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繪本”是一類適合于低齡兒童閱讀的以圖畫為基礎,文字為輔助的應用類書籍。繪本對于文字、圖像這兩者兼容構成形式有著特定的要求,符合兒童年齡特征,能夠喚起兒童閱讀欲望,對于低齡兒童的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教育價值。
一、合理為兒童創造開放閱讀條件
教師要重視創設兒童繪本閱讀活動。教師作為兒童閱讀活動的引導者,不能完全以自身的教學經驗來分析兒童的閱讀收獲,要在教學環節中側重突出兒童的閱讀活動,并以此開展閱讀,讓兒童有效閱讀,從而喜歡上閱讀。幼兒園可以探討每周設置繪本閱讀課,把繪本閱讀作為專門課程平臺,提供給兒童更多的閱讀時間。同時教師也要相信兒童的閱讀能力,雖然低齡幼兒在對文字的掌握上有所欠缺,但是他們完全能夠憑借畫面與自己的想象力,建立出一個獨特的想象空間。教師只需要相信并尊重兒童的這種特質,并進一步為其創造自主的閱讀條件。繪本閱讀活動還可以延伸到課外,讓兒童帶著問題回家思考并與父母探討,然后把結論分享于課堂。
教師要提供科學開放的繪本閱讀思考時間。對于不同的兒童,面對個性化閱讀時,其閱讀的速度也是不同的,這就需要教師在面對不同學生時,給予他們充分的閱讀與理解時間,讓其能“讀完書、讀懂書”,全方位杜絕兒童閱讀活動中出現的形式主義。開放閱讀時間,也是讓學生讀懂讀透的需要。
教師可以在課室設置繪本閱讀分享專欄。分享專欄可以以文字的形式分享,也可以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分享。因為幼兒園年齡段的學子對漢字詞句掌握量有限,課堂上更多的是讓小朋友們直接口說或以繪畫和符號的形式來理解繪本閱讀體會。繪畫和符號很直觀,小朋友們可在繪本閱讀專欄直接留下自己的閱讀影響。
二、傾聽交流,充分把握兒童閱讀需要
傾聽交流閱讀的過程,教師要深入了解兒童需要。兒童進行自主閱讀中的一個最重要的環節就是交流。交流不但可以充分展示兒童的自我認知,形成兒童愉快閱讀的體驗,同時還有利于展開“開放式討論,構成支持性思維的有利模式”。教師也要在回答兒童問題的時候,分析出兒童的需要。
傾聽交流閱讀的結果,教師要輔助兒童理解繪本。一些繪本的閱讀,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捕獲到他們理解繪本的不足,在交流過程中,輔助學生完善理解繪本的需要。
在傾聽交流兒童閱讀體驗、把握兒童閱讀需要時,要尊重兒童的個體體驗,更要尊重個性化的體驗。傾聽兒童閱讀的需要和交流閱讀體會的過程也是分享閱讀的過程。兒童閱讀交流時,可能出現一些個性化的體驗,此時,教師首先要尊重其體驗,然后可以進一步提出問題:“小朋友,你為什么會得出這種結論呢?能不能把理由跟同學們說一說?”能說出理由,我們就要肯定。說不出原因,小朋友自然會知道這種個性化結論有失偏頗。在分享個體體驗時,也是教師總結閱讀體驗的最好時機,一些合情合理的個性化體驗也會給教師和其他兒童帶來全新的閱讀視野,提高繪本閱讀效果。
三、互動點撥,有效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技巧
在幫助兒童解決閱讀難點的時候,需要教師更多采用“互動點撥”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對自己遇到的問題進行下一步思考,從而幫助學生消除閱讀難題,掌握閱讀技巧。
利用兒童互相解答釋疑。兒童個體間的閱讀差異可以成為幫助教師引導兒童互相答疑解惑的重要手段。因此利用生生互動,引導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并在澄清相關概念和畫面后,獲得最終的“解惑”。
運用繪畫技巧輔助繪本閱讀理解。以繪畫的形式理解繪畫。教師在點撥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必然涉及到繪本細節。教師可以利用繪本的細節,如繪畫中的夸張部分往往是重點部分,針對夸張的部分提問,可以幫助學生解讀繪本。教師也可以帶領小朋友們親自動手模仿繪本進行繪畫,也可以用自己的繪畫技巧補充解釋繪本意思。這既可豐富繪本閱讀內容,又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繪本中的故事內涵。同時也體現了教師的專業基本功,激發了學生對繪本閱讀的興趣,讓繪畫技巧完全融入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
幼兒繪本閱讀是受用終生的事情,良好的閱讀不但可以給予眼睛上的享受,同時還會讓心靈得到充分的洗滌。教師要通過反復分析與發現,充分領悟到自身在幼兒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并合理發揮自身優勢,引導和幫助學生領悟更多細節。
責任編輯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