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西
(云南錫業職業技術學院 材料冶金化學工程系,云南 個舊 661000)
工業分析技術是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中化工技術類下的一個專業,是對工業生產進行原輔料檢驗、中間產品檢驗、成品檢驗、產品質量管理的一門技術,在工業生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涉及化工、冶金、食品、環保和醫藥等行業,應用領域十分廣泛,素有工業生產的“眼睛”和科學研究的“參謀”之稱。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對工業分析技術專業人才在數量上和質量上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做好工業分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工作對我國工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我國職業教育辦學歷史較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還不盡如人意,不能滿足社會對工業分析技術專業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浮現出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成為高職院校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對工業分析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進行了探索。
隨著我國工業、生物醫藥行業的快速發展,亟需一大批具有工業分析技術的高技能人才,但高職工業分析技術專業招生比較困難,學生報到率低,原因有三:一是招生計劃逐年增長,但生源數量卻逐年遞減。二是受傳統觀念影響,高職教育的社會地位不高,大部分學生和家長傾向于選擇本科院校,不愿選擇高職院校。三是高職院校自身定位不明,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與本科院校相似,沒有體現出高職辦學特色,培養的人才不能適應社會對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導致學生在就業時缺乏競爭力。
隨著高校擴招,高職院校學生文化素質整體下滑,部分錄取學生高考成績僅200多分,學生基礎較差,學習目的不明確,加上大學課程難度增大,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產生厭學心理。另外,工業分析技術專業既招收理科生也招收文科生,文科生的理科基礎非常薄弱,基本沒有接觸過化學實驗,導致學生上課聽不懂,實踐動手能力差,教師難以維持課堂秩序,教學效果不理想。
目前,高職工業分析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大多參考本科院校的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上注重抽象理論的學習,強調知識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忽視實踐技能的訓練。理論學習內容脫離企業實際,課程內容多沿用本科課程內容,沒有體現“必需、夠用”的原則,課程難度較高,學生聽不懂、用不上,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喪失學習興趣;實踐內容也沒有根據企業崗位需求設計,針對性不強,內容陳舊,學生“照方抓藥”,實踐技能訓練不足,畢業后不能適應企業崗位對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導致學生覺得學習沒有意義,產生厭學情緒。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要適應市場實際需求,培養技術型、應用型的一線實用人才,培養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操作能力、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實用型人才。為了了解企業對工業分析技術人才的需求,我們深入企業調研,對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分析,對崗位職業能力需求進行分析,確定工業分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本專業培養適應市場經濟需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綜合素質,具有社會責任感,掌握必要的工業分析技術基礎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崗位實踐操作能力,掌握分析化驗、分析數據處理、產品質量檢驗、分析方法選擇、實驗室組織與管理等知識和技能,能從事化工、冶金、食品、環保和醫藥等行業的分析、化驗、質檢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我們通過企業實地走訪,對化工、冶金、食品、環保和醫藥等行業進行工作崗位的調研分析,確定工業分析技術專業所面向的主要工作崗位,聘請企業實踐能力強的專家召開訪談會,結合崗位職業技能標準,確定典型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如表1所示。

表1 工業分析技術專業崗位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要求對照表
根據工業分析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及職業崗位能力需求,以職業技能培養為導向,積極探索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教育、訓練學生的“校企合作、能力遞增”人才培養模式,將企業生產性實踐技能訓練貫穿于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形成了“校外認知實習→校內基本技能訓練→校外產品檢驗實習→校內核心技能訓練→校外頂崗實習→校內外畢業設計”的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分為三個遞進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主要進行基礎理論學習+職業基本技能培養,以學校為主,企業為輔,即以校內基礎課程學習和職業基本技能訓練為主,以企業認知實習為輔;第二階段,主要進行職業核心技能培養,校企并重,以校內核心課程學習、企業產品檢驗實習、校內核心技能訓練交替進行;第三階段,主要進行職業綜合技能培養,以企業為主,學校為輔,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企業指導教師和學校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完成畢業設計,如圖1所示。

圖1 工業分析技術專業“校企合作、能力遞增”人才培養模式
Fig.1 Industrial analysis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school and the enterprise,the ability to increas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通過對企業職業崗位技能需求進行調研,組織企業專家、技術人員、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進行論證分析,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難度分析和分解,結合企業崗位特點和學生職業技能需求,以“必需、夠用、實用”為原則,按照“校企合作、能力遞增”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路,構建以職業技能培養為導向的進階式課程體系,如圖2所示。第一階段,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和職業基本技能;第二階段,從企業崗位需求出發,將工業分析、環境監測、化工產品分析與檢測、冶金分析技術、食品分析與檢測、藥物分析與檢測、分析儀器使用與維護、實驗室組織與管理八門課程確定為專業核心課程,培養學生的產品檢驗能力,提升職業核心技能和職業素質;第三階段,依托校外實訓基地,學生進入企業頂崗實習,并完成畢業設計,培養學生職業綜合技能,實現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目標。

圖2 工業分析技術專業課程體系
Fig.2 Course system of industrial analysis technology
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各行業的分析、化驗、質檢崗位的要求,對崗位工作任務進行梳理歸納,提取出典型工作任務作為教學項目,對知識體系進行整合后循序漸進地開展項目化教學。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產品檢驗任務,出具檢驗報告,學生在崗位技能訓練中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實現教、學、做相結合,理論和實踐同時進行。通過項目化教學方式,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真正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能更好地掌握產品檢驗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團結合作的意識,更好地培養職業綜合技能。
為了使課程考核能更客觀地反映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情況,采用科學合理的多元化考核評價方式。根據學生產品檢驗過程完成情況,過程評價、終結評價和團隊評價相結合,校內評價與企業實踐評價相結合。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式不再只看重結果,而是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評價,提供給了學生更能充分發揮潛能的寬松環境,更有利于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同時,鼓勵引導學生獲取課程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能等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英語等級證書等多項證書,課證融合,提高學生的職業綜合技能和就業競爭力。
人才培養模式是構建課程體系的基礎,課程體系是支撐人才培養模式落實的手段,課程體系的建設關系到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以職業綜合技能培養為導向的課程體系構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完善。本文從企業崗位需求出發,構建了基于“校企合作、能力遞增”人才培養模式的工業分析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彰顯高職教育辦學特色,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綜合技能和就業競爭力,實現了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最終目標,符合社會發展對高職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