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星 俞曉婷 萬玲玉



摘? ?要:隨著近年來我國新文科建設目標與道路的逐漸明確,大數據管理和應用本科專業成為重點建設的新文科交叉學科之一。文章采用內容分析法,對設立該專業的64所院校培養目標與10所代表性院校的課程體系進行調研,定性與定量分析當前該專業的建設情況與存在問題。研究發現:(1)當前已建設的大數據管理和應用專業培養體現了所在學校的特色,但對學生的數智素質要求相對欠缺;(2)大部分院校的培養模式為經管學科知識背景與數據底層技術的組配;(3)各校培養目標對大數據管理、技術和應用都做出了要求,但從課程設置上,大數據管理方面的課程與培養目標中的知識、能力要求未完全匹配。最后,文章在“新文科”建設的背景與指導思想下,對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提出參考建議。
關鍵詞:新文科;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學科交叉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clarification of the goals and roads of China's new liberal arts, big data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terdisciplinary undergraduate major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64 colleges and curriculum configuration of 10 college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quantitatively through content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var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or major,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students' data intelligence quality are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2) the training path of most colleges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knowledge background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d the technology of data science; (3)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have made requirements on the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but the curriculum of big data management cannot match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requirements in the target.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of big data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and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major construction; interdisciplinary majors
1? ?引言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的今天,內涵式發展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新主題。自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逆全球化、中美脫鉤、內外雙循環等國內外形勢變化繼踵而至,國際影響力的較量和文化軟實力的博弈成為全球競爭中新的趨向。要構建中國特色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增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這也對我國的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新文科”建設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頂層設計中有關文科專業建設的重要新任務,成為了教育界和學界共同關注的議題[1]。2018年8月,中共中央在《關于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見》里明確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簡稱“四新”建設), “新文科”概念走到臺前。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等部門在天津聯合召開“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標志著國家“四新”建設工程開啟,新文科建設也隨之提上日程。2020年11月,教育部召開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新文科建設開始全面鋪開(我國“新文科”建設相關重要時間點梳理見表1)。
