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
現行部編小學語文教材把古詩詞的學習量增加到110多首,分量不可謂不重。這些古詩詞,是中華文化跨越時空的精神寶藏,是中華民族極致凝練的智慧結晶。走進這些古詩詞,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可以點亮一個人的心靈。
閱讀是從語言文字中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而語文學習是學生、教師、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古詩詞教學,比任何一種內容的語文學習都更需要實施對話教學。學生只有在與古詩詞的對話中,才能真正走向遠方。
一、與文字對話,感受語言魅力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為什么源遠流長且從未間斷,關鍵因素之一正是我們擁有偉大的中國漢字。每個漢字,絕不只是一個符號,就其產生、衍變,都是一幅幅神奇的畫卷,都是一曲曲美妙的音符,都有一個個神奇的意義。而每個漢字之間千變萬化的組合,以及每個漢字在千變萬化的語境中,所生發(fā)出來的味道,更是令人回味無窮,更是令人嘆為觀止。古詩詞,以文字精煉為第一特點,自然尤其重視和講究漢字的“排兵布陣”。因此,引導學生走進古詩詞,我們首先要鼓勵他們與詩詞中的漢字對話。
對話文字,感受語言音樂美。如,《迢迢牽牛星》是《古詩十九首》之一。《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從民間走向文人化的顯著標志。《古詩十九首》是繼《詩經》《楚辭》后,我國又一部重要的詩歌作品集。這十九首古詩在寫作上大量使用疊音詞是一個顯著特點。比如,這首詩一共十句,其中六句用了疊音詞:“迢迢”“皎皎”“纖纖”“札札”“盈盈”“脈脈”。這些疊音詞使這首詩音節(jié)和諧,質樸清麗,情趣盎然,自然而貼切地表達了物性與情思。古詩詞,講究平仄、押韻,有著豐滿、強烈、真切的律動感、節(jié)奏感,特別適合引導學生感覺、欣賞獨特的音樂美感。
對話文字,感受語言的境界美。《泊船瓜洲》中“綠”字為什么為人們如此稱贊?到底好在哪里?王安石最終用“綠”字之前,先后用了十幾個詞,比如,到,入,過,滿。這幾個字詞和“綠”字一樣,都能把春回大地,春風來到江南表達清楚,無論用其中哪一個,大家都能明白,春風來了,春天到江南了。但是,其它字詞放在詩中,卻無法把“春風來了,春天到了后會怎么樣”的形與神表達出來?!熬G”,顏色詞在這里作動詞用,一箭雙雕、一舉兩得,把春風“來”時的興奮與“來了之后”江南的一派生機都鮮明、生動地展現在讀者眼前。更重要的是,正如《元日》表達了詩人馬上要實施新政的喜悅一樣,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詩人第二次赴京實施新政的途中,所以,這個“春風”更指皇恩(皇帝對詩人的再度信任與重用),這個“綠”更指詩人內心的興奮與欣喜,他渴望憑借這股“溫暖的春風”能驅散政治上的寒流,為第二次實施新政開創(chuàng)新局面。這種心情,用“綠”字表達,最微妙,最含蓄。
對話詩詞中的文字,事實上就是抓住了詩的“眼”,這樣,品讀詩詞更豐富的意味與韻味就水到渠成了。
二、與文人對話,觸摸作者心靈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同樣,世界上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兩位古詩詞作者。選編進小學語文教材的近百位詩詞作者,都是一個個獨特的世界。與他們對話,我們可以深刻感受他們在詩詞中的歡呼、吶喊、歡唱、神游,可以感受他們心靈深處的個人特點:性格、喜好、經歷、思想、遺憾、不滿、憤怒、渴望。感受這一個個獨特的精神世界,對學生們的精神成長、品格塑造裨益良多。
比如,品讀李太白的詩歌,只有引導學生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游歷、他的失意,他們才會知道,為什么李白明明是“仗劍去國”,剛到揚州一年卻寫下《靜夜思》強烈地想起家來,究其因,正是他豪氣沖天,“一年不到,散盡三十萬”。他們才會知道,李白寫《獨坐敬亭山》是如此的傷感,才會明白李白一生為什么大量地把“劍”字寫在詩中,為什么一生特別喜歡月亮,孩子的名字和妹妹的名字都與月亮有關。只有了解了這些,學生才能真正明白為什么大家贊李白是“謫仙人”,是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又如,為什么李白是詩仙,而杜甫被大家稱為詩圣,稱他的詩是“詩史”,要弄明白這些,我們就必須引領學生走進他那段妻離子散、屈辱、苦難、幾次差點兒送了性命的亡命天涯經歷,必須引領學生聽杜甫所聽,見杜甫所見,想杜甫所想,從中感受他以天下為己任、時刻不忘為百姓、為天下蒼生吶喊、控訴的偉大人格魅力。
