劉素環
主題確定課是一個主題活動的起始階段,主題是否有意義、學生是否感興趣,是否真正為學生所喜愛,決定了學生的投入程度,決定了活動是否能順利實施。如果主題確定課上得成功,學生的參與熱情就會空前高漲,后續活動開展起來就順利,活動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選擇活動主題要遵循以下七大原則與要求
1.主題的選擇要使學生從小就能相信科學,并能用科學的方法認識世界。
2.主題的選擇要體現地域性原則,要以當地的鄉土特點和條件作為基本準則和要求。每個不同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而且都有一定的條件限制,我們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就應該要因地制宜,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更多地了解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更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投入到活動中。
3.主題的選擇要遵循有利于學校對學生整體培養目標的達成,有利于組織實施并形成成果的原則。
4.主題的選擇要注意題目不能過大,要與我們的生活有密切的聯系,能拓展兒童的自主空間,既要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又要具有可操作性。題目過大了學生會有點無從入手的感覺,難度太大,會打擊學生的研究興趣與研究熱情。
5.主題的選擇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來確定。每個年齡段的孩子,他們的認知水平與認知能力都差異很大,就拿小學階段來說,如果讓一年級的孩子來進行高年級的研究主題,那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反之,如果讓高年級的孩子來做低年級的研究主題,此舉毫無意義。
6.主題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能夠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符合學生“學會認識、學會做事、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學會生存”以及終身學習的要求。《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學生親身經歷各項活動,在“動手做、實驗、探究、設計、創作、反思”的過程中進行“體驗、體悟、體認,在全身心參與的活動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創新能力”。所以,我們選擇的主題必須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
7.主題的選擇既要能夠發掘個人的內在潛力,又要能夠培養團隊的合作精神。
二、活動主題從何而來
1.引導學生留心觀察體驗自身生活,多問為什么。在確定活動主題時,要讓學生自主選擇和主動參與,把選擇權交還給學生,盡量讓學生形成問題意識,在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活動的主題。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在《家居安全 與我同行》的活動開展前期——主題選擇階段,我在和學生私下談話時先了解到了很大孩子的父母都要上班工作,平時放學后或周末放假的時間都是孩子自己或者和兄弟姐妹在家里,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所以在主題確定課的一開始,我就有針對性地問學生:“平時除了在學校以外,還和誰、在什么地方最多?”學生不約而同地說:“自己/和姐姐/哥哥在家里。”那么自己一個人或者和哥哥、姐姐在家里,你覺得有沒有什么問題我們可以研究一下的呢?接著學生就七嘴八舌地提出了好多的問題,最后一致同意本學期我們就來研究這個主題,從而就把主題確定下來了。
2.讓學生開展自己感興趣的社會調查,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開展社會調查,了解社會是產生問題的有效途徑。在社會調查中,學生可能會發現自己好奇的現象、不良的社會現象或不明白的問題,往往能從中得到活動的主題。
3.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離不開老師的引導,教師平時可多創設一些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發現問題。
在《珍惜糧食 從我做起》的活動開展前,拍錄了一些我校學生在校吃早餐時浪費現象的有關視頻,在選題時把視頻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從視頻當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大部分都認為同學們的浪費現象很嚴重,很有必要讓同學們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要呼吁同學們珍惜糧食,就這樣一致贊同把研究主題確定為《珍惜糧食 從我做起》。
問題的提出可以有多個不同的角度,可以從生活經驗出發,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可以從自己學習的課程出發,提出自己想要深入研究的問題;還可以是自己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從某一方面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問題。
責任編輯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