根據高等教育司對新文科建設的全面部署,“專業優化、課程提質、模式創新”是新文科建設的三大基本抓手,其中,專業優化的具體方向與措施包括夯實基礎學科,發展新興學科,以及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作為典型的交叉型新文科,被提上“新文科”建設工作的部署戰略之中。
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最早孕育于2015年。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設立了“新專業建設研究”調研課題組,在調研了國際動態和國內商務數據分析人才需求后,于教指委2015、2016年的會議上討論了關于增設商務數據科學專業的建議,后經教育部核準,更名為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2]。2018年3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了2017年度普通高等學校大數據管理與應用(120108T)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南京財經大學、貴州財經大學是首批獲批設立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新專業的五所高校,該專業隸屬于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截至2019年,全國已有共82所高校獲批設立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本科專業。
在國家教育部對“新文科”建設做出全面部署后,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的建設納入文理交叉的“新文科”體系之中,故該專業人才培養的取向值得重新被審視和規劃。本文基于內容分析法,探究我國現有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本科專業的培養方案呈現出的特征,并從“新文科”建設的背景和視角出發,就該專業的建設情況和人才培養方案提出新形勢下的發展建議。
2? ?方法與數據
2.1? ? 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編碼
本研究以我國已獲批開設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本科專業的高校作為研究對象,針對各院校該專業培養方案中的文本采用內容分析法,調研不同院校的培養方案與特色。內容分析法以各類文獻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文獻內容所含信息及其變化進行分析,實現對文本含義可再現的有效推斷[3],已被論證為研究文本內容的科學方法。內容分析法的本質是對內容在質性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量化研究,因此既具科學性與客觀性,又能不丟失分析對象的內涵。相較于其他文本分析方法,內容分析法更能揭示研究對象的內容特征[4],具有定量和定性結合、結構化和非介入性的優點[5]。內容分析法的具體分析過程按照以下步驟執行:提出研究問題或假設、確定研究樣本、建立分析單元、類目的建構、編碼與要素條目識別、解釋與檢驗[6]。本文希望通過內容分析法分析,明晰各院校在開設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本科專業時,確立的人才培養方向與特色,以及課程體系的結構與側重,在此基礎上分析各院校的課程設置對于其專業培養目標的支持度。據上述內容分析法所得結果,本文還將探討“新文科”建設的大環境下,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本科專業如何順勢而為、因勢利導,對該專業后續的開辦與建設提出意見。
2.1.1? ?抽取樣本
通過目前我國教育部所批準的82所開設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本科專業的院校和院系官網,獲取了各校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辦學與招生的相關資料。由于內容分析法的樣本選擇需要利于分析目的且內容體例基本一致,而部分高校網站建設存在滯后,對于其新專業的介紹并不詳盡甚至缺失,因此從研究樣本的形式統一性與內容完整性考慮,本文最終選擇了64所院校的培養目標文本和10所院校的課程設置方案為研究樣本。按照武書連[7]給出的大學分類標準,匯總了各調研學校的類型分布(見表2,相關數據采集時間為2020年11月)。
2.1.2? ?選擇分析單元
內容分析法的研究樣本由各層次的分析單元組成,不同的考察要素決定了分析單元的粒度大小,詞組、句子、段落、主題和整篇文獻都可以作為分析的單位。本文以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作為研究分析的聚合對象,對于培養目標,建立句子級別的分析單元,對于課程體系,則以高校開設的每門課程為分析單元。
2.1.3? ?建立分析類目
內容分析的核心在于針對分析內容建立起符合主題、滿足目標的類目系統,一個有效的內容分析類目體系各類目完備而互斥。
培養目標是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的基本依據[8],也是專業培育人才核心素養的總體方向,可以體現專業辦學的價值取向。本文以《教育部管理科學與工程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2018年)》對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提出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要求為基本依據,構建出培養目標和課程的分析類目(見表3)。
