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自信作為中國文化自信的有機組成和靈魂,有利于借用“古絲綢之路”歷史符號,強化沿線區域間更廣泛的互動與共融。論文從社會記憶的視角,對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自信的主體、內容和模式進行探討,是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與美譽度,進一步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對于增強文化自信,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質和文化理想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文化自信;絲綢之路;社會記憶
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自信作為中國文化自信的有機組成和靈魂,是借用“古絲綢之路”歷史符號,對華夏文明豐富的積淀與內涵進行新的診釋,以此強化沿線區域間更廣泛的互動與共融。[1]“一帶一路”倡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應有之義,承載著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使命,是關乎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多重層面的宏大設計,必將對跨歷史、跨區域、跨時空的互聯互通產生深遠的影響。當前,對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社會來說,與中國崛起相伴而生的中國文化、中國主流價值觀、“中國道路”具有巨大的美譽度、公信力和影響力,但也存在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對中華文化、中國主流價值觀、“中國道路”曲解和誤解的事實。在此背景下,黨中央站在培育和塑造當代國人文化自信心態、提升中國文化正向影響力的高度,將文化自信作為“四個自信”重要組成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關鍵一步。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西部大開發、亞歐大陸橋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學界對絲綢之路文化的研究開始步入正軌,理論成果日漸豐富。有學者對古代陸路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進行了研究,認為和平、貿易與交流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主題,并明確提出絲綢之路起源于各種文明間的相互吸引;有學者認為“一帶一路”倡議通過框架設計與制度保障,對于沿線各國經濟往來和推動文明互動與交往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具有更深遠的主體間性意義;有學者通過對中亞死語言與古代西域文物進行研究,認為古代絲綢之路沿線的西域各國文化都明顯地呈現出東西文化交融的特征。[2]
一、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自信的社會記憶主體
社會記憶是人的一種社會行為,中華文化傳播和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自信同樣里離不開“人”的參與。厘清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自信的社會記憶主體是誰、應該是誰,這是實現中華文化自信著力點的首要問題。如果從歷史和現實兩個角度研究考察的話,發現往來于絲綢之路沿線上的政府官員、商人、留學生、旅行者、民間組織人士、學術交流團體等受眾是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自信的各類主體,他們串起了關于絲綢之路沿線不同文化一個或幾個方面的共同記憶,并可以將上述主體力量劃分層次分為上層、中層和基層的社會記憶主體,不同層級的社會記憶主體在傳播中華文化,服務于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自信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是在實踐中需要設計不同路徑方法需要特別注意的。通過研究發現,社會記憶主體有政府官員、商人、留學生、旅行者、民間組織人士、學術交流團體等等,他們對于中國人物形象、哲學觀念、藝術形態、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等中華文化內容某一或某幾個方面比較熟悉,反映著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化景觀和大眾文化心理,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自信有一定的基礎。其中,政府官員是國家與國家之間傳遞文化政策、表達文化意愿、達成文化共識的主體力量,在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自信中發揮著主導作用;企業、民間團體、學術交流等,以多種形式與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社會有效互動,并傳遞著中華文化最深沉、最本質或者最優特色的價值意蘊,是促進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自信的中介力量;商人、留學生、旅行者等個體作為獨特的文化標識,從政策、制度、觀念、內涵等方面將中華文化整體性傳播出去,并將自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認知轉化為影響他人的無聲樣本,潛移默化中使他國民眾由機會接觸新鮮元素,進而產生中華文化認同。[3]當然,關于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自信的社會記憶主體應是多種多樣的,每類主體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不一。但他們的目標都直指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中華文化自信,都應該加以重視和研究。
