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新文 賁潯



關鍵詞 關鍵問題,內涵界定,教學策略,優化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0457-6241(2020)05-0061-05
徐藍教授于2019年12月29日在“新課標、新教材、新教法、新高考——普通高中歷史教學研討會”上作了“努力使歷史教育成為涵養學生生命的過程”主題演講,指出:使歷史教育過程成為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啟發學生的智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使我們的歷史教育成為涵養學生生命的過程。這無疑再次強調并凸顯了新時代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及歷史教育人的神圣使命。新時代,新擔當,新履責。想要更好地體現歷史課程育人功能,我們認為,深刻理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內涵的基礎上準確界定教學關鍵問題,并據此優化教學實施,是有效的路徑之一。
一、準確界定教學關鍵問題
置于言必稱“素養”的新時代,歷史教育自然要順應趨勢,但更要冷靜審視,及時反思:歷史學科的特質是什么?歷史學習到底要學什么?歷史課堂教學如何體現素養立意可教、可學、可評的特點?如何超越具體的歷史課程知識與技能,彰顯歷史學科得天獨厚的育人價值與功能?
課堂是師、生智慧生成,煥發生命活力,實現生命價值,豐滿生命意義的殿堂。學科核心素養既是實現立德樹人總目標的學科載體,又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引導學生達成歷史學習的目標,教師要樹立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新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及教學評價等聚焦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①
歷史教學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途徑。教學是否真正有效,學科核心素養能否真正扎根課堂,學科獨特育人本質能否彰顯,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學科教學關鍵問題的界定。
學科教學關鍵問題是指對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提升學生學科理解能力、完善學生核心知識體系、培育學生優良品性有重要影響的教學問題。它是有助于教師理解學科本質與教學體系、提高教學設計與執行能力、提升教學評價與反思能力的問題,也是有助于學生掌握并運用學科核心思想方法和核心能力,去探索學科及適應生活和未來發展的教學問題,本質就是有利于學科關鍵能力培養、有益于“立德樹人”育人目標達成的學科關鍵教學問題。
學科教學關鍵問題的確立,必須以學科核心素養為統領,進行宏觀、總體、全面的遴選、界定與設計。具體方法是把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確定教學關鍵問題的一級主題,然后圍繞這些主題,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的知識體系與內容結構為載體,以培養和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過程中的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情景設計、教學活動設計,以及教學評價設計等方面出現的重點、難點與焦點問題等作為二級主題。歷史學科教學關鍵問題可界定如表1。
學科教學關鍵問題,其根本價值旨歸是育人,是培養學生的學科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歷史學科的必備品格,包含批判性思維、以史為鑒、人文素養、家國情懷。歷史學科的關鍵能力,囊括理論能力、方法能力、時序能力、釋讀能力、評價能力、論證能力、敘述能力、解釋能力。②下面以筆者參加2019年江蘇省歷史優質課比賽的“東漢的興衰”(以下簡稱“本課”)一課為例,談談我們的“教學轉化”策略探索。
二、積極探索教學策略優化
(一)科學把握教學內容主旨
教學內容是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載體。但“課時的有限與內容的無限”似乎已成為使用統編版教材教學老師的共同困惑。基于課標要求、教學關鍵問題導引,深刻界定諸內容的素養培養價值,符合歷史邏輯地合理選擇、整合教學內容,不失為“脫困”的重要前提。
本課課標學習要求為:了解東漢的建立,知道東漢外戚、宦官專權造成的社會動蕩。③體現課標要求,教材編排了“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三個子目內容。