課程是實現培養方案的具體路徑和基本手段。本文采集到10所院校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的《本科專業設置申請表》,并從其中主要課程列表部分獲得了專業必修與專業選修共計270門課程。10所院校包括:北京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礦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河海大學、天津理工大學、湖北大學、山西應用科技學院。相關院校包括了綜合類、財經類、醫藥類、理工類、應用類等不同類型高校,具有一定代表性。按照授課內容,調查院校的課程可劃歸為學科基礎課與大數據類專業課。其中,學科基礎課包括計算機基礎、經濟與管理、信息管理、數學、統計學的相關基礎類課程,部分學校還依據自身辦學情況和院校類型設置了社會科學、醫學等特色基礎課程,而大數據類課程則可以歸為大數據理論、大數據技術與大數據應用三類,將大數據技術類課程按照獲取、存儲、處理、分析的流程遞進關系進一步劃分,得到課程編碼分類及實例(見表4)。
2.1.4? ?標注結果
將64所院校的培養目標文本依據8項分析類目對應標注,共計標注內容571條(見表5)。其中,對于素質方面的目標要求共194條,對知識和能力的目標要求分別為173條和204條。按照表4所給出的分類與實例,對10所院校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開設的270門課程進行歸類統計,得到關于課程體系的設置情況(見表6)。
2.2? ? 內容分析法結果分析
2.2.1? ?培養目標特征分析
(1)培養目標因學校或專業辦學特色而異。不同類型和定位的學校具有相異的辦學性質和任務,根據圖4中的標注結果,調研的64所院校其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側重點都各有差異。如北京大學的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設置于社會科學學部的信息管理系,其前身是圖書館學系,在北京大學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的培養目標中有“熟練掌握以文本數據為特色的大數據理論方法與應用實踐”“在文獻文本處理方面具有突出特色”的表述,體現了該校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的歷史沿革和專業特色。而北京中醫藥大學作為調研對象中唯一的醫藥類大學,其開設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以培養“熟悉醫療衛生領域特別是中醫藥領域的數據特點,系統掌握中醫藥大數據管理的技術與方法”的人才,該校的培養目標要求學生既具數據能力,又要掌握大數據在特定領域內的應用和管理方法,突出強調了寬口徑的數據科學技術與專門行業的結合應用。
(2)缺乏對學生素質要求的培養措施。基于培養目標標注結果(見表7),根據辦學條件、師資結構和水平、服務面向、生源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各校的培養目標雖有所不同,但作為本科教育層次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育人實踐的指導性綱領,各高校該專業的培養目標也展現出一些共性。縱觀64所調研高校的培養目標,作為描述該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和教學目標的上位概念,各校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的培養目標在篇幅上對于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大體相當。學校和專業層次的培養目標都受制于國家對本科教育的宏觀要求,如學生的全面發展、國際視野、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內容。思想是實踐應用之先導,素質要求實際上能從更高層次引領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追求,其與新文科專業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的立場和任務具有一致性。宏觀層次的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相關的目標約占所有內容的23.8%,是所有類目中最為突出的一項,調研院校在擬定培養目標時,普遍對其予以了重視與強調。但需要指出的是,針對素質方面的目標,各校基本都缺乏詳細而具體的實現路徑與支撐說明。
(3)培養目標注重數據底層技術。相較于傳統文科,以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為代表的新文科具有顯著的學科交叉特性,是“問題導向”的學科,各校擬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具有鮮明的時代指向性,新文科專業的設置是由市場和現實所驅動的,單一的傳統學科往往難以解決這些需求,應運而生的新文科既可以提供區別于工程與自然科學的學科視角,又能以融合的人文社科理論與理工技術達成跨領域知識的整合和認知的統一,從而促成社會問題的解決。高校的基本職能是人才培養,各院校設置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的初衷即是應社會經濟的需要,瞄準科技交叉前沿和國家戰略的發展方向,培養面向大數據時代的專業型人才。培養目標標注結果展現出各校對數據與大數據相關的知識及能力的普遍關注,與數據底層技術相關的細分目標在知識和能力要求中數量均為最多,共計占全部細分目標標注內容的24.7%。從培養目標來看,各院校所開設的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對大數據與數據基礎都有著較高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培養目標上該專業應與數據管理與大數據科學等開設在理工科院系的專業有所區分,對經濟與管理背景和大數據在具體領域內與管理相結合的應用做出更多要求,以正確引導專業人才培育的方向,體現專業的特色與優勢。
2.2.2? ?課程設置特征分析