二、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自信的社會記憶內容
研究發現,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對中國特產、藝術、自然和人文資源、科技等的某一方面或某幾個方面比較熟悉。一是以商品貿易為核心的經濟類別。張騫通西域后,無數商人和商隊在這條漫長古道上奔波,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經西域集中轉銷,最后換回歐洲人、阿拉伯人的馬匹、谷物、水果等。其中,絲綢是這條路最耀眼的代名詞,而商品交易使許多中國元素涌入西域諸國,也為我們帶來了中原沒有的動植物物種和珍禽異獸等,對生產生活都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改變著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精神需求,現代人通過歷史資料的學習產生了深刻的印象,是他們形成中華文化認知的最初形式;二是以多元藝術形式為核心的思想類別。通過絲綢之路,儒教文化圈開始形成。例如,儒學是朝鮮王朝的主導思想,朝鮮設有專門祭孔的文廟。韓國首爾成均館大成殿供奉孔子及其弟子及韓國理學先賢位牌建基于儒學。這說明儒家思想不僅對中華文明,而且對世界文化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如今儒家文化圈對中國周邊國家的影響依舊是深遠的,足以體現絲綢之路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三是以現代傳媒為核心的介體類別。近年來,大國重器、基礎設施、版權、影視劇等都成為中華文化外傳的重要依托,也是他國形成中華文化認知的基礎。中華文化借助各種傳播媒介得以拓展,有效傳播格局初具規模。僅2018-2019年我國共輸出版權超過1萬項,涉及10余個語種,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2600多種書籍資料。特別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暢銷海內外,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意義、內容,成為實現“雙贏”的話語標簽,得到了普遍好評。此外,國家大力支持優秀電視劇、影視劇產業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服務,每年近500部電視劇、影視劇給沿線國家民眾帶去精神大餐,為中華文化在他國落地、生根、發芽提供了適宜土壤,是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4]
三、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自信的社會記憶模式
于歷史而言,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強大文化傳播力的黃金之路,在促進各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基礎上,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繁榮與發,為人類璀璨文明注入了活力。于現實而言,絲綢之路與“一帶一路”語義相同,是中國承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偉業,續寫中華文明更加輝煌的新通道,更是中華文化“異域”傳播的物質和精神表征,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從歷史和現實兩個角度分析中國絲綢之路文化通過怎樣的方式進行表達和傳遞的話,可以發現,立足頂層設計、多方合作、文化品牌的中華文化傳播越來越成為主流,而以國學經典為載體的文學途徑,以孔子學院為主要載體的教育途徑,以各種展覽、文化年、會議等為載體的活動途徑是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自信的社會記憶模式,對于促進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基于縱向頂層設計的傳播平臺模式。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華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勢頭得以向全世界推廣、傳播,形成了多維度的文化品牌,促進了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文化交融,在實現各國民心相通的道路上越走越寬,與此相適應的平臺和機制體制也日漸成熟和完成,形成了順利對外傳播的有效模式,為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自信的生成提供了制度保障。[7]為此,國家文旅部已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立了11個中國文化中心、超過300所孔子學院(孔子課堂)用于中華文化的海外推廣,成立若干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跨文化人文交流論壇,用于文化教育交流平臺,深受相關國家媒體和受眾好評,是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自信生成的重要載體。[5]
