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的貓死了,但他似乎并沒有很傷心。
這只貓陪了爺爺五年,與爺爺有深厚的感情。我難過了好久,可爺爺笑笑說:“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常態,何必糾結于死呢,珍惜在世上的時光,不后悔就可以了。”
爺爺的起居如常,我漸漸忙碌,也不時常去看爺爺了。
再次見到他,已是找工作的時候。我剛從師范大學畢業,四處奔波,投遞簡歷,可未泛起一點波瀾。正值家中裝修,我搬到爺爺家暫住,每天盯著那小小一方屏幕,生怕錯過了簡歷回復,可不過是日復一日的等待,我漸漸沮喪。爺爺看在眼里,笑著對我說:“現在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是常事。我聽老李說,他兒子那兒有幾個義務支教的名額,你要不要?”
“不用了。”我連頭都沒回,草草地回復爺爺。
“哎呀,你這孩子,又不是叫你去吃苦,最多一個月就回來了,你現在反正也沒事,不如去歷練歷練。”爺爺拍著我的肩說。
“去哪啊?”我有點心動。
“涼山吧,我以前也在那里支教呢。那兒山清水秀,很美。”說到涼山,爺爺的眼睛閃爍著光芒。
“您也支過教?”我回過頭,狐疑地看著爺爺,以前只知道爺爺教書,但不知道具體細節。
“我就是在去支教的路上遇到你的奶奶,真是緣分吶。”
“這么好的機會,你要不去試試?”爺爺補充道。
我半推半就報了名。
我們乘火車去涼山,同行的是一男一女兩位老師。
涼山景美人甜,果真山清水秀,天湖相映。在這里,初為人師的我犯了不少錯誤,講課緊張,吞吞吐吐,無法合適地處理學生間的矛盾,與學生相處也時不時磕磕絆絆。不過每天看到學生們一張張如饑似渴的臉,眼中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我渾身便充滿了干勁。
涼山人尊重知識,即使貧窮,他們也鉚足了勁讓孩子讀書。我也深受村民愛戴,他們時不時送來一只雞,一籃山間采來的蘑菇、一兜雞蛋……他們的淳樸和善良,給了我太多感動。
每天跟孩子們在一起帶來的快樂,讓我忘卻了日子的清苦。他們對知識的渴望,他們紅撲撲的笑臉,他們眼中飽含著的對未來的期待,都讓我恨不得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識與人生經驗與他們分享。
那天,剛上完課,我收到一封信。信是媽媽寫的,她在信中告訴我,爺爺去世了。爺爺臨終前,不讓他們告訴我,怕我趕回去看他耽誤教書,信封里還有一張紙,上面有爺爺顫顫巍巍的字:“生老病死是大自然常態,莫要糾結于死亡,珍惜在世上的時光。又及:爺爺愛你,祝你教書順利。”我反反復復讀,聲淚俱下。
很快,一個月過去。臨行前,全校師生組織了一個盛大的告別儀式。看著孩子們的臉,我真想把他們的樣子刻在我的心上。
我到校長辦公室辦理交接手續。在校長辦公室,我看到一面照片墻,一屆屆學生畢業,老師們總在更換,但照片上不變的是一張張淳樸的笑臉。
我忽然看到了爺爺。
泛黃的照片上,二十歲出頭的爺爺穿著老式西裝,左右圍著許多孩子。爺爺滿面笑容,兩只手搭在孩子們的肩上,仿佛穿越時光看著我,恍若昨日。
我回到北京,做了一名教師。我在課上,時不時地會給學生講爺爺的故事,講起支教的故事。我告訴他們,生命在于廣度,而不在于長度,活在世上,要珍惜當下,更應造福社會,奉獻自己。
多年后,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常常給他講這些故事。有時,我做夢也能夢見山里的那些孩子們,他們紅撲撲的臉蛋,在我夢里閃啊閃。
有一天,我收到一封來自涼山的信,打開信封,是一張照片。照片上,一名我教過的學生,站在我曾經支教的照片前。他和照片中的孩子們,以及當年的我,向我微笑著。
不覺間,我淚如雨下,喜極而泣。
王孜:北京潞河中學高三(13)班學生
指導老師:邵紅梅
編輯 張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