本課教材設置,呼應了新課標增加的東漢歷史學習內容,完整了中國古代史發展脈絡,有利于學生歷史時序的整體性建構。東漢上承大一統建立和鞏固、發展的秦朝與西漢,下啟政權分立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中國古代發展歷程中處于重要地位。東漢與西漢,合稱漢朝。東漢王朝存在近200年,輝煌與黑暗并存,版圖大致與西漢相當,同樣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其政治影響,并不弱于西漢。東漢時期,由于讖緯盛行,影響了政治和思想的走向,中期以后,在皇帝制度、官僚制度框架下,皇帝年幼繼位而導致的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惡性循環,造成了政治腐敗、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東漢王朝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一蹶不振,土崩瓦解,后終于在軍閥割據紛爭的浪潮中走向滅亡。通過東漢治興亂衰歷程的學習與探究,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又有益于歷史經驗教訓的智慧汲取,提供現實借鑒與啟示,對于學生歷史意識的培育及正確價值觀的引領具有積極的意義。
基于以上分析,參照教學關鍵問題清單,我們審視了教材諸內容的教育教學價值。“東漢的建立”:理解“東漢”命名的緣由,幫助學生確立歷史發展時序概念。“光武中興”:借助相關史料,培養史料實證及歷史解釋素養,滲透國家統一有利于經濟恢復、發展,有利于民生的理念。“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培養學生歷史因果分析能力及透過表象深刻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黃巾起義”:農民起義、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改朝換代的重要推動力。我們還重視“點—線”結合的課程設計思路,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的單元主題視角,挖掘提煉“東漢治興亂衰與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演進的關系”作為本課的教學邏輯主題,進而厘清諸內容對于培養高階歷史思維能力的意義。東漢的建立和再度一統,使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重新回歸正軌發展道路;“光武中興”,鞏固、發展了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弱化了皇權,混亂了朝綱,導致政治黑暗,社會動蕩,人民遭殃,農民起義,它不僅導致東漢王朝走向衰亡,也影響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東漢滅亡后形成的三國鼎立局面,更使得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進入政權分立的曲折發展時期。為滿足部分學生深度學習的需求,我們還設計了“君、臣、民關系”與“王朝治興亂衰關系”的附加主題,以備教學實施時相機使用。上述內容主旨分析,是在時序性、系統性、整體性、時代性的歷史學科特質思維下進行的,有利于學生置于歷史發展的縱向發展歷程宏觀了解東漢的興衰過程,并培養學生深刻理解歷史變遷、深入剖析歷史現象的基本方法與初步能力。
(二)合理制定教與學的目標
作為教學起點與終點的教學目標,要以核心素養的達成作為出發點與落腳點。確立本課教學目標,我們同樣以深刻解讀核心素養內涵基礎上界定的教學關鍵問題為參照,同時還力求做到“了解東漢的建立,知道東漢外戚、宦官專權造成的社會動蕩”課程內容要求、“了解歷史的時序,初步學會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對歷史事物進行考察,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學會用口頭、書面等方式陳述歷史,提高表達與交流的能力”①等課程目標要求,以及“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能夠識讀歷史圖表”②等中國古代史板塊學習要求的兼顧融通。并以“學習目標”的形式描述如下:
1.自主閱讀,了解東漢建立的基本史實,認識東漢“劉漢復統”的內涵,初步培養時空觀念、歷史邏輯推理及基本歷史解釋能力。
2.通過史料研習活動,認識光武帝柔治天下的必要性;通過施政措施與問題解決的相關對應,理解“光武中興”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影響;認識“光武中興”對于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意義。了解東漢是當時世界上頗具影響力、在很多領域具有領先性的大國,激發民族自豪感。
3.通過閱讀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惡性循環圖說,結合史料研習活動,知道東漢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原因、基本情況及其危害;認識外戚、宦官交替專權,不僅弱化了王朝統治,造成了社會動蕩,而且影響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進程。
4.通過“封建王朝的輪回”趨勢圖、“君、臣、民關系”示意圖,以及“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歷程圖”,認識東漢王朝興衰的歷史啟示,強化國家統一的意識。