第二,基于文化品牌宣傳的形象塑造模式。通過中亞、西亞和中東國家留學生調研發現,各國超市、酒店、商場和街道上的中國品牌較多,如瀘州老窖、王守義十三香等商品,格力、海爾、美的、聯想、奧克斯、LG等家電,宇通客車、中國中車等交通標識,vivo、oppo、華為、小米、李寧等品牌。其中,街道上的小米、華為廣告尤為多見,而格力、美的、奧克斯等三大品牌,更是占據了中亞空調進口的五成份額。在阿拉伯地區,國內知名出版社用阿拉伯語翻譯了一大批有關中華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書籍,全方位介紹古老與現代中國,給了阿拉伯國家民眾近距離了解中華文化的機會,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自信的主動性載體越來越寬泛。此外,廣汽傳祺、箭牌衛浴、“彩虹”無人機等產品,以技術含量高、產品質量好等形象成功進入中東市場,樹立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通過文本調研和問卷調查發現,從官方角度看,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國家最早表達參與“一帶一路”倡議,意大利是首個加入的七國集團成員國。中巴經濟走廊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最佳體現,不僅是中巴友誼長存的見證,更是巴基斯坦基于國家利益的正確選擇。從專家角度看,高度贊賞“一帶一路”倡議對沿線國家的積極作用。例如,有專家指出,“一帶一路”倡議將為解決危機貢獻巨大力量;有專家指出,中國“工業園區”建設經驗對阿拉伯國家投資取得長足發展有重要借鑒意義。從民眾角度看,他們通過上述品牌知道了中國,甚至開始關注中國,對中國產生了一定興趣,尤其是對中國美食和功夫興趣濃厚,通過品牌吸引他人注意力的做法是成果的。在沿線國家多數民眾看來,“一帶一路”不僅是一個經濟戰略,更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全球一體化的開端。基于文化品牌的宣傳推廣模式,極大地樹立了中國國家形象,既是“一帶一路”倡議取得重大成就的印證,又是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自信的最佳體現。[6]
第三,基于各國文化相通的國際認知模式。截止2019年底,全球136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簽署的合作文件近200份,全球超過30%的貿易額來自“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的互動。所以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南美洲的牛肉擺上了中國人的餐桌,中國的小龍蝦“出征”俄羅斯世界杯,東南亞的特色果蔬被大量運往中亞國家,世界受益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和民眾數量越來越多。從目前的狀況看,各版塊與中國存在著高度的關聯系,“一帶一路”倡議的雙贏效能非常顯性。首先是中亞西亞等國家,在公眾的印象中,戰亂、貧窮、宗教是上述地區的主要代名詞。但是,中亞五國作為與中國經濟商品貿易聯系非常密切的地區,而西亞各國與中國有著能源的緊密合作,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文化傳播的廣闊天地,是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自信的重要平臺。再次俄羅斯及高加索地區諸國,對提升中國與中亞、西亞各國戰略關系具有重要助推作用。最后是日本、韓國、意大利等海上沿線國家,在先進技術、人文教育、社會民生等方面值得中國學習和借鑒,是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自信注入新鮮元素的張力地帶。通過文本調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官方媒體報道中國的話語體系看,有關中國報道的風格呈現出非常強的規律性,與中國關系比較友好的國家,如說俄羅斯、中亞五國(除土庫曼斯坦)、巴基斯坦、蒙古、意大利、韓國等國家,涉華報道偏積極正面;傳統華沙條約國家,涉華報道偏弱積極正面;“陸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整體上偏向積極正面,涉華輿情總體良好;海上絲綢之路國家,整體上偏弱積極,尤其是歐洲國家,涉華輿情態勢需要進一步扭轉。總體看,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自信有著良好的輿情環境和社會基礎。[7]
應該說,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自信的社會記憶既包括對以往文化積淀的“大浪淘沙”,也包括未來文化樣態的“靈蚌含異”。所以,路徑構建的精髓在于如何避免因對歷史文化的戀戀不舍而淡漠對未來文化的孜孜想象,造成后來者社會記憶中可能出現的貧困和缺憾。為此,堅持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自信要立足歷史文化又著眼未來文化,立足中華文化又著眼世界文化,構建有利于激發政府官員率先引領和榜樣示范、社會精英道德良知和責任擔當、文化工作者精準詮釋和有效傳播、人民大眾自覺認同和積極擁護主體路徑;構建有利于提升中華文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美譽度和話語權,中國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其他社會意識形態,打造合作共贏與命運共同體統一的客體路徑;構建有利于堅持引領思想一元化與社會思潮多樣性相統一,中華文化先進性和“沿線文化廣泛性相統一,中國主流文化創新性和開放性相統一的介體路徑。
參考文獻:
[1]劉迎勝.絲綢之路的緣起與中國視角[J].江海學刊,2016(3):60-64
[2][英]彼得·弗蘭科潘,邵旭、孫芳譯.絲綢之路[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
[3]榮新江.絲綢之路與東西方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4]林勇靈.“一帶一路”倡議下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路徑探討[J].教育觀察,2019(10):34-46
[5]張耀軍、李晴.人文交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跨越文化差異[J].人民網,2019-04-16
[6]王增智.堅定文化自信的三條路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1-25
[7]龔為綱.世界如何看中國:陸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整體積極正面[J].觀察者網,2018-03-23
作者簡介:
姜國峰(1980--)男,漢族,黑龍江省勃利縣人,博士(后),河南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文化軟實力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