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洲
加強唯物史觀在高三藝術生歷史教學中的滲透是毫無疑問的,問題是通過什么樣的方法與策略來加強學生對唯物史觀的理解,有利于高三藝術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以及歷史高考成績的提升。
一、應用唯物史觀構建知識體系
應用唯物史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觀點構建世界近代史的歷史知識體系。
利用唯物史觀中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建構古今中外的思想科技文學藝術知識體系。
二、利用唯物史觀進行選擇題技巧的培養
唯物史觀作為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它不僅博大精深,而且高屋建瓴,對歷史高考的命題和高三考生的備考都有指導意義。近年來的歷史高考中頻繁地出現唯物史觀的相關試題,試題多以唯物史觀為總綱,同時貫穿文明史觀,以近(現)代化為主線,以全球化為框架。所以,利用唯物史觀的相關理論,可以對高三藝術生進行選擇題技巧的培養。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例1】(2017全國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飲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嚴格規定,例如官員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連低級官員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這一變化反映了()
A.君主專制統治逐漸加強
B.經濟發展沖擊等級秩序
C.市民興起瓦解傳統倫理
D.低級官員易染奢靡風氣
【答案B】
本題以明代中后期飲食器具被打破為切入,在試題分析過程中體現了唯物史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基本觀點。題干中“到明后期,連低級官員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是社會意識發生變化的表現,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正是明后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手工業的興旺以及社會的變動(社會存在)的變化,玉器不再拘泥于政治制度的束縛,脫離等級制度的體系,沖擊了等級秩序,體現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2.階級斗爭的客觀本質與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例2】(2017·課標全國Ⅰ,30)陜甘寧邊區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講道:“政府的各種政策,應當根據各階級的共同利害出發,凡是只對一階級有利,對另一階級有害的便不能作為政策決定的根據……現在則工人、農民、地主、資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權利。”這一精神的貫徹()
A.推動了土地革命的順利開展
B.適應了民族戰爭新形勢的需要
C.鞏固了國民革命的社會基礎
D.壯大了反抗國民黨政府的力量
【答案B】
本題通過陜甘寧邊區政府在一份文件講到的政策,試題體現了唯物史觀“階級斗爭的客觀本質:就是各個階級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通過經濟、法律、倫理、軍事和政治的手段,重新調節與其他階級之間的利益關系”這一基本觀點。陜甘寧邊區政府是抗日戰爭時期的,題干文件內容包括“地主、資本家”的平等權利,這也是體現了“通過整治等手段,重新調節與其他階級之間的利益關系”理論體現。
三、利用唯物史觀進行主觀題技巧的培養
利用唯物史觀進行主觀題40題答題技巧的培養。
【例3】(2016全國新課標卷Ⅰ40)以古今貫通的方式考查清代人口膨脹和壓力的問題,回應了我國人口政策的調整和人口紅利問題。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人口從清初的1.8億增加到鴉片戰爭前夕的4億之眾……
材料二為解決人口壓力,康有為認為,“……早謀移徙”。嚴復則認為興辦現代實業……到民國……是“遲婚與節育”。
(1)……說明清中期人口膨脹的原因及其影響。
(2)……概括近代學者緩解人口壓力的主張,并加以簡要評價。
【解析】本題通過回顧清代人口的增長問題,引導考生進行多向的立體構思。由于人口增長的慣性及統治者的勵精圖治特別是“康乾盛世”,清代引進了高產農作物玉米、甘薯等原因,盡管當時的生產工具并沒有發生革命性的變革,但還是導致了清代人口的爆炸式增長,影響深遠。唯物史觀告訴人們,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人口的發展受社會、政治、經濟諸因素的制約,同時它對社會的發展也起著促進或延緩的反作用。當今,面對老齡化、城鎮化、農村空巢化、海外移民潮等問題,中國應實施適合本國國情的人口和生育政策。
責任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