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國輝
摘 要: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效益優先,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作為農業大市的武威,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市委黨校課題組在總結武威農業高質量發展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礎上,分析了武威農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主要困難,并提出了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及建議,為武威高質量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思路。
關鍵詞:武威農業;高質量發展;研究
一、武威市農業高質量發展情況
近年來,武威市大力發展牛、羊、雞、菜、果、菌、薯、藥八大產業,打造沿山沿沙沿川三大特色產業帶,加快推進農業產業項目建設,農業生產保持平穩增長態勢。
1.大力培育富民特色產業。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做優蔬菜、中藥材、馬鈴薯、藜麥和優質飼草等特色優勢產業,穩步擴大高端、綠色、新特農產品的生產規模,武威市累計建成戈壁農業19100畝,發展特色優勢作物1930000畝,建成日光溫室221100萬畝。全市縣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292戶。全市家庭農場達495家,家庭農場經營耕地76200畝。
2.加快推進農業項目建設。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實施“龍頭企業加專業合作組織加基地加農戶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伊利集團日加工1800噸液態奶的項目、牧原股份100萬頭生豬繁育加工項目、頂樂牧業2萬頭肉牛項目、優然牧業1.2萬頭奶牛項目、古浪中天羊業20萬只肉羊屠宰項目等相繼開工建設。
3.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涼州區和天柱縣已被列入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成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一個,努力推進民勤縣省級和涼州區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創建特色優勢示范基地72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6個。涼州區已經入選全國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示范區,武威市休閑農業經營主體有223家,農業多種功能不斷拓展。
4.做好農業政策性保險工作。認真落實貧困戶一戶不落的要求,保障貧困戶穩定收入,全面開展農業保險增品擴面、提標、降費。目前,武威市參加保險農戶達7.6萬戶次,其中,參保種植業115.67萬畝、養殖業291.22萬頭只,累計簽單保費13908萬元,支付理賠1069萬元。
二、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特色農產品質量體系建設不夠完善。農業標準化生產和檢測技術不能適應現代農業需要。武威許多農產品尚未通過最基本的無公害認證,農產品認證率不高,農產品三品認證比重較低。
2.循環農業仍處于較低層次水平。一是科技支撐力不強。農業循環鏈越長,所需技術越復雜,循環農業發展的需要技術支撐。二是各級財政對農業清潔生產和循環農業發展的投入不高,示范基地建設、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和戈壁生態農業建設等方面的循環農業項目支持不多。三是循環農業產業發展長效機制尚未建立。
3.農業信息技術服務有限。網絡、數字技術已經向農業滲透,但是,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薄弱。農業研究的相關數據采集、傳輸、存儲、共享水平較低,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很不平衡,依靠互聯網平臺創業就業從而實現增收致富的農民還不夠多,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尚不健全,農業信息化發展需要的領軍人才和專業人才匱乏。目前,武威市加大了農業信息技術服務力度,經開通日光溫室農產品營銷網和蔬菜網,但是農民接受農業信息技術服務面不廣泛。
4.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機制不夠完善。設施農牧業品牌化程度不高,設施裝備水平較低,精細化管理不夠到位,管理水平參次不齊,區域之間、農戶之間收益不平衡。日光溫室空棚、養殖暖棚進畜不足的問題仍然存在。初級聯合的合作經濟組織居多,穩定性差。
5.農業龍頭企業不能很好地發揮紐織帶動作用。武威市戶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務工,缺乏穩定增收的產業支撐。富民產業效益不高,農業龍頭企業對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不能發揮有效的組織帶動作用。
6.農業基礎設施條件與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不相符。生產基地的路、水等基礎設施不完善、不配套等問題突出。一是田間道路狹窄,車輛錯車困難;二是灌溉設施缺乏,靠自然降雨無法滿足生產需求。
三、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1.注重農產品質量體系建設
落實地方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制度,健全質量安全體系,深入推進生產標準化、經營規?;l展綠色化、產品品牌化和監管法制化建設。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和市場準入管理,建立科學規范的標準體系。要積極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申報綠色食品、無公害產品和有機食品認證,積極引導龍頭企業進行農產品商標特別是地理標志注冊。通過強化技術服務,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努力推進農產品流通領域標準化管理。走特色品牌之路,把武威打造成“中國北方食用菌之鄉”。扶持涼州區、天祝縣和古浪縣的適宜區域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在黃花灘萬只種羊基地的基礎上,努力將將其打造為甘肅省優質種羊繁育基地;在白牦牛品牌化發展工作上有大的突破,實現白牦牛產業化發展。
2.大力發展循環農業