(1)重視學科基礎與經管背景。從整體課時比例來看,調研的10所院校中,各類學科基礎課是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課程體系的主要部分,課時比例約57%(見表8),課程門類也相較大數據類課程更加豐富。從學科基礎課的具體分布來看(見表9),10所院校將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本科專業的培養放在經濟管理、信息管理等背景下,并與開設院系或學校自身的經濟、醫學等教學特色相結合,形成了各具特點的專業課程設置體系。在學科基礎課中占比最多的為經濟管理、計算機基礎與信息管理三類課程。其中,經濟管理類的基礎課程的數量最多,平均每所調研院校都開設了超過8門經濟管理類學科基礎課程,實際上,82所獲批開設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的院校中,大都將其設置于經濟與管理學院,普遍來看,該專業的學科特點被定位為大數據與經濟管理的交叉融合。此外,各院校按照對該專業所要求的技術背景均不同程度地開設了計算機基礎類課程,從而為學生學習掌握大數據技術打下基礎。信息管理是與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相近的現有學科,其課程體系對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具有一定借鑒意義,多數院校也將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開設于信息管理系下,因此在學科基礎課中,部分院校加入了信息管理的基礎理論與實踐課程。
(2)課程設置未完全匹配對大數據管理的知識與能力要求。新文科專業能為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提供方向、標準、價值判斷和綜合素質等方面的引領,因此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的人才培養并非局限于共修大數據與管理兩個學科領域的知識,而是關于大數據技術在經管、醫、工、農等具體領域所交融產生的理論與實踐的創新,應該面向新問題與新需求的解決。當前,各院校的專業培養目標對于數據基層技術、經濟與管理和大數據管理三個方面的要求較為均衡。而從課程體系的調研結果來看,大數據類課程中大數據管理、大數據技術與大數據應用三類課程數量卻有明顯的差異(見表10)。其中,大數據技術類與大數據應用類課程數量占比分別為50%和39%,調研的10所院校對于大數據技術及其與具體應用場景的結合都設置有較多的相應課程。但大數據管理相關的理論和實踐課程數量僅占11%,與培養目標中對大數據管理的要求相比,在課程的設置上呈現出欠缺的狀態。隨著大數據技術的飛速發展,其為傳統經濟金融、文化、醫療等行業賦能的屬性逐漸突顯,但相伴而來的一系列管理需求和問題也隨之浮現,大數據管理相關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尚未形成完整知識體系,因此部分大數據管理所要求的知識或能力僅能通過信息管理專業的相關或近似課程來替代培養。
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對具備復合能力的人才的需求促進了交叉學科和學科交叉領域的發展,當下許多新興問題的解決也需要跨領域知識的共同結合。“新文科”建設思路的提出對不同類型學科的深度融合做出了要求[9],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的學科背景不應是經濟管理類課程與數據類課程的簡單復合和淺嘗輒止的交叉,而是需要新興學科在交融和碰撞中不斷形成自身的理論體系,同時呼喚直接從交叉應用場景出發的創新型知識體系與新的課程。“新文科”式的知識生產新模式是“知識在應用下生產,知識為未來生產”[10],而“新文科”專業的人才培養也應面向應用中創新領域的知識,對于被交叉領域的科學發展而言,這既是守正,也是創新。
3? ?“新文科”背景下建設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的建議
3.1? ? 發揮文理學科交叉優勢,互相促進探索創新路徑
正確認識新文科專業與其他專業的區別與聯系,能為厘清其建設思路提供方向引導和指向。自然科學承擔著認識和改造自然的任務,而人文社會科學則負責認識人與社會、改造人與社會。數智時代中,數據密集型的科研范式開始出現[11],如在數據科學、生物信息學、管理哲學等交叉科學領域涌現的同時,相關的管理、法律、倫理和道德問題也隨之而來,單從技術角度遠遠無法感知并處理這些深層次的社會文化矛盾,要從長遠需求出發真正解決實際問題,必須依靠多學科交叉會聚與多技術跨界融合[12]。一個學科在跨界拓展中理應為所研究的問題增添新的經驗與知識積累,假如這些新內容不能由其他學科所造就或給與,則正好體現了該學科的價值或特色[13]。
在前述內容分析結果中,目前多數院校針對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所開設的課程體系只是簡單糅合了技術類課程和文科綜合類課程,少有因文理深度交融導致知識體系創新擴散而開設的課程。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具有文理交叉的學科優勢,既能為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注入創新的知識元素,又受到理工類學科所提供新命題、新方法和新技術手段的啟示。實際上,在新文科專業開展建設之初就應意識到,其對理工學科并非是單純的技術依賴,人文社會科學需要創新的技術工具,但更需要與時代同步、甚至領先于時代的研究范式。因此,新文科的建設應最大程度利用并發揮學科交叉的獨特優勢,在文科研究的邏輯起點和知識背景下,以理工思維或方法助力文科研究,并牢牢把握在此基礎上開辟出的學術研究“新天地”,對新的研究領域、研究方法與范式予以體系化和理論化的集成。
3.2? ? 頂層設計引領價值取向,對接需求優化培養生態
