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春
(山東建筑大學商學院,山東 濟南250101)
農村物流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現代化農村物流體系不僅可以推動我國農業信息傳播,加速農業現代化技術普及和發展,還可以加固農業產業鏈之間的供需關系,促使我國農業朝向專業化、規模化與國家化方向轉型與發展。農村物流是相對于市場物流概念而言且包含廣泛,主要指為農村居民的生產、銷售以及生活等其他經濟活動提供運輸、搬運、包裝、加工、倉儲等一系列活動的總稱。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以及物流技術在農村的普及和廣泛應用,農村物流又引申出其他與農村物流息息相關的概念,包括農業物流和農產品物流,三者之間的聯系與關系如表1所示。
由于農村物流是連接城市與農村之間的重要橋梁,是打通農村和城市之間的雙向通道,一方面可以將農產品轉賣到城市,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同時也利用農村居民購買使其享受到更加物美價廉的工業制成品。因此,發展農村物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尤其是在科技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中,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業物流發展息息相關,二者存在較強的耦合互動關系。張建軍,趙啟蘭(2017)使用實證分析方法驗證了農村物流與農村經濟之間的關系,包括:農村物流發展水平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正向作用、農村物流發展是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格蘭杰原因以及農村物流對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累計效應。陳蔚(2018)從金融抑制角度出發,認為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受到融資問題的困擾,因此需要創新農村物流幫助農村經濟探尋新的經濟增長點。張琳(2019)將農村物流和農村經濟比作“水”和“魚”,表明二者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系性。雖然當前我國高度重視農村物流發展,以政策形式全面推動農村物流發展,例如國家郵政局聯合發改委、財政部等出臺了《關于推進郵政業鄉村振興的意見》,交通運輸部出臺了《關于推進鄉鎮運輸服務站建設加快完善農村物流網絡節點體系的意見》及商務部、交通運輸部等十部門聯合發布了《多渠道拓寬貧困地區農產品營銷渠道實施方案》等。但是,受到農村物流企業以及農村經濟實力制約,我國農村物流現代化建設仍存在諸多問題。任穎潔,馬靜(2011)從我國農村物流模式種類及特征角度出發,得出我國農村物流現代化建設存在信息化程度低、基礎交通設施建設落后及服務不到位等問題。舒旭麗(2016)從互聯網技術發展角度入手,認為我國農村物流現代化建設主要存在冷鏈運輸技術不足、農業物流信息化平臺建設不完善、農業物流組織規模小難以形成規模化以及農村電子商務商業模式及體系運作較為落后等問題。王學偉(2019)從農村流通供應鏈角度出發,列舉了我國農村物流的七項發展制約因素,并從供應鏈優化角度提出了具體的農村物流配送機制優化路徑和具體實現措施。