再如,賈島與韓愈的“推敲”故事,引導學生走進當時的故事情境中,既能比較真切地感受到“敲”字的“靜、敬”的別樣境界,也能真實地感受賈島、孟郊等“苦吟詩人”的字字“苦吟”,以“苦”為樂的行文處事風格與魅力。
總之,學生在與這上百位詩人獨特的生活環(huán)境、人生歷程、精神世界的對話過程中,必然潛移默化地汲取百家養(yǎng)料,滋養(yǎng)自己的習性,不斷地建構、內化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三、與文學對話,汲取藝術修養(yǎng)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自然與社會的另一種“寫生”或創(chuàng)作。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不同題材,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而詩是歷史最悠久的文學形式。古代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學長河中最璀璨、最耀眼的明珠。從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以來,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構成了無以倫比的中國古代文學寶藏。
古代詩歌,從《詩經》開始,從四言開始,其表現形式不斷地演變、衍生、豐富、精彩,而表現內容更是包羅萬象,引導學生在這些詩詞中與文學對話,學生可以感受文學藝術的多元,并從中提升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
從詩詞中知常識。什么是漢樂府,什么是北朝民歌,什么是五言,什么是七律,什么是歌,什么是歌行,什么是誠齋體,什么是題壁詩,什么是豪放派,為什么說是別“董大”,為什么要“踏歌聲”,為什么說龔自珍的《己亥雜詩》第125首是一首青詞,這些文學常識,學生只有在與這些詩詞的對話中,才能比較清楚地了解與掌握。
從詩詞中學藝術。古詩詞,既有共性的詩詞特點,更有多元的表現形式和手法。比如,對話李清照的《夏日絕句》,我們可以感受懷古詩借古諷今的特點,學習其中善于借用典故的手法。對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芙蓉樓送辛漸》《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別詩,我們感受詩人們表達送別之情時的不同藝術手法和表現角度。而對話《采薇》等詩經作品,則可感受獨特的遠古四言詩的文學魅力。
總之,引領學生在詩詞學習中,對話其中的文學藝術,才能讓他們更深刻地感受到詩詞有味可品,更有法可學。
四、與文化對話,體悟詩詞境界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句話道出的就是文化的真諦。所謂文化,就是一個區(qū)域內,人們共同創(chuàng)造、流通、傳承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學藝術,規(guī)范、律法、制度,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精神圖騰,等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就是由中華民族所有人共同創(chuàng)造的獨有的這些特質。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最重要、最成功的傳播的載體與方式,自然,也就是我們今天學習與傳承傳統文化最好的鑰匙。引導學生在詩詞學習中,與其背后的文化對話,他們才能在歷史的坐標中感受詩詞的另一種責任與境界。
比如,教學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一詩時,我先引導學生討論賀知章到底是不是“客”,然后把客文化拓展進來:一方面整理、品讀帶有“客”字的詩詞,一方面探究為什么古代文人大都有一種“客”的經歷,學生很好地感受到客文化的豐富內涵。又如,學習邊塞詩,如《塞下曲》《涼州詞》《使至塞上》《出塞》等,我們同樣應該把邊塞文化、古代戰(zhàn)爭文化有機地融進學習中來,引導學生了解當地的風光、民俗、戰(zhàn)事、人情。
《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開篇所言:“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可見,致遠方,至遠方,當在詩詞中,當從詩詞出發(fā)。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