大數據及由其推動的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5G等多項革命性技術的飛快進步,使得數據智能的時代加速到來,我國的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也隨之面臨深刻革命。目前我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體系和研究范式必然會因近年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入局而改變,與國外“新文理教育”所強調的新技術的應用挽救文理學科生存危機的出發點[14]不同,我國“新文科”戰略的初衷和使命便是以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帶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以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為代表的新文科專業及學科發展的要義不僅是要培養掌握領先技術的專業應用型人才,還肩負著發展中國特色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體系中新興領域理論與知識的重任。
高校的基本職能即為人才培養,新文科專業正是瞄準了科技交叉前沿和國家戰略發展方向,在前文對調研院校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培養目標的分析中,宏觀層次的本科教育培養目標普遍著重強調了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要求培養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以解決社會之需為目標,重點培養我國當下緊缺的具備大數據技術、管理理論與大數據管理實踐能力的復合型專業數智人才,因此專業的建設應注重行業、學校、院系、任課老師、學生等各環節主體與我國整體社會發展需求的對接,協同優化人才培養的價值鏈[15]。此外,本文建議,在開設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本科專業的基礎之上,還應盡快推進“大數據管理”“大數據治理”等研究生專業或方向,為該領域學術人才的國內深造和后續發展提供機會。完整的培養體系、開放的研究環境和豐富的專業人才發展路徑共同構成鼓勵創新、支持發展的學科生態,助力培育面向新時代、了解新時代、研究新時代的社會科學家。
3.3? ? “三新”循環推動人才培養,理論創新開辟領域沃土
新文科建設方案將提升專業內涵的實現路徑定位于新理論、新技術、新實踐三個方面,因此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作為新文科建設抓手之一,其建設也可依此路徑展開。新技術的迸發不僅引領了技術革命,也啟發著各學科將新興技術納入對人才知識和能力的培養體系中。大數據產生新的數據結構和存在形式,其與既有知識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數據在量級、類型、價值密度及處理速度等方面的要求均已超越了傳統知識解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范疇,而現階段人們所掌握的能力與具備的知識尚未隨之變化與轉型[16],因此,新文科專業的建設和人才培養迫在眉睫。數據是廣泛可用的,但各領域的大數據應用有不同的特點,數據收集的根本目的是根據需求從數據中提取有用的知識,并將其應用到具體領域之中[17]。在這一過程中,技術不僅局限于作為處理數據、實現應用的手段,而是作為學科創新和研究范式中的必需要素而存在,實現技術與既有理論的充分交互,塑造并誕生新的學科理論。
本文調研結果中所暴露的大數據管理類課程與培養要求不匹配現象,反映了該學科理論發展落后于技術推進,導致其實踐缺乏指導的現狀。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融合范圍廣、與其他領域結合點多,作為典型的從社會現實需求中誕生的“新文科”專業,該專業在進行人才培養時,應當將行業前沿知識及時地有機融入學科理論體系中,提高教育教學內容的時代導向性和針對性,最終孕育出具有專業特征的新理論。同時,新技術、新理論、新實踐這“三新”的并進式創新也離不開在實踐層面的最終落實。高校是企業的人才孵化園,其實踐性的培養環節是專業人才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術的首個交融點,也是取得創新突破的重要環節。實踐導向下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包括但不限于:行業層面校企聯動的實訓機制;學校層面重應用、重實踐的培養目標;院系層面體系化的實踐課程與大數據資源豐富的文科實驗室和實訓平臺;教師層面大數據管理方向師資和企業導師協同的教學隊伍等。只有健全實踐路徑,專業所授的理論與技術才能在產業和政府所面臨的各種場景中得到深化、轉移與應用,真正為社會所用。
3.4? ? 多元評價提升學科質量,各有側重開展專業建設
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自2017年開始試點開設,至今尚未建立起相應的學科質量標準與評估體系,目前各院校的專業設置主要參照2018年版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相關內容,而本專業針對性的建設標準和評價體系尚處于摸索階段。根據本文的調研結果,各院校的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雖各具特色,但也明顯存在著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部分院校甚至在尚未找準專業定位、未配齊師資、未合理設置課程之時便急于開始招生,導致許多院校該新興專業所開設的課程體系與其專業培養目標中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不相匹配。隨著“新文科”建設的推進,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必然將迎來進一步的增長,因此構建與完善科學合理的學科質量標準和評估方案是當務之急。
