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邊大學 吉林 延吉 133002)
世界萬物皆有本源,都要經歷誕生、發展、衰亡的演變過程,蹴鞠變化發展亦是如此。通過大量查閱文獻史料知曉,蹴鞠起源說主要有三種論證,第一種是皇帝起源說,第二種是殷商起源說,第三種戰國起源說。
據考證黃帝起源說始于見西漢學者劉向的《別錄》一書,書中記述到“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曰起戰國時,記黃帝蹴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馬王堆漢墓帛書《黃帝四經》中敘說:黃帝擒蚩尤“充其胃以為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意為割下蚩尤的充上毛發做成球,讓人用腳踢,踢進坑多的有賞賜。后人據此也有述說,劉歆曾在《七略》一書中說“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此意為,相傳蹴鞠就是親自黃帝制作。
以上史料得知皇帝起源說也只是傳說,傳說當時皇帝是屬于部落統領者,介于此時的原始部落還未有文字明晰記載,由此只能是古人們的口口相傳,但可以從上述史料字面含義可知是蹴鞠是伴隨著當時統領者政局所需而萌生的,在追求生存的同時也要尋求精神上的喜樂,這足以實證球類游戲活動懵懂而生。
對于中國古代蹴鞠起源于殷商時期這一定論,最開始提出的是我國古代體育史學家唐豪他根據對古代甲骨文中“”字及殷墟文字類編中一條卜辭意思的理解是“”這個象形文字上邊部分指球,下邊部分就代表了人的雙腳,整個字所表達的意思人用腳在踢球。在卜辭中“庚寅卜,貞:呼“”舞,從雨”。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庚寅這年殷王占卜,卜的吉兆,就是王乃召喚人們用蹴鞠舞呼喚神靈,跳完蹴鞠舞后就紛紛下起雨來。此后唐豪先生還結合河南南陽出土的“蹴鞠舞”漢畫像石,以此認為我國在殷商時期就存在蹴鞠活動,蹴鞠在人們視野中就是以祈雨舞蹈的一種形式出現的。
大多數學者就偏信于蹴鞠起源于戰國,所相信的依據 《戰國策·齊策一》和《史一記·蘇秦列傳》這兩部史料。兩書都對蘇秦為合縱六國聯合抗秦而游說齊宣王這件史實作了記錄,書中說“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據書中得知,在戰國時期蹋鞠就已在齊國的都城臨淄廣泛展開來了。
戰國時期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演變發展時期,社會生產力和生活質量得到提高,牛耕技術和鐵制用具的推廣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由此也增進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的形式。在戰國時期所出現的蹴鞠被稱為“蹋鞠”或是“蹹鞠”,當時的蹴鞠構成形式主要是以動物毛發進行填充,粗狂的捆綁在一起,蹴鞠的開展形式主要以農民百姓為主,借農閑時節一起玩樂蹴鞠。
唐代文化,是中國文化史上大發展大繁榮時期,唐朝是一個里程碑式文化時代,博大精深,可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世界文化的一朵奇葩。唐朝體育豐富多樣、如火如荼。唐朝體育種類繁多,開展領域寬泛,上到宮廷下到市民百姓,群眾氛圍濃厚,前所未有的體育文化現象,為體育發展開拓新篇章。唐朝盛世景象為體育快步發展奠定基礎。
唐代是詩歌興盛時代。唐詩是我國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蘊含著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濃縮中國文學智慧的奇珍異寶。唐詩的繁榮景象也推動了體育的發展,體育的獨特性為詩歌文化提供新穎的詩歌題材,體育與詩歌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創下經典的體育詩歌。這為后人研究唐朝體育提供寶貴歷史材料。
唐朝體育發展具有對外開放的特性。因受到國家政治制度影響體育發展的開放性主要展現在國家層面的開放,主要開放領域體現在中國與印度體育文化的交流,據史料記載,中國與印度早有往來,尤其在唐朝時期,以佛教為交流紐帶,體育文化取得更近一步的發展。中國古代女性進入父系氏族之后,就處于 “男尊女卑”的社會底層生活狀態,體育活動的權利逐漸遠離女性而專屬于男性。但在唐朝時期,出現女子參與體育的現象,映射出了當時在封建思潮的影響下,女子政治社會地位得以提高,為今后女子擺脫封建思想束縛和爭取自由埋下伏筆,與此同時還出現皇家女子蹴鞠隊,這為女性地位提升更是增添光輝的一筆。