循環農業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發展循環農業要有結合地方實際的舉措。圍繞牛羊、雞、菜、果、菌、薯、藥八大產業,進一步優化特色產業布局,構建特色優勢產業體系,打造沿山、沿川和沿沙三大特色產業帶推動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大力引進和消化吸收循環農業產業新技術,形成適宜不同生態類型地域的技術規范。積極發展低碳循環農業。推行循環農業,做好農林復合經營、農牧結合循環和廢棄物綜合利用等,加快傳統農業向生態循環農業轉變步伐。加大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建設,推廣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技術和綠色生態健康養殖模式。
3.積極探索完善符合本地實際的多種經營模式
加大土地流轉力度。根據各鎮村、各組實際,量體裁衣,因村、因組施策,廣泛捕捉信息,引進能人、種養大戶、合作組織、企業,發動回鄉創業人員建設高效經濟作物示范點,典型引導、示范帶動,通過土地流轉促進設施農業、特色經濟林、大田高效經濟作物規?;l展,每個村至少建立1個200畝以上、2個100畝以上通過土地流轉發展高效經濟作物的示范點,推動土地流轉,形成適度規模經營。
培養高素質的武威職業農民。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主體是新農民,如何培養高素質新型農民,讓職業農民在推動武威農業高質量發展中起到主體作用,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農業產業績效。完善"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培育龍頭企業,打造高質量高標準農田,培養職業化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嘗試引入現代莊園經濟模式,出臺鼓勵政策,將金融資本、商業資本、產業資本吸納到新新型農業產業之中,形成集“種植+觀賞農業+旅游+農產品加工+現代物流”的新型農業產業模式。對于具備發展莊園經濟模式條件的鄉鎮,應積極探索和嘗試。
以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甘肅時反饋的問題為突破口,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標準化建設,全面落實合作社輔導員制度,大力推行ABCD分級評定和動態管理制度,引導促進農民合作社規范健康發展。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和村級兩委會、貧困戶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和增收致富。培育新型農業服務主體和經營主體,培育壯大一定規模的家庭農場,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4.提高農業信息技術服務水平
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步伐。第一、要加大由政府主導的農業信息化經費投入力度,政府要通過整合農業信息資源,完善農業信息管理機制。第二、要依靠民間資本的力量,通過發揮龍頭企業作用,將分散的農戶聚集到一起,并降低成本,提高信息傳遞速度。第三、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通過加強與現代農業公司和農業新型合作組織的合作,要改變過度分散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實現農現代化,特別是推動業機械化、產業化和規?;慕洜I,加快農業信息化發展。第四、堅持農業資源共享。要利用好各級政府的農口組織網絡、信息資源和科研院校等農業技術資源。積極發揮不同層次的農業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和電話等現代電訊設施資源,加快農業信息化步伐。第五、堅持以應用為主。通過農業信息化建設,加快農業信息指揮調度、農業信息技術產品的開發、業社會化服務和推廣的農業應用信息系統建設,穩步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提高農業信息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貢獻。
5.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
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質農產品,發揮比較優勢,要注重培育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蔬菜,瓜果,肉類,飼草加工和運銷企業。引進國內知名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并,合作和租賃等多種形式,擴大現企業有規模,增強競爭力,發展成為大型農業龍頭企業集團。加強技術改造和優質資產重組打造精制面粉、玉米淀粉、馬鈴薯全粉、葡萄釀造、啤酒麥芽、種子、棉花、瓜籽和飼料加工為重點的產業龍頭企業。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或數村一 品產業模式,形成專業化、規模化、優質化、標準化的優勢農產品基地。引導和支持龍頭企業建立規范、科學、穩定的管理制度,增強市場競爭力。在穩固現有釀造原料,淀粉原料,優質瓜菜,種子,棉花和草畜等產業基地規模的同時,壯大中藥材、亞麻、紅棗、核桃、食用菌和特種養殖等基地建設。
6.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要拓寬農村主干道和田間道路,解決農村道路農業機械不能進地的問題,解決村級道路狹窄、擁堵、車輛錯車困難問題,確保農業機械暢通和農產品運輸通道暢通。修建灌溉設施,解決田間灌溉困難問題。要圍繞基地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土地整治、市場流通,保鮮貯存、加工轉化、生態環保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生產條件,提高農業高質量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朱信凱.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助力鄉村振興[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7(6)
[2]王金會.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打好十張牌[J].農村工作通訊,2018(2)
[3]商建維.都市休閑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路徑與前景展望[J].農業展望,2018(5)
[4]蘇農友.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J].農家致富,2018(06)
[5]刁一峰.遼寧現代農業示范區發展討論[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8(04):77-79
[6]廖彩榮、陳美球.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邏輯、科學內涵與實現路徑[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7(06):795-802
[7]鐘鈺.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的農業發展導向[J].中州學刊,2018(05):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