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論述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背景下民辦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與優化,提出根據民辦本科院校的生源情況及服務面向定位,民辦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類型應定位為高級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規格應在分析學生將來就業方向、行業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確定,依此構建與培養目標相銜接的課程體系;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要特別處理好“六個關系”,以建立起體系科學、結構合理、體現應用特色的新型人才培養方案。
【關鍵詞】民辦本科院校 人才培養方案 設計 優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3-0119-03
2019年4月,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于印發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這是國家層面職業教育的綱領性文件,文件明確職業教育是一種類型的教育形式,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多數民辦本科院校在辦學過程中已經逐漸明確自身的應用型高校定位。如何制訂體現應用型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是民辦本科院校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全局性重要問題,需要對民辦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重新認識,對課程體系進行重構,并處理好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的幾個重要關系。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準確定位是培養方案設計的起點
培養目標是任何高等學校學科專業建設和組織一切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也是人才培養質量評判的基本標準。培養目標定位主要從培養類型定位和培養規格定位兩個方面來明確。
(一)立足學校服務面向和生源實際確定培養類型定位
多數學者把以客觀規律的發現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創造為主要工作內容的人才通常稱為學術型(科學型、理論型)人才;把利用客觀規律和科學知識解決實際碰到的各種問題,為社會直接創造價值,以從事這部分工作為主的人才稱為應用型人才。從社會需求總量看,前者約占人才總需求的10%,后者約占90%。
根據主要工作性質和內容,應用型人才又可分為工程型、技術型、技能型三類(這里的工程、技術和技能均指廣義范疇,下同)。具體特征區別見表1。
民辦本科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產物,絕大多數民辦高校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為主要辦學方向。從民辦高校生源的結構看,其錄取線處于本科的較低端,基于以上事實,民辦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類型應該以高級技術應用型(少數民辦高校或部分專業可以定位為中級工程應用型)為主。這類人才與普通本科高校培養學術型、工程設計型人才的主要區別在于工作的主要場所在生產、經營、管理一線或工作現場。與高職院校培養的高技能人才主要區別在于工作內容需要具備相當的知識和理論基礎。以國際標準對比,工程應用型對應于《華盛頓協議》論證的專業工程師,應用技術型對應《悉尼協議》論證的工程技術師(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稱技術師,日本稱技術士),高職院校培養目標的高技能(技術操作)型對應《都柏林協議》的工程技術員。
(二)以就業為導向定位培養規格
培養規格是人才培養目標的細化,是對人才培養結果所要達到的一種水平設計。按照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法,高級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規格可按知識、能力和素質(又稱德行Ethics)三個維度來規定。
在制定培養規格時,應該首先明確學生將來的就業方向和崗位,可以從三個途徑來獲取,一是深入行業、企業調研,了解專業人才流向的行業和崗位分布情況及行業、企業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作為人才培養規格設定的基本框架;二是收集本專業各種人才招聘信息,包括就業方向和崗位要求等,作為設置專業人才初始任職資格的主要依據;三是通過各種研究報告分析未來人才需求變化趨勢,作為人才培養規格長遠性的基礎。
通過對專業人才將來從事的主要崗位、工作內容、就業去向、崗位的分析,提煉出本專業所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為設計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奠定基礎。在提煉知識、能力、素質時,注意防止以下兩種傾向。
一是片面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廣博性,忽略人才就業適應性。和學術型人才、工程型人才不同,應用型本科應著眼應用重構知識體系,重視實踐性知識的積累,更好地掌握工具性知識,如過程性知識、經驗性知識。
能力是應用型本科教育區別于普通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征。民辦本科高校的畢業生不但要求其能夠正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工作生活中碰到的專業問題,還應具備從事本專業工作的基本技術。
