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娟
小學音樂教育是整個音樂教育中最根本的環節,對小學生的人格塑造、思維、創造力的開發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為了提高音樂課的教學有效性,讓音樂課能夠抓住教學變革的機遇改變小學音樂教學現狀,必須基于核心素養,構建高效課堂。
一、鋪陳背景,貼近作品靈魂
其實,很多音樂作品背后都有一個故事,可以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引發學生情感共鳴。例如,教學樂曲《土撥鼠》時,教師以情景再現的形式向學生講述《土撥鼠》的時代背景,分析樂曲的意境,讓學生感受樂曲中主人公和土撥鼠雖然相依為命、到處流浪乞討的生活,但他們依然對生活充滿希望,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
二、緊扣旋律,明確作品主題
緊扣作品主題進行賞析,讓學生在作品主旋律的指導下進行賞析,能夠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記憶。眾所周知,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它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轉瞬即逝,如果學生對一些主題與重要旋律沒有足夠的印象,那么對之后出現的旋律就不能很好地領會。例如,欣賞《八只小鵝》時,這是一首非常經典的節奏練習曲,教師把主題旋律畫在黑板上,讓學生感受、熟記,并請他們注意分析作品主題所表現的風格、特點。接著,教師讓學生試著哼唱旋律,然后聽人家是怎么唱的。聽完之后,教師請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感受,使學生在一次次的欣賞中明白樂曲所要表達的主題。
三、學科知識整合,活化教材資源
從學科的角度來看,學科知識的整合有利于部分知識的重復教授,實現學習結果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學生學會運用各種學術思維,用不同的視角來審視同一個知識點,打破知識體系的框架,遷移知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拓寬學生的視野。
在對節奏講解時,無論用哪種形象的比喻或圖形,都離不開數字。所以最直接、最直觀的方法就可以用數學題代替。如,X時值為1拍,X時值為半拍,那么X在1拍中需要響幾下?很直觀的換算,再加上音響上的示范,他們很容易理解,并且從音樂課堂中感知數學的樂趣,學生們會發現,原來音樂課也是需要動腦的,而不僅僅是用來聽音樂的。
四、借生活經驗,碰撞思維之火花
學生的自身生活經驗是音樂課教學的重要資源。在音樂課教學中,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也就是說,學生自己所聽、所聞、所感。緊密結合其校園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相關的社會生活實際,使音樂課教學親切、實際可信、可行。如在高年級上課之前,我請學生寫出你最喜歡的歌曲,結果大多數學生都選擇各類通俗、流行音樂曲目。如:周杰倫、S.H.E等歌星演唱的歌曲。
例如,在上課時,同學們聽見老師拍xxxxx這個節奏,就會立馬安靜下來,這已經成為我們約定俗成的規矩了。然而,對于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他們只知道這個節奏響了幾下,并不了解這個節奏型的記法和意義。直到上到二年級,學習《洋娃娃和小熊跳舞》這首歌曲時,我就提起了我們平常“安靜”信號的節奏。有了這種非常熟悉的音響,板書出節奏型,他們就明白了兩條橫線的音符比一條橫線的音符要唱的快。接著讓他們自學唱譜55543―44432―,然后同桌之間互相檢測。在完成教學任務后,我們又玩起了按節奏型編配歌詞,有的同學寫:校園真美麗;有的寫到:花朵很好看,還有的寫到:老師真漂亮。學生們都積極思考,試圖說出最精彩的、最精致的短語,這樣既進行了節奏訓練,又培養了同學們的語言創作能力,真的是事半功倍。
五、巧借媒體,凸顯教學目標
小學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因此,教師應利用具體直觀的視覺形象來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聽覺感受,這對音樂鑒賞教學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很好地感受美、表現美。例如,欣賞《驚愕交響曲》時,教師結合木管樂器、弦樂器等圖示,點擊圖片發出相應樂器的聲音,讓學生體會樂器的音色及所要表達的效果,受到交響樂強大的感染力,從而凸顯教學目標。
核心素養引領下的音樂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課堂的指導者、引領者,在與時俱進的今天,教師就更需要需要重視自身的藝術素養的提升,不僅僅是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更需要關注音樂與姊妹藝術的結合。其次,教師應將音樂與現實生活、社會實踐、自然、科技、時代的發展緊密相連,這就需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活躍的思維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