以上試圖改變傳統三維目標描述方式,嘗試過程性、素養化目標建構;體現課標的歷史課程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與課程目標要求、板塊目標要求及課程內容要求的兼顧融通。
(三)有效設計教學展開過程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與教學關鍵問題的落實,有賴于教學過程的有效設計。
基于上述分析,本課總體立意是:把東漢的興衰置于封建王朝的輪回及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歷程中審視,同時通過王朝變遷過程中君、臣、民關系的演變,引導學生認識東漢王朝興衰的歷史啟示,強化學生國家統一的意識,以張揚歷史學科的育人價值與現實價值。整體學習過程圍繞走近歷史、走進歷史、走出歷史漸進展開,設置“劉漢復統”“柔治中興”“弱政趨衰”“曹魏代漢”四個篇章,以勾勒東漢王朝興亡歷程。東漢王朝興衰與君、臣、民關系演變,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演進的關系探究、體悟則為思維探究主線及價值情感主線。如此設計,體現的是唯物史觀指導下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諸素養培養的整體建構和價值訴求。
在具體實施中,我們還關注了以下方面:
1.創設趨素養化學習情境
據“封建王朝的輪回”示意圖、“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歷程圖”,回顧秦朝、西漢的興衰歷程及其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歷程的影響。進而設問導學:繼西漢后相繼建立的新朝和東漢王朝呈現了怎樣的歷史發展趨勢?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演進又有何影響?帶著這兩個問題,進入學習。
回顧已學知識,初步建構歷史發展時空觀念;置于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的主題視角,問題導學,揭示學習要旨,激發學習探究欲望,引領歷史思維路徑。
第一篇章“劉漢復統”的“東漢的建立”,通過劉秀起兵旗號“復高祖產業,定萬世之秋”以及地圖上洛陽與長安位置比較,讓學生以歷史卡片形式初步認知。
至于“劉漢復統”之“復統”的理解,主要引導學生根據時間軸及相關信息推論。
根據時間軸,培養朝代更替時空觀念;指導學生充分利用政權名稱、建立者姓氏等信息理解歷史現象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透過表象,從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的宏觀高度認識東漢建立及其再度實現一統的歷史意義。
2.針對設計問題探究活動
第二篇章“柔治中興”的“為劉秀出謀劃策”環節,設置“如果你是劉秀該如何選擇”的問題探究;“柔治天下,光武中興”環節,編排了“光武帝的措施,重點解決了哪些問題?”“光武帝柔治天下,取得了怎樣的效果?”“光武帝以柔治天下,體現了以民為本的思想,但根本的還是君本思想,是為了劉家天下的長治久安。劉家天下是否真正做到了長治久安?”等系列探究問題。
3.引導學生主動深度學習
第三篇章“弱政趨衰”在圖說外戚宦官專權原因、過程基礎上,指導學生從君權、王朝、官場風氣、百姓生活、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等角度深入思考東漢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產生的影響。
以“根據封建王朝輪回圖、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歷程圖及君臣民關系圖,結合本課所學,談談得到了怎樣的認識與啟示”的學習活動總結升華。
4.滲透正確價值情感引領
上述環節基礎上,教師歸納升華: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歷史的規律與真理。君臣民結構圖中,民是基礎,君臣為民、利民則王朝強固,君臣輕民、虐民則王朝衰亡。民是國家富強、社會安定的基礎。回應新課導學問題,體現整體建構。
(四)充分發揮教學評價功能
歷史學習的評價應以課程目標為依據,以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整體發展為著眼點,將評價貫穿于歷史學習的整個過程。①“評價……是路標,為評價者和被評價者指明方向,尋找課堂教學今后的發展方向和增值途徑。”②為了準確判斷教學關鍵問題和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度,我們研制了如下觀察量表,及時判斷分析學生的學習成效,針對性地動態調整、修改教學策略(見表2)。
總之,我們的“教學轉化”探索剛起步,初衷不外是成就更好的歷史教育,在這條道路上,我們任重道遠。
【作者簡介】賁新文,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教師發展中心歷史教研員。
賁潯,中學二級教師,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湖塘實驗中學歷史教師。
【實習編輯:金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