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頻 計 然 楊海芬
村鎮銀行是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的創新舉措之一。村鎮銀行作為新型銀行金融機構的試點方向,既能依托現有銀行金融機構開展工作,也可擁有較為靈活的機制。村鎮銀行的設立不僅完善了農村金融市場組織結構體系,還建立了新型農村金融服務及農村金融供給渠道。村鎮銀行作為新型銀行金融機構,在發展過程中會產生內外部一系列的問題,阻礙村鎮銀行的發展。為使村鎮銀行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應消除村鎮銀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制約因素,保證村鎮銀行的可持續發展。
村鎮銀行是經過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嚴格審查,在法律法規框架下,由境內外金融機構、境內非金融機構的企業法人或自然人出資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總稱。村鎮銀行主要在農村地區布置金融機構網點,服務于當地農民、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并提供相應的金融產品。因此,村鎮銀行應對境內各種資本或境外金融機構保持開放態度。
我國設立的村鎮銀行主要參照了孟加拉國的格萊珉銀行(全球第一家村鎮銀行)的“欲行模式”,并在此模式下發展我國的農村金融銀行體系。我國村鎮銀行在組織形式上可以自行選擇其組織模式,主要分為兩種:有限責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
村鎮銀行不僅是我國在農村金融市場上的新生力量,也是我國在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的重要組織之一。其在擴大農村金融市場、提供豐富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完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改善農村金融服務上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村鎮銀行相較于其他大型的國有商業銀行存在較多不足。由于村鎮銀行成立較晚,其基礎不如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受信任地位相較于國有商業銀行也較低。大部分商業銀行以收益留存、負債及發行股票作為自身資金來源。商業銀行因受信任程度較高,多數企業將自身資金管理資格交予其管理,部分農村企業為提高資金管理水平及企業利潤收益,同樣將企業金融業務投向商業銀行。因此,村鎮銀行流失了大量的資金支持,各村鎮銀行為爭奪農村企業的資金支持,競爭尤為激烈。因此村鎮銀行無法通過收益留存增加資本。有關村鎮銀行管理方面有明文規定,村鎮銀行的最大股東必須是持股不低于15%,單一持股模式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這一規定令多數民資股東放棄資金支持,嚴重阻礙了村鎮銀行股本擴張。雖然政府制定了支持商業銀行的相關金融政策,但其主要鼓勵國民在大型國有商業銀行進行信用貸款,卻忽略了村鎮銀行。由于村鎮銀行缺乏有力的宣傳,其發展業務阻力也較大,從而導致資金缺乏,在銀行業內競爭力也不足。
我國多數村鎮銀行的盈利模式較為單一,服務項目無法與時代要求匹配,范圍較為狹窄,所得收益不足以支撐村鎮銀行正常運轉。近年來,銀行利率的市場化進程逐漸加快,村鎮銀行的利潤空間不斷收緊。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將放開存款利率上限,基本放開利率管制。由于理財產品已完成利率市場化,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對商業銀行的影響較為薄弱。然而,對于業務類型相對單一的村鎮銀行而言,利率全面市場化后,原有的低成本負債優勢將全面崩潰。與此同時,固定資產與人力資源的成本將逐年上升。剛性成本上升趨勢不可逆轉,村鎮銀行的利潤空間將進一步縮小。
村鎮銀行與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由于村鎮銀行發展時間短,內部控制薄弱,風險防控不到位,在退出市場機制方面缺乏國家的明確規定。主要體現于幾方面:第一,國家目前主推發展國有商業銀行。優秀的銀行專業的畢業生及求職者,僅能注意符合其發展目標的大型國有銀行,忽略了村鎮銀行的人才需求。豐富的人力資源流入市場,但前景更為廣闊的、待遇更高的大型商業銀行或外資銀行更具吸引力。村鎮銀行的長期落后,無法滿足建立健全內部風險控制系統的要求。銀行內部人員也缺乏先進的內部防控培訓,導致村鎮銀行內部控制建設逐漸被忽視。第二,多數村鎮銀行不具有專業科學的風險評估模型,面對風險無法及時識別、控制,缺乏專業的風險評估專家。第三,村鎮銀行內部管理過于松懈,內控管理機制不合理,缺乏專業的風險管控部門。面臨風險時無法及時控制,各部門管理無法協調,難以及時發現并糾正潛在的風險與錯誤。
