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林英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如果教師不設法使學生保持情緒高昂、精神振奮,學生對新知識或新問題就會產生冷漠態度,甚至帶來腦力疲倦。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創設寬松的學習環境,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能夠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欲望的學習氛圍,就能使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參與學習,迸發出創新思維的火花。
一、課始,激起求知欲
求知欲是人的一種內在的精神需要──認知的需要。人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面臨問題或任務,感到自己缺乏相應的知識時,就產生了探究新知識或擴大、加深已有知識的認識傾向;這種情境多次反復,認識傾向就逐漸轉化為個體內在的強烈的認知欲求,這就是求知欲。當學生的求知欲被喚醒之后,他就會自覺地、積極地追求知識,熱情地探索知識。教學中要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就要客觀的分析、研讀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創造性的處理教材內容,或將新異小游戲引入課堂,或在新舊知識連接處造成認知沖突,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
譬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上冊《數圖形的學問》一課時,本課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在直觀形象的情境中,將生活中按順序數的問題抽象轉化成數圖形的問題,在數圖形的過程中體會有規律地數,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習慣。為了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開始上課時,筆者就設計了一個握手的小游戲:1.請4位學生上臺;2.參與游戲者兩兩握手;3.不能重復,不能遺漏;4.臺下同學幫忙數一共握了幾次?用游戲作為開課的鋪墊,學生的熱情瞬間就被點燃了。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下冊《分數的認識》時,筆者設計了一個用掌聲回答問題的小游戲,問題如下:
1.有6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得到()個。
2.有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得到()個。
3.有2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得到()個。
4.有1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得到()個。
前面三個問題,孩子們順利地表達出來了,但在第四個問題時場面就有些亂了,各種各樣的表達都有。筆者再一次追問:“你們的表達符合游戲規則嗎?”此時孩子們的腦海里就產生了一個疑問:原來還有我們表達不了的數,這是什么數呢?這樣在學生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造成他們認知上的沖突,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他們就能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學習中來。
二、課中,穩定求知欲
實踐是創造的源泉。脫離了實踐活動的數學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把課程知識的學習和社會體驗結合起來,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好奇、好動、好強的特性,恰如其分地為學生提供親自動手操作的機會,用動手實踐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學生封存的思維,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對知識的認識和體驗不斷深化、豐滿、鮮活起來,使教學過程變得渾然天成。
在教學“教室有多長時”,可以放手讓學生在課室里面用他們能想到的方法測量。在教學“分一分與除法”時,就借助作業本和粉筆,讓孩子們盡情地分。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區分“周長和面積”,就讓學生們在紙上畫自己的手掌,再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這樣的安排,不僅課堂氣氛活躍了,孩子們的手也積極地動起來了,他們就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輕而易舉地理解、掌握了新知識。
在授課過程中,還可以運用交互白板的優勢,讓學生真真實實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使教學不再是教師單方面的操作教學課件,而是讓學生和教師在互動中共同操作。例如在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上冊《大數的認識》一課中,本課的學習目標是億以內大數的讀寫,為了吸引學生投入到枯燥的讀數、寫數中來,此時可以借助交互白板的克隆、拖拽等功能,讓學生自由組合一些數,再請學生讀,讀正確者就上臺取代剛才的命題者,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致就能始終保持。由于學生有了真實的操作過程,知識的生成便刻在了他們的記憶里。
三、課末,保持求知欲
每個孩子都有獲得成功的期望,有證實自己智慧力量的期望,同時還希望體會到創造的快樂。新教材所倡導的就是要促使學生盡快形成探究式學習方式,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喜歡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作為引導者的教師,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優點,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學生取得的點滴成功,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使他們獲得成功的滿足,從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到成功,可以借助現代化多媒體技術,把課堂練習設置成互動小游戲,讓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