二是把人才僅僅作為就業工具,忽略人才的長遠發展。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規格一定要著眼學生未來的發展,不能僅僅滿足適應當下就業需要,要按照教育部對通識性知識的統一要求。這是具備本科層次人才水平的基本保證。既要明確立足社會的基礎性能力,具體包括學習能力、交流能力(母語和非母語)、團隊協作能力、計劃組織實施能力、應用新技術能力等,也要明確面向未來的創造性能力、研究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及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等。
二、以學科為依托以應用為導向重構課程體系
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不能走傳統的以學科知識為主線的老路,而必須堅持以應用能力為主線重構課程體系。
(一)課程體系要和培養目標相匹配
根據學生未來的就業崗位、主要從事的行業的要求以及適應未來發展提煉出的能力、知識與素質,是課程體系設置與調整的基礎。根據培養規格與課程之間的對應關系,采取課程歸納整合、課程結構調整、理論與實踐課比例調整等,構建與應用能力培養目標相適應的脈絡清晰的課程體系。
(二)構建依托學科應用導向的課程模式
應用型本科教育為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培養人才,一方面人才的長遠發展和跨行業跨領域就業能力要求其掌握若干學科領域的基礎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就業市場的現實性又要求其能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因此,應用型本科教育應采取以學科為依托,以應用為導向的課程模式。
(三)按應用型本科特點設置課程
應用型人才的特殊性要求其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學術型本科有不同的特點,表2以六大課程模塊課程體系構建為例,說明應用型本科高校在課程設計中的主要特點和具體要求。
近年來,部分高校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把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教學活動均視為課程,統一編入課程計劃,這樣既符合對課程的新理解,也使培養方案及方案的執行變得簡單,值得民辦本科高校在制訂培養方案時借鑒。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文件,學校可以開展“1+X”證書制度,即“學歷證書+若干技能等級證書”,應該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各自的證書種類、等級等內容。
三、處理好六大關系,整體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判斷人才培養方案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看其是否達到了整體優化,其中是否正確處理好人才培養中的幾個重要關系是整體優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6個關系是在制訂方案過程中應該重點把握處理好的。
一是處理好繼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一些辦學歷史較長的大學在長期辦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其人才培養方案的優點和長處,民辦高校可以加以借鑒,同時也要在借鑒的基礎上大膽改革,走出符合自身特點的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
二是處理好近期與長遠之間的關系。應用型本科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學生在畢業時能在專業培養目標范圍內有較強的崗位就業能力,但同時也必須有跨行業跨領域的就業適應能力,在新技術層出不窮的當代,如5G、大數據、AI等為代表的信息化快速發展,更要正確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
三是處理好穩定與調整之間的關系。培養方案涉及學校的方方面面,具有一定的系統性,要保持其基本穩定,不能因人(上接第120頁)因事隨意更改;實施中確因外部條件改變時可進行局部調整,但要按照一定程序進行。
四是處理好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的關系。課程體系支撐培養目標,培養目標對課程體系設計起導向作用,培養規格中明確的各項能力,必須設置足夠的課程和學時(重點是實踐環節)予以保證。
五是處理好必修與選修之間的關系。必修課主要用來保證每名學生達到基本的培養目標要求,選修課主要用來培養學生寬闊的視野、跨學科、跨專業知識、綜合能力等。隨著課程資源逐漸豐富,選修課的比例也應該逐步增加。
六是處理好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知識要為能力服務,理論要為實踐服務,努力建立起既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系的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能獨立設課的應盡量獨立設課。實踐教學學時占總學時的比例,應至少高于教育部對普通本科院校的要求至少5%以上。
【參考文獻】
[1]《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點[J].河南教育(職成教),2019(3).
[2]高林.應用型本科教育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3]錢國英,王剛,徐立清.本科應用型人才的特點及其培養體系的構建[J].中國大學教學,2005(9).
[4]謝廷正.民辦院校本科學生培養目標定位探討[J].西安歐亞學院學報,2007(4).
[5]吳長漢.我國應用技術型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研究[D].天津: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2017.
【基金項目】2017年無錫市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專項研究立項課題“職業技術學院校本學分轉換制度設計與探索”(XJGZ2017106Y10)
【作者簡介】劉文社(1968— ),男,陜西楊凌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碩士,無錫太湖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教師管理。
(責編 郭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