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杰
為了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要求,文化建設成為許多學校管理和發展的積極訴求,迫切需要在原有的內容、方法及措施方面開辟新途徑。本溪市明山區聯豐小學在教育科研引領下,將“成人、成才”教育升級為“成人、成才、成功”“三成教育”,并以“三成教育”為核心理念,在管理文化建設、課堂文化建設、課程文化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構建了“三成教育”文化育人管理框架,旨在豐厚學校文化底蘊,促進學校內涵發展。
一、制度建設“扁平化”
為了保障“三成教育”的有效運作和持續推進,學校優化治理結構,改革組織機制,實行扁平化管理辦法。學校將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四個”保障體系:一是領導干部分管年級、學科組活動的全過程;二是設立安全部、德育部、大隊部、教研部等,為學生、教師、學校的發展做好服務和引領;三是教研組充分發揮作用,上傳下達信息,推進民主化管理;四是教學骨干、教學能手發揮示范輻射作用,促進教師隊伍均衡發展。學校推進扁平化管理改革,六個年組分設六個級部,探索級部責任制;組建四個中心,即教學研究中心、學生發展中心、課程研發中心和信息化中心。
二、課堂模式“生本化”
課堂是教育的主戰場,教育改革只有進入到課堂的層面,才真正進入了深水區。學校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和核心價值觀形成,以學生成長需要為根本,構建適合學生終身發展和個性成長的教育。在這種理念引領下,關注課堂教學改革,確立了“生本核心”理念,開啟全新的探索之路,積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2016年至今,學校形成了以促進師生發展為宗旨的多個環節的生本課堂。預習矯正環節,讓學生帶著學習任務走進文本,嘗試新的學習體驗;創設情境環節,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進而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培養目標;自主合作環節,在任務驅動下強化學生自主發展、創新實踐等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展示反饋環節,充分展示學生本節課的所思、所悟、所得,為學生綜合素養評價奠定基礎;課外拓展環節,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進行課堂教學的適度延伸。
三、課程建設“校本化”
學校秉承“三成教育”的辦學理念,在其目標引領下,開足、開全國家和地方課程,并探索和構建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在低年級成立了“讀寫繪”項目組,如英語組成立了“自然拼”項目組,數學中心教研組成立了“數學+”項目組,科任教師成立了綜合實踐項目組等。教師在項目研制、理論研修、篩選素材、外出考察、課堂實踐、總結提煉等過程中,逐步完善課程體系,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提升。
學校將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體系整合為三大課程領域,即智慧增長類課程、人格涵養類課程和藝體提升類課程,分支下派生出若干個體驗性課程及參與性子課程。
(一)智慧增長類課程
主要培養學生的德商、智商、情商、財商等素質。學校在嚴格執行基礎課程的基礎上,結合辦學特色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化,派生出系列學科成長性課程。
例如,語文課程的“午讀課”,引導學生“牽手”美文,聆聽古韻童聲,徜徉國學講堂,實行海量閱讀;數學課程依據“創造數學、發明數學、享受數學”的原則,開發“數學+”課程,緊扣教材,注重對數學內涵、思想、方法、思維的開發;英語課程根據低年級學生特點編制《英語樂園》校本教材,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創設貼近生活的情景,設計主題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綜合課程集全學科教學的校本課程“農歷的天空下”是以二十四節氣為線索,通過背誦節氣古詩、閱讀四季景物、欣賞節氣歌曲等形式,引導學生積累詩句,沉淀人文底蘊。
(二)人格涵養類課程
依據學生年齡特點,基于短課時、廣覆蓋、重實效的課程構想,結合節日課程載體,在活動中不斷完善學生人格,派生出系列學科體驗性課程。
德育體驗課程,即班隊會、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禮儀教育、節日活動、家長講堂、社區服務等課程;校節體驗課程,即學校設立科技節、讀書節、藝術節、體育節、數學節、英語節等六大校節;儀式體驗課程,即抓住對學生影響深遠的時間節點,開設升旗儀式、入學儀式、入隊儀式、畢業儀式等體驗課程;科技體驗課程,即自然探索營、科學實驗站、機器人俱樂部、WER機器人創客社團等,學生遨游在科學世界,博覽科普書籍,創新實踐能力得以提高。
(三)藝體提升類課程
學校分年段向學生推出了適合年齡特點和個性需求的美術課程。低年級開展“繪本創作”“趣味裝飾”課程;中年級開展“手工彩繪”“民間剪紙”課程;高年級開展“創意手工”“木刻版畫”等課程。同時,開設硬筆、軟筆、篆刻社團。
全校開展“樂器進課堂”活動,有口風琴、葫蘆絲、排笛等樂器,拓展了音樂課教學內容。“萌娃戲曲社團”是本溪市首支小學戲曲社團,“評書社團”開創了本溪市評書進校園的先河。學生享受著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同時承載著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
學校創新體育課程,打造特色品牌。以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以體育技能訓練為基礎,開設“陽光田徑隊”“志高足球隊”“炫酷武術隊”“啟夢籃球訓練營”“多變墊子操”“夢幻啦啦操”等社團,拓寬了課程實施渠道,豐富了課程資源,讓課程充滿靈動。
四、研究成果“應用化”
學校通過管理文化建設促進“三成教育”的實踐研究,實現級部制管理模式。從教學一線遴選的六名年組長即六個級部主任,業務素質高,組織、管理及協調能力較強。這一制度的實施使學校各部門、各職工都處于動力系統中,從而發揮出各自的潛能,推動了學校工作取得長足發展。
學校通過課堂文化建設促進“三成教育”的實踐研究,構建了生本核心課堂。近幾年,學校在區域內、集團內多次進行學科生本核心課堂教學展示。“生本核心”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模式與評價模式應用于學科課堂教學及學生綜合素養評價,為教師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支撐,幫助教師轉變教與學的方式,也為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提供了有效的評價方式,真正為區域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注入力量。
學校通過課程文化建設促進“三成教育”的實踐研究,構建三大課程領域,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豐富的課程體系,豐富了“三成教育”的教育內涵。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的核心素養,在不知不覺中引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成長。
通過兩年多的實踐與探索,學生愛學、樂學、善學,有責任、敢擔當,積極參加校內外活動。學校教研氛圍濃厚,教師們積極研討、交流、探索,進行思維的碰撞,享受著成長的樂趣。文化建設推動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為培養“三成”人才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