表1 農村物流、農業物流及農產品物流關系
互聯網技術為我國農村物流發展與轉型提供了必要的底層技術,依托云計算、大數據及物聯網等現代互聯網技術,農村物流可以實現農村式“智慧物流”發展模式,實現農村物流改革與升級,進而提升農村物流運作效率,增加農村物流企業經濟效益。
長久以來,農村經濟發展較為滯后,許多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落后導致農村信息資源獲取渠道和傳輸渠道遠低于城市。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與發展無疑為農村經濟以及農村物流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有利于助推農村物流產業實現“彎道超車”,通過“數字脫貧”方式縮小城鄉之間的數字化及信息化發展鴻溝,實現城鄉協同發展。在互聯網技術的協助下,農村物流產業可以更加迅速便捷地獲得政府對“三農”的扶持政策以及與農業技術發展相關的信息資源,有助于提升農村物流技術水平與服務水平,提高農村物流運營質量。同時,互聯網技術還可以幫助農村向城市傳播信息,通過信息的傳播創造出更多農村物流服務形態,例如農村電商模式等,使城市居民更加了解更多農產品,實現市場供需對接,提升農村物流需求總量,實現農村物流范圍擴張。
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物流產業總成本費用占據GDP比率為14.6%,每萬元GDP所消耗的社會物流總費用為1460元。其中,運輸費用達到6.6萬億元,占據社會物流總費用的54.7%,是我國物流社會總費用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而我國物流運輸較高的重要原因在于,物流運輸主要依靠人力資源。由于我國國土面積,物流企業想要實現物流服務全覆蓋必須通過增加人力的方式實現。尤其是對于農村而言,由于交通不便且居民居住較為分散,無形中增加了農村物流企業的運輸成本。但是,在互聯網技術的引導下,物流企業可以通過重新組織資源和對物流資源的再分配方式,實現最優化農村物流運輸。例如,根據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制定成本最小化的最優配送路線,防止重復配送以及繞路配送等問題。此外,由于互聯網技術較人力資源而言,其成本更低、運營效率更高,因此在節約運作成本方面,互聯網技術會減少農村物流企業的運營成本,提升農村物流企業經濟效益。
自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互聯網+”發展戰略之后,許多傳統產業與互聯網技術產業相繼融合,形成了多種新型業態,不僅實現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傳統產業與互聯網技術所創造的新型業態拓展了傳統產業的生產可能邊界線,展現出更強的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例如,傳統農村物流產業與互聯網技術,實現了“農村物流+互聯網”式的“農村智慧物流”發展模式,與傳統農村物流相比,農村智慧物流模式具有多元目標驅動、交互感知以及高度集成等特征,全面提升了農村物流的服務能力和效率。第一,農村智慧物流模式可以同時實現農村物流參與主體的利益目標,在降低農村物流運輸成本的同時提升農村物流服務質量。尤其是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使傳統農村物流各運作環節聯系更加緊密,有助于農村物流產業協同發展,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發展目標;第二,農村智慧物流具有自動識別和感知功能,實現客戶、企業以及物流配送工具之間的互動,通過數據的實時共享準確提供物流配送信息,通過建設物流要素之間深度關聯的方式,以非人工介入方式發現新模式和新規律;最后,農村智慧物流是現代化物流集成化發展的表現,在基礎設備方面,具有自動化轉杯技術、信息系統及智能優化系統,保證農村物流技術、系統以及管理之間無縫對接且高度融合。在農村物流配送環節,可將存儲、包裝以及運輸等環節實現一體化系統式發展,通過最低成本模式為客戶提供最優高效的物流服務。
在傳統農村物流模式下,農村物流企業只負責農產品的配送或者其它工業制成品的流通,幾乎沒有涉及農村生產端以及產品銷售端。而在供應鏈管理理念的推動下,農村物流企業已經開始意識到農村物流運輸、產品倉儲、包裝以及基本物料搬運等一系列活動將會影響農村物流企業總成本,即合理的供應鏈管理會剔除許多農村物流中間不必要的環節,為農村物流企業節約成本。同時,供應鏈管理還能拓展農村物流企業的服務領域及服務內容,為農村物流企業開發更多創新業務,提升農村物流企業經濟效益。由于農村物流主要服務于農村,主要是負責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及運輸等服務,因此一個完整的農村供應鏈物流商業模式應當涉及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農產品消費以及農村物流供應鏈資金供給四個部分組成的子系統,具體商業模式示意圖如圖1,物流企業在供應鏈管理的協助下可以通過控制農業及農產品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重要資源,在新型互聯網技術下實現農業和農產品供應者、生產者、分銷者及消費者資源整合進而形成一個整體功能鏈,加速物流企業對市場的反應能力,從而提升物流企業的市場競爭優勢。
在農村供應鏈物流生產端,主要分為生產前期、中期及后期三個子系統。其中,生產前期主要包括土地等資源的流轉效率,該效率可以由互聯網技術應用得到提升。例如,根據通過智慧農業生產等方式提升土地生產效率等。同時,農業生產前期還包括農資采購環節,例如農藥、化肥、農膜及與農業生產相關的工具等。在生產中期,主要是對整個農業生產端的管理,通過科學種植及養殖保障農作物及牲畜健康成長,其核心是提供基礎農業服務。生產后期是農村物流企業的重點業務布局,主要包括倉儲加工、包裝及物流服務等。對于農村物流企業而言,倉儲加工是提升服務價值的重要途徑。例如,通過倉儲加工服務來彌補生產端的原始產品不足、對農產品進行保護、更好地銜接其它運輸方式以及實現生產-流通一體化服務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國物流產業存在過度包裝及包裝回收率低等問題,因此農村物流企業在包裝過程中,要盡量使用可回收包裝材料,一方面對環境進行保護,另一方面保證農產品免受其它化學物質的污染。

圖1 農村物流供應鏈商業模式
農村供應鏈物流中的農產品流通端是整個農村供應鏈物流發展的重點與核心,它是在傳統農村物流模式基礎之上,逐步融入互聯網技術而逐漸形成的現代化農村物流流通模式,其主要表現方式和模式為農村電商。目前,國內從事農產品流通端的企業主要是互聯網電商企業以及某些大型物流企業,例如淘寶、京東、蘇寧以及順豐等,其具體運作方式和特征如表2所示。

表2 農產品流通模式
農村供應鏈物流中的農產品消費端主要指農產品到消費者餐桌的過程,主要通過兩種模式實現:第一,B2B 生鮮電商。依托互聯網渠道,實現農村生產企業和城市需求企業之間的供需對接。目前,有許多電商平臺,例如小農女和美菜網等,主要從事該類型的業務,實現城市一級采購批發商到餐館模式以及幫助其它餐廳做采購,以此降低需求企業的購買成本并減少相應的人力成本等;第二,B2C生鮮電商。可以通過物流配送直接將地里農產品配送到消費者手中,具體模式包括大型電商平臺生鮮頻道、垂直電商生鮮平臺及O2O 生鮮電商等。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許多農村物流企業借助區塊鏈技術還可以實現農產品可追溯功能,對農產品實現認證,保證消費者食品安全。在物流金融方面,我國農村物流企業也借助“互聯網+”發展的東風,進行了一系列嘗試和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績。除了傳統的預付賬款融資、存貨質押融資、物流企業保兌倉融資和第三方企業參與融資等傳統物流金融模式以外,農村物流企業還開展以互聯網金融企業為核心的“農村物流+電商+金融”的全新物流金融模式,具體模式構成和運作方式如圖2所示。

