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
2019年11月27日,中央深改委通過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勞動源于生活實踐,勞動教育是圍繞勞動這一基本形式開展的教育活動,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內容。我校為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傾力打造勞動教育特色,堅持德智體美勞并舉兼濟,創建校園文化,開設勞動課程,開展多彩活動,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形成了“勞動+”的教育模式。
一、“勞動+課程”的教育,寓教益智
勞動與技術教育是以學生獲得積極的勞動體驗,形成良好的技術素養為基本目標,以操作性學習為基礎,強調動手與動腦相結合,以探究性、操作性為特征的實踐活動課程。我校根據校情、學情,調動教師的自身資源,開發了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校本課程,如折紙、十字繡、巧手編織、動植物標本制作、蔬菜種植、陶藝等,構建了“特色+特長”的校本課程體系,還配套編制了相應的校本教材。菜單式的課程選擇既補充了國家和地方勞動教育課程,又彰顯了學校特色,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特長。
(一)折紙課
折紙是利用普通的紙張,經過折、剪、畫等活動來完成一定物體造型的課程。一方面,折紙活動取材方便、操作簡單、易學易做,它既能鍛煉青少年的手部肌肉,又能促進其大腦的發育;另一方面,折紙活動內容豐富,有較強的趣味性,而且活動形式符合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征。我們將課程的重難點設計為熟練、安全地使用剪刀、膠水、彩筆等工具;掌握造型、保存和鑒賞知識。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按照較復雜的范例獨立完成作品,有的學生還能夠做到自行設計作品。
(二)十字繡課
十字繡是在專用十字繡布上使用繡線搭“十字”的課程。一方面,十字繡內容豐富多樣,有經典油畫類、風景類、人物類、卡通類、動物類等;另一方面,十字繡應用廣泛,能制作成獨具特色的抱枕、鐘表、手機鏈、卡套、畫框等。我們將課程目標設定為了解十字繡的起源、文化、作用、編制原理;培養學生讀圖能力以及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技術思維、技術應用、技術創新、技術評價等技術素質;培養學生的細心、耐心精神,培養審美意識、環保意識和團結合作精神。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有情感體驗,形成了良好的勞動態度和觀念。
二、“勞動+活動”的教育,寓勞育樂
美國教育家杜威主張“學中做、做中學”,強調通過游戲、活動作業、手工、烹調、表演和實驗獲得與社會相適應的經驗。多年來,以多層次、多渠道和多種形式在學生中開展勞動教育活動。
(一)快樂種植活動
學生在勞動中獲得一些生活體驗或生活技能,以及從勞動中獲得生活的樂趣,培養一種現代新生活的態度與方式,既是學生當前生活的需要,也是未來生存的需要,更是讓其生命更好發展的需要。快樂種植活動是我校在創設教育環境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核心價值是滿足孩子們親近大自然的需要,增進其對植物的情感。與學校“格韻”校園文化一脈相承的“快樂種植園”,就是孩子們體驗的課堂、實踐的生活家園。從播種、施肥、澆水以及園地標識設計,完全由承辦班級學生完成,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勞動創造熱情,體驗勞動的快樂,也為學校帶來了勃勃生機。每年的“谷雨”時節是學校“我勞動、我快樂、我成長”的開園儀式。在開園儀式上,學生、家長和教師積極參與進來,共同播種生命的種子。每個班級負責的種植區域都有獨特的名字,如“長青閣”“攬蕙·凝憶”“蔬菜E家”“土中作樂”“風過葳蕤滿豐園”“青蔥原地”等,既寓意菜園里的蔬菜必會茁壯成長、蓬勃繁茂,又寓意勞動之美、收獲之樂。為了讓學生觀察了解種植的每一個步驟,感知植物的生長過程,我校將種植活動納入日常的教學活動之中。在每次的種植園管理時間,學生耐心地松土、除草、澆水。學生在細心的管理中,撰寫勞動觀察報告,拍攝種子發芽的過程,提煉勞動種植感受。學生在種植中不僅提升了勞動興趣,還養成了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在“種植主題文化”介紹中,不僅提高了口才表達能力,還展示了收獲中的成長。
(二)校園美食節
我校的校園美食節實踐活動,讓學生們了解中國美食文化,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及勞動素養。餃子、壽司、水果拼盤將“小廚師”的“真功夫”“翹魅力”“新創意”展現得淋漓盡致。“玫瑰驕子”“竹報平安”“感恩母校”等美食佳作表達了學生自信陽光的心態、師生和諧的音符、母校培育的恩情。學校精心策劃了四個部分的展示競賽內容:個人才藝大比拼、班級勞動成果展臺、班級美食文化宣傳板制作以及班級勞動成果特色講解。同時,還組建了以校領導為組長、任課教師參與的評價團隊,對和面、搟餃子皮、包餃子、做壽司等個人比賽項目進行現場限時打分,對班級其他項目展示做以評價。學生在勞動活動中鍛煉了身體,增長了知識,提高了勞動技能。
三、“勞動+責任”的教育,寓勞養德
學生在接受勞動教育中不僅讓自己與世界充分接觸,還要用身體去丈量物理和心靈的世界。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勞動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每個孩子在童年時代都應該深深地懷有這種高尚的情感。在家庭和社會中參與勞動,能夠培養學生的勞動責任感。
(一)爭做家庭勞動小能手
學校鼓勵學生做家務,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和習慣。每逢周末,學生都會用自己的務勞動成果作為送給父母的特別禮物,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體會勞動帶來的快樂與幸福。學校還組織開展每年學會為父母做兩道菜的家庭勞動作業以及家庭與社會勞動教育征文大賽,表現突出的成果展評將在“格韻”校刊登載。
(二)爭做社會勞動小義工
學校“王子銘服務站”的志愿者每個寒暑假都會到市新華書店,義務進行書籍分類、售書、顧客引導等,還承辦書店面向全市范圍的“我的青春我做主”專場講座。校義工服務隊帶著一份責任走向社會,勇于擔當,參與養老院慰問演出、社區揀拾垃圾、幫助環衛工人清掃馬路、我當樓長等活動,增強了格致學子的勞動觀念和社會責任感。
格致特色的“新三好”評價機制,“好子女”“好公民”“好學生”,一直是學生努力的目標,在此基礎上,學校增添了“勞動好少年”“義工好少年”等多項評比,他們在踐行德智體美勞的過程中,學會自我服務,自我勞動。經過格致人的不懈努力,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美育研究基地、全國綠色校園教育培訓示范基地、遼寧省課改先進校、大連市文明校園、沙河區勞動教育示范校等多項殊榮,我校通過了大連市初中學農基地校本課程開發、大連市勞動教育課程探究等研究課題。未來學校會更加注重內涵發展,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傾力打造高品位教育,讓格致校園成為師生成長的精神樂園。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