初唐是唐朝的起始時期,國本未完全穩固,建國體制尚未完善,市民百姓需求多停留于當下的物質生活,這使市民百姓不能全身心投入體育生活之中,體育活動在民間處于待發展狀態,因軍事訓練所需,為鼓舞軍隊氣勢,彰顯國力強盛,騎射體育活動得以發展,相對于市民體育來說,宮廷府下的體育活動開展較為頻繁,但大多以建國強軍、祭祀為目的而開展的,市民體育活動在初唐時期處于萌生狀態。初唐時期是詩歌文集初期時期,在詩歌文化的大染缸中,體育在詩歌視野下孕育而生,體育為詩歌提供獨特的題材。詩人們用詩歌把當下生活表述的淋漓盡致,體育也受到詩人們寵愛,蹴鞠、馬球、競渡、涉獵、拔河常常被作為描述的題材。
盛唐時期國政清朗,國力強盛,出現盛世的局面。社會治安逐步穩固,并具有良好的經濟環境,市民百姓不再忙于物質生活所迫的局面,開始轉向精神生活的追求,在閑暇時間里開始參與體育活動。在以往的書籍中并未明確體現歲時節令中開展蹴鞠活動的記錄,但在盛唐寒食節蹴鞠作為一種歲時節令體育活動廣為流行,以至于文人墨客都在詩詞中多有表述。依據《全唐詩》中的記錄,在盛唐時期,表達時令節日中的體育活動豐富多姿。體育活動的開展形態主要以時令節日為主(如表1所示),這標志著體育活動融入民間。
表1 時令節日中體育活動開展情況
中唐是四個時期中最為短暫的一個時期,但體育活動最為豐富多姿的。從詩賦的內容和數量上最能顯示出時令節日中體育活動最豐富。基于盛唐的社會環境安穩之下,農民百姓已有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閑暇之余能夠踏出家門,積極加入各項體育活動。蹴鞠活動是在時令節日中開展的體育項目,在詩賦盛世的熏陶下,著名詩人白居易在《洛橋寒食日作十韻》一詩中詳細描述洛陽人民雨后初晴開展蹴鞠的熱鬧場面,濕滑的地面并不影響人們對蹴鞠的熱愛。由此可見,中唐時期市民百姓對蹴鞠活動熱衷至極,從詩人們描述蹴鞠的題詞中就能折射出蹴鞠體育活動在中唐開展比較活躍,蹴鞠活動在民間普及。
晚唐時期蹴鞠形態結構發生改變。蹴鞠有一定的規則與玩法,在戰國時期蹴鞠填充物是動物毛發所制作,在晚唐前蹴鞠一直是傳承沿傳而來,而未對蹴鞠形態結構做出改變。故在晚唐就對蹴鞠形態結構做出跨越性的改變,把動物膀胱作為內膽充氣。蹴鞠從動物毛發填充發展為充氣式的蹴鞠,為踢蹴鞠者減輕一定的壓力和負擔,也減輕踢鞠者腳踝的損傷程度,能使玩鞠者更輕松參與其中,這讓蹴鞠更加人性化,更加接近于現代的足球。這改變讓蹴鞠由短距離向長距離發展,低空向高空發展,這使蹴鞠趣味性更強、挑戰性更高。晚唐時期還出現了網狀球門,并進行雙門對抗賽活動(如圖1所示),這是晚唐對蹴鞠賽制的一大創舉,為蹴鞠規則演變奠定更堅實的依據支撐。
圖1 雙門對抗比賽場地
蹴鞠運動不僅能夠增強體質而且還能發展智育能力,因為蹴鞠具有競爭性、挑戰性及結果具有不可預測性,在進行蹴鞠比賽時就先分配好相應戰術,分析競爭對手技術能力,蹴鞠運動是體力與腦力相結合的一項體育運動,在踢蹴鞠時不僅踢高、踢遠,而且還要控制球的方向,在緊張、多人防守的情形下把球踢進所規定的球門里,所以必須有靈活的腦力思維才能應對比賽場上的不確定因素。
蹴鞠活動具有休閑娛樂身心的價值功能。參與蹴鞠運動,不僅在蹴鞠運動中提高自身的健康素養,還能夠享受愉悅身心的效果,蹴鞠運動在空余時間開展能夠消除人們單調乏味的生活狀態,為生活增添運動色彩,并能促進左鄰右舍睦鄰友好的關系。
蹴鞠運動促進軍事訓練的發展,蹴鞠運動不僅能夠提升士兵的身體素質和作戰協調能力,還能夠為士兵們枯燥單一的軍事演練增加訓練樂趣、增加軍隊的凝聚力,培養士兵們勇敢、當機立斷的思維能力。
蹴鞠在唐代發展較為突出,在詩歌文集熏陶下體育蓬勃發展,體育與詩歌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產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象。唐代女子蹴鞠的出現也給今后女子體育運動發展奠定基石,也繁衍出現今男女平等之說,也打破了所謂男耕女織的說法,女性不僅可以紡織持家還可參加體育活動,代表著男性從事的活動女性也可以從事。為女性地位提升追溯史提供寶貴的切入點。蹴鞠在唐代最突出的變化就是形態結構上發生改變,從動物毛發填充轉變為充氣式的內膽,唐代的這些改變為后來足球的發展演變奠定一定的價值基礎,蹴鞠是古代體育中的一朵奇葩,在進行古代體育價值研究時它具有不可估量的民族文化價值,為今后研究古代體育提供珍貴價值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