圖2 “農村物流+電商+金融”創新物流金融模式
由于我國農村地區居民居住較為分散,因此在重新構建農村供應鏈物流商業模式時,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的跨地域特性,將分散的農村居民在互聯網網絡的覆蓋下實現聚合,保證農村物流企業的主干線和最后一公里無縫整合,實現物流交易、業務、財務和金融的智慧一體化服務,具體商業模式如圖3所示,由三部分組成,包括底層技術、服務內容以及參與主體。相比于傳統農村物流供應鏈體系而言,新型農村供應鏈物流管理商業模式在技術方面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大數據、云計算及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在服務內容方面則更加全面,在資源整合方面除了農業生產者和資金提供者之外,還增添保險等保障性機構,為農村供應鏈物流提供更多保障。在參與主體方面,除了基本的農村物流企業、客戶及農業生產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外,還可以通過網絡途徑將農村閑散資源進行整合,通過共享經濟資源的方式為農村物流提供更多物流資源,一方面提升農村物流服務質量,另一方面提升農民經濟收入。

圖3 農村供應鏈物流管理商業模式
當前,信息化技術在物流產業應用較為普及和廣泛,尤其是諸如運輸、倉儲、包裝、裝卸以及加工和客戶服務等復雜作業流程均離不開物流管理系統和軟件。然而,對于農村物流而言,并不是所有信息化技術都適用于農村物流產業。如果農村物流企業采用了不合理或者不合適的物流管理系統與軟件,不僅不能達到科學高效治理的目標,同時還會花費大量資金和人力成本,造成農村物流運作效率低下問題。因此,農村供應鏈物流信息化建設應當根據自身能力和需求,選擇合理的信息化發展路徑。第一,因需制宜,根據自身企業發展需求進行具有針對性的信息化改良和建設。由于農村經濟較為薄弱,許多農村物流企業自身實力不足,所以不能盲目跟進,不能貪大求全,否則將對農村物流企業自身造成較大成本壓力。對此,建議中小型農村物流企業根據自身技術、業務優勢,進行分類信息化建設。例如,主要從事農村倉儲的農村物流企業,重點開展倉儲信息化建設。主要從事運輸配送的農村物流企業,著重開展運輸平臺信息化建設等;第二,農村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要注重整體信息化建設,不可出現信息孤島問題,造成農村物流信息閉塞。對此,建議農村供應鏈物流體系建設應當由各地政府牽頭,以省為單位建立各省農村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同時聯通各地農村物流企業實現農村物流信息共享,提升農村物流發展質量和運作效率,防止農村物流信息資源浪費;第三,加強農村物流人才培養,為農村供應鏈物流體系建設和發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源基礎。雖然我國物流產業高速發展,各大院校和培訓機構不斷培養出許多優秀的物流從業人員。但是,對于信息化、智慧化的農村物流發展趨勢而言,目前的物流人才培養機制和數量顯然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尤其是具有互聯網技術和物流技術的復合型高級物流人才更是奇缺。同時,由于我國經濟發展失衡問題嚴重,許多物流人才普遍流向珠三角、長三角及環渤海海灣等經濟發達地區,致使農村地區物流人才匱乏。對此,建議政府以政策形式吸引物流人才流向農村地區。同時,加強農村物流企業和社會教育機構合作,通過協作共同培養等方式培育充足的農村物流人才。
雖然我國物流產業發展迅猛,但是社會物流成本卻居高不下。究其原因除了物流運輸費用較高以外,物流產業的浪費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物流產業的過度包裝問題尤為突顯。因此,對于經濟實力不足且市場競爭力不強的農村物流企業而言,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建設環保型農村供應鏈物流體系勢在必行。對此,建議在構建農村供應鏈物流體系時,要考慮逆向物流系統和閉環物流系統的建設,通過對物流資源的再使用、再生產、再回復以及再循環等方式實現農村物流產業綠色發展。具體實現方式包括:生產高質量農產品,盡量避免客戶退貨行為;合理分配逆向物流資源,縮短逆向物流活動周期,壓縮退貨時間,增加農產品回收價值;積極引入第三方企業,對于基礎設施、經驗或者資金不足的農村物流企業而言,考慮使用第三方企業管理和運營逆向物流;科學合理布局退貨中心,根據地理位置選擇最佳退貨場所,促進農村物流網絡的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