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秉乾
2019年4月23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廣東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廣東省教育廳印發《關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思想政治等4門選擇性考試科目等級賦分方法的通知》,標志著我省新一輪高考綜合改革正式啟動。2019年8月20日,廣東省招生委員會、廣東省教育廳公布《2021年擬在廣東省招生普通高校專業(類)選考科目要求》(以下簡稱《要求》),為指導學生選課提供了依據。本文通過對第一、第二批改革地區“選課走班”教學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廣東省新高考方案對如何指導學生選課提供便于操作的系統化策略。
一、指導學生選課的基本原則
1.教育性原則。指導學生選課的過程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學生將自己的興趣特長未來發展與國家的需要結合起來,在生涯規劃教育基礎上指導學生依據自己的能力、潛力、興趣、特長選課,在教會學生選課的方法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選擇能力。通過指導學生選課,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責任感。
2.自主性原則。教師指導學生選課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尊重學生意愿,讓學生自主選擇,給學生提出選課建議,不能包辦代替學生選課,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不能一刀切。會有一部分學生自主意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弱,選課時會有“從眾心理”,別人選什么課自己就選什么課,多數人選什么課自己就選什么課。對這一部分學生,指導教師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要多與學生家長溝通,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資料,讓學生自主選擇,在選擇中學會選擇。
3.服務性原則。學校、教師要主動服務于學生及家長,給他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學校要抓緊硬件軟件建設,主動向學生和學生家長提供高考改革的有關政策,建立有關選課系統,提供對學生學科能力、學科興趣、專業匹配等與選課有關的評價數據和選課資料,并進行選課方法指導。
4.科學性原則。選課是一門科學,要扎扎實實做好生涯規劃教育并在生涯規劃教育的基礎上給學生提供的選課建議必須有科學的依據,運用現行的科學的統計工具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給學生提供科學的選課方案。
二、指導學生選課的基本依據
(一)基于學生的依據
1.學生生涯規劃。目前很多學校以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教育,指導學生選課要充分利用生涯規劃教育的成果,將生涯規劃教育成果轉化為學涯規劃,再指導學生將學涯規劃轉化為選課規劃,讓生涯規劃接上地氣,并對照《方案》《要求》給學生選課提供政策性依據,指導學生確定職業趨向。
2.學生學科興趣。興趣是人們做事的內驅力,是促使人們不斷去鉆研、探索、實踐的不竭的動力源泉。學生能否克服學科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始終充滿激情地學習,與學生的學科學習興趣的濃厚程度有著直接關系,但不少學生并不了解自己的學科興趣,有些學生自稱感興趣的學科其實是假興趣,極不穩定,遇到挫折就轉移興趣。如何指導學生了解他的 “真學科興趣”,是指導教師要做的重要工作。
3.學生學科能力。目前衡量學生學科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考試成績,在考試樣本總體較大的情況下,這種方法的可信度是比較高的,但還是應該加以矯正,要在一定時間長度范圍內檢測成績的穩定性,還要通過專門的測試來檢測學生的對該學科的持續性學習能力。
4.學生性格特點。一個人的性格會影響他看人看世界的角度,對職業選擇會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MBTI職業性格測試是國際較為流行的職業人格測評工具,學生可以用它做為工具給未來生涯規劃提供參考性意見。
(二)基于政策的依據
學校要及時準確地向學生和家長傳達廣東新高考方案的精神實質,指導學生、家長明確幾個問題:一是“3+1+2”的考試組合模式,二是“兩依據一參考”的內涵,三是高考各科的賦分方法及分數構成,四是“院校+專業組”錄取模式,五是高考科目組合與院校專業的對應關系。
(三)基于學校的依據
了解學校的辦學特色、學科特長、師資情況、合作院校資源、學校高考情況等。
(四)基于家庭的依據
指導學生選課還要參考學生的家庭基本情況,包括家庭的價值觀、家庭成員職業價值取向、家庭資源、家庭經濟情況等。
三、指導學生選課的基本方法
針對選課,綜合各方面因素考慮當然是最好的辦法,但畢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廣東新高考“3+1+2”模式共12種組合方式,但選擇是有先后順序的,首先是物理、歷史兩科中選一科,我們稱之為首選,依據《2021年擬在廣東省招生普通高校專業(類)選考科目要求》,可以說一旦首選科目確定,可報考專業范圍基本劃出來了,所以“首選定專業”說法是有道理的。接著學生就面臨著“4選2”6種組合,我們稱之為再選,再選主要憑興趣擅長。教師指導學生選課過程中會遇到兩種情況:一種是學生通過對選課的四個基本依據的分析,可以確定選什么課,一種是在幾科之間選什么科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我們要指導的是后一種情況。下面介紹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1/2+1/4+1/3+1/2”選擇法。第一步“1/2”,即從物理、歷史2門學科中選定1門;第二步“1/4”,即在政治、地理、化學、生物4門學科中確定1門必選科目;第三步“1/3”,即從剩余的3科中確定1門必不選科目;第四步“1/2”,即從剩余的2科中選一科,此時建議采用“學科選擇平衡單”為工具幫助選擇。
第二種方法:“1+2”選擇法。第一步:采用“學科選擇平衡單”為工具在物理、歷史中首選1門。第二步:將化學、生物、政治、地理等四門學科按照學科興趣和學科能力進行賦分。可以說一旦首選科目確定,可報考專業范圍基本劃出來了,則主要考查學科能力和學科興趣兩個因素。
以上兩種方法可以結合使用,也可以用一種方法選定學科后,用另一種方法加以驗證或微調。
四、指導學生選課應注意的問題
1.吃透政策,研究學生。作為導師,要指導學生選課,首先自己要認真學習有關新高考文件,吃透文件精神,同時研究學生,充分了解學生與選課依據有關的各種的情況,綜合指導,切忌離開新高考文件憑經驗想當然指導學生選課。
2.尊重學生,理性指導。本文所介紹的諸如“選課平衡單”等量化工具旨在提供一種驗證或參考數據,所得的結果只做參考,不能作為唯一的選課依據,實際上運用工具的過程就是學生對自己定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已經對選什么課心中基本有數了。
3.避免陷入“無為之組”。學生選課干系重大,要避免陷入專業覆蓋面低,競爭激烈,自己優勢不大的所謂“無為之組”,教師要指導學生對所選組合既要評估專業選擇面,也要評估競爭程度。要研究廣東省招生委員會、廣東省教育廳公布《2021年擬在廣東省招生普通高校專業(類)選考科目要求》,也要研究高考改革先行省份的有關數據。
4.聯系家長,協商指導。絕大多數學生家長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成長過程和個性特征,對自己孩子的今后發展也會有自己的思考和謀劃。在選課問題上,學生家長一定會十分關心并提出自己的選課意見,指導教師需要與學生家長保持聯系,多傾聽他們的想法,同時也讓家長多了解指導教師的想法,在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的基礎上,雙方共同努力,互信互敬,協調一致,求同存異,做好學生的選課指導工作。
5.何時選課好。從初三到高一,學生要適應高中的學習和生活,學生對自己不是很了解,沒有準備好,所以高一第一學期末選課太倉促,建議安排到高一第二學期末選課為宜。高一一個學年既要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教育,也要跟蹤學生的興趣特長,發展潛力,積累豐富材料。對于極少數確實選不定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利用高二第一學期試一試,再確定。 【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18年度重點課題“基于高考綜合改革的普通高中‘選課走班教學管理研究”(課題編號201811709)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