國家應加強對村鎮銀行建設的扶持政策。雖然部分地方政府提倡簡政放權,將政府原有的行政職責轉變為經濟服務,但我國村鎮銀行的改革與優化仍離不開政府的正確引導。村鎮銀行在地方政府介入的基礎上進行可持續發展改革,可聽從政府的正確引導。政府能夠控制村鎮銀行的良性發展,合理配置市場資源,使村鎮銀行具有競爭優勢,村鎮銀行依靠政府宣傳可獲得國民信任,擴大業務范圍。政府利用相關優惠政策及準入資質,不僅能夠適當減少村鎮銀行的稅收,還能消除村鎮銀行與商業銀行的差別待遇。政府的鼓勵經營不僅放寬了村鎮銀行貸款業務要求,還可鼓勵農村企業或創業工作者向其貸款。村鎮銀行應合理辦理證券投資等業務,通過定向下調、再貸款、再貼現等方式鼓勵村鎮銀行進行可持續發展的改革優化。此外,還可建立農業保險機制,政府應在商業保險機構、村鎮銀行以及個體商戶之間發揮協調作用,通過構建農業保險機制,降低村鎮銀行的貸款風險。政府可設立風險保護基金,幫助農村企業分散風險。對村鎮銀行實行相對較低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給予一定數額的再貸款支持,建立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與商業銀行的合作機制,允許村鎮銀行接入現有的銀行間支付清算系統,堅持現有商業銀行向經營狀況良好的村鎮銀行發放貸款的政策,引導資金向農村市場回流,擴大村鎮銀行的資金來源途徑。為提高廣大居民及企業對村鎮銀行的正確認知,需加大宣傳力度。利用網絡,報刊雜志或廣播等媒體手段,解釋村鎮銀行的基本性質與地位,以提高其社會認知度。爭取早日進入全國銀行市場,以市場為導向獲得較低成本的貸款資金。
村鎮銀行應順應時代發展要求,運用自身的金融特色,推動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改革優化,加快創新金融業務,實現自身的成功轉型。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民收入不斷提高,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改善。社會公眾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購買房屋,汽車的消費壓力使金融消費業務不斷增加。我國居民的傳統金融消費業務仍依賴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因此,村鎮銀行需加快業務創新步伐,提高金融供給水平,不斷拓寬業務渠道,對市場進行嚴格仔細的調查,從而創新村鎮銀行效益。此外,應認真鉆研其他領域或產品的金融業務,將其做大、做精、做強,并發展成村鎮銀行業務的招牌,搶占市場份額、樹立優秀的品牌形象。
村鎮銀行的業務服務能力需不斷提升,并改善其服務質量,以維護客戶需求。建立以客戶為主導的金融產品服務,解決客戶不同的業務需求問題。村鎮銀行可通過發展零售業務,維護銀行穩定的收益,提升零售業務服務比重。針對不同的農村企業或中介機構,村鎮銀行的業務服務模式急需改變創新,制定不同市場需求的業務定位。村鎮銀行作為不同企業及中介機構提供金融服務的平臺,應使其感受村鎮銀行金融服務所具備的廣度與深度,及村鎮銀行解決擔保、授信等業務問題的處理能力。村鎮銀行必須具有極大的引導能力,通過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行業的發展,積極推動“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企業的擴大。
村鎮銀行建設過程缺乏科學的風險防控機制,因此為維護村鎮銀行建設,應完善其內部控制機構。第一,村鎮銀行可通過部門管理設置嚴格的治理體系,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部門進行單獨管理。尤其需要設置安全管理監控部門,通過嚴格的審計把控面臨的風險。利用監管部門采集農村所需的業務信息,并對其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其中隱含的風險及漏洞,最后提出可解決相關業務問題及困難的有效策略以轉移風險。第二,村鎮銀行可設立科學的、具有明確量化標準的風險管理模型,運用該模型提前準確識別并評估業務中的風險。村鎮銀行可邀請或招聘專業的風險管理人員以保證風險評估模型的準確性,并對該模型進行升級經營,以適應不同業務所遇風險。第三,可從樹立社會公眾對村鎮銀行的信任入手,改變國民對于村鎮銀行的固有觀念。村鎮銀行可建立規范有序的市場退出機制,政府應出臺相關支持銀行完善退出機制的法律文獻。
村鎮銀行的建立是農村金融市場“漸進式改革”的主要措施。優化金融結構,改善農民信貸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此外,村鎮銀行的產權多元化加速了區域競爭,使跨區域基金集成成為實際行為,提供了更加豐富、多樣化的投資渠道,在政策、商業環境的保障下將引導更多的資金進入我國的新農村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