實際上,教育部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已于2019年召開了多次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培養標準研討會,積極推進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培養標準與評估體系的建立。在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前提下,要實現以評促建、以評促學的目標,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等新文科專業需要從標準和評價兩個方面,嚴格控制專業的質量。在專業標準方面,按照院校的辦學特色和類型,保留各院校學科特色,以專業培養方案中課堂理論、綜合訓練和實踐操作的不同學時比例形成分野,綜合類院校要強化對學生研究思維的訓練,應用型院校要加大對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專業型院校需重視與有特色大數據場景充分結合。學科點的建設在具有廣泛性的同時,也需要不同層次學科點相互扶助,協同成長,形成地域和類型多樣性的學科點布局[18]。在評價體系方面,要以多元化的評價方案有側重地對各院校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表現進行綜合測度,破除“五唯”的局限,同時根據行業對人才培養成果的及時反饋,探索多樣化的評價主題或內容,據此形成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特有的辦學標準與教育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 梁志,章義和,李曄夢,等.“新文科”理念下的歷史學本科人才培養路徑初探[J].歷史教學問題,2020(5):132-140.
[2]? 李樹青,曹杰,劉凌波.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建設路徑思考[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0(1):25-29.
[3]? 邱均平,鄒菲.關于內容分析法的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4(2):14-19.
[4]? 陳維軍.文獻計量法與內容分析法的比較研究[J].情報科學,2001(8):884-886.
[5]? 孫瑞英.從定性、定量到內容分析法——圖書、情報領域研究方法探討[J].現代情報,2005(1):2-6.
[6]? 劉曉璇,林成華.研究型大學研究生跨學科培養模式的要素識別與模式構建——基于內容分析法的多案例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9(1):66-71.
[7]? 武書連.再探大學分類[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2(10):26-30.
[8]? 查建中.工程教育宏觀控制模型與培養目標和教育評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7-14.
[9]? 黃啟兵,田曉明.“新文科”的來源、特性及建設路徑[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8(2):75-83.
[10]? 馬費成,李志元.新文科背景下我國圖書情報學科的發展前景[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0,46(6):4-15.
[11]? Hey T,Tansley S,Tolle K.The Fourth Paradigm:Data-Intensive Scientific Discovery[J].Proceedings of the IEEE,2011,99(8):1334-1337.
[12]? 朝樂門.數據科學導論的課程設計及教學改革[J].計算機科學,2020,47(7):1-7.
[13]? 趙星,喬利利,葉鷹.面向數據智能和知識發現的圖書情報學跨界拓展——數據—學術—創造整合論[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0,46(6):16-25.
[14]? Roche M W.The landscape of the liberal arts[J].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s,2013,(163): 3-10.
[15]? Varlotta L.Designing a Model for the New Liberal Arts[J].Liberal Education,2018,104(4):n4.
[16]? 劉艷紅.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服務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9(4):115-118.
[17]? Cukier K.Data,Data Everywhere:A Special Report on Managing Information[J].The Economist,2010,394:3-5.
[18]? 趙星,喬利利,楊潔.我國高教變革對信息資源管理學科群的影響[J].圖書與情報,2019(6):18-24.
作者簡介:趙星,男,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信息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信息資源管理、信息計量、數據智能;俞曉婷,女,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信息管理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計量、數據智能;萬玲玉,女,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信息管理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