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馬容
小學科學課程的開展不僅僅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科學知識,還讓學生具備科學意識和素養。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在科學教育中要注重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素材為科學教學起點,采用科學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具備科學知、思想、方法、精神等。但是當前小學科學教學中對科學價值過于重視,相對忽視學生自身的發展和生活經驗的積累。學生參與到科學探究和創新比較少,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往往比較注重嚴謹,過于尊重權威,最終導致教育教學相對枯燥乏味,忽視對學生科學精神和素養的培養。科普劇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科學教育中流于形式和泛化的問題,可以更好的科普劇進行融入,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貼近學生實際生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科普劇的內涵解讀
科普劇主要是指科學互動的表演劇,是當前比較流行的科普教育形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引入科普劇可以讓學生習得相關的知識內容。或者用形象生動科學實驗的方式進行展示,配上相應的情境,讓學生跟著情境進行科學探究,參與到科學知識互動中,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積極主動的習得相關的知識內容,弘揚知識中所弘揚的科學精神,激發學生進行科學學習的興趣。科普教育與一般的表演節目不同,科普劇中主要是要進行知識的傳授,使得師生之間能夠互動,對科學知識內容進行豐富,以此對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行培養,提升科學教學效果。
二、小學科學教育中科普劇的應用策略
科普劇在小學科學知識的應用是在戲劇表演的幾乎之上,不同于科學教育中的科學實驗,但是也不是一般的教學活動,科普劇的戲劇化在于進行科學方面的探究,以此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學效果。
(一)趣味性與嚴謹性的表現
《墨子》提出知識的獲取有三種方式方法,具體來說是聞知、說知和親知。科普劇作作為集體教育的方式方法,將知識、情境和體驗相互結合,讓學生獲取知識。科普劇的普及是以寓教于樂的方式進行展示,通過有趣的實驗或者是夸張的舞臺表演,讓學生習得相關的科普知識內容,滿足學生進行學習的好奇心,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習得相關的知識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從主題的確定到演出、評價等過程都需要學生進行參與體驗,做中學,在行為和情感方面都進行親自體驗,將認知、實踐、情感相結合,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此外,科普劇的應用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獲得相應的科學知識,具有一定的嚴謹性。從材料的選擇來看,內容要能夠基于真實的材料,以此保證知識的學習具有一定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此外,從操作上看,雖然科普劇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但是在表演時也要注重謹慎,尤其是涉及到科學實驗或者讓學生按照流程進行作業時,不能以夸大其詞的方式進行表演以免出現錯誤,對學生誤導甚至發生危險。
(二)互動性、多樣性共融
科普劇作為舞臺表演的形式,要注重其互動性。在科普劇的表演中,學生扮演一定的角色,通過在情境中表演與其他學生之間進行互動,例如問答、比賽、游戲等方式讓學生真正走進情景劇。將科學知識認知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強化師生之間的互動,避免機械枯燥的知識講解方式。為了更好地推進科普劇的實施,師生以及生生之間要強化溝通交流,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圍,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此外,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參與到演出,也可以和大多數學生只觀看表演,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強化師生之間的互動。科普劇的應用也具有多樣融合性,在劇本的編排中,可以是按照主題進行演出,也可以是按照實驗序列進行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在表演中更好地體會知識的內涵,提升教育教學效果。例如賴老師把六年級《陶罐與鐵罐》改變成科普劇的形式。《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主要講的是國王御廚里的鐵罐認為自己比較堅硬,因而瞧不起同在一塊的陶罐。在經過很多年之后,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融入到土中,不再存在。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優勢和缺陷,在對事或者對人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欣賞別人的優點,正視自己的缺點,要能夠做到相互尊重。通過這個故事還可以讓學生習得科學知識,鐵的性質比較活潑,能夠和氧氣發生反應生成三氧化二鐵(化學式Fe2O3)—也就是紅褐色粉末。鐵罐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就會和氧氣、水發生一定的反應,就會生銹,鐵銹的主要成分就是氧化物。由于時間比較長久,導致鐵罐發生氧化,最終變成粉末與土融為一體。科普劇就是這么神奇,能夠將教材中枯燥乏味的知識內容以生動的形式展示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積極主動參與其中,以不同的視角接觸科學知識內容,領略科學知識的魅力,更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生活化、科學化的展示
科普劇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應用能夠更好進行科學知識的教學,在內容的選擇重要注重一定的科學、實用性。將科學知識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賦予學生進行科學生活的內涵。在科普劇的編排中在應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激發好奇心,進行知識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對實際生活進行探索,以此更好地習得相關的知識內容。在科普劇中將生活和科學化相結合,可以幫助學生打破原有知識的束縛,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進行知識的學習,強化學生進行課程學習的興趣,在玩中學,更好地感受科學知識的魅力,發揮科學教育效果。在對生活中的情境進行選擇時,盡可能選擇學生比較熟悉的場景,學生越熟悉越能夠引發學生學習的共鳴,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盡可能調動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通過科普劇的方式讓學生不斷完善自身知識體系。內容情境科學真實,以此更好的融入科普劇的教學中,強化學生的科學素養。
小學科學教育中科普劇的應用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進行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在習得相關科學知識的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對科普劇進行具體應用時要注重科普劇的普及是以寓教于樂的方式進行展示,通過有趣的實驗或者是夸張的舞臺表演,讓學生習得相關的科普知識內容,滿足學生進行學習的好奇心,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習得相關的知識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科普劇作為舞臺表演的形式,要注重其互動性,在科普劇的表演中,學生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通過在情境中進行扮演與其他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在小學科學教育中還要不斷探索科普劇的應用策略,以此更好地提升科學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完善。【本文系湛江市中小學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課題批準號(2017ZJYB058)】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