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網絡行動到社會性別主流化:高校校園性騷擾治理路徑探究

2020-04-07 03:46:47周小李
高教探索 2020年3期

摘 要:借助網絡曝光和懲治高校校園性騷擾的網絡行動,與一般以維權為目的的網絡行動之根本不同,在于其是作為一種外在推力在參與針對校園性騷擾的大學治理。這種以網絡行動參與校園性騷擾治理的“抄近路”做法,能夠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也存在種種局限。面對經由網絡行動而赫然呈現于大學治理視野的性騷擾問題以及網絡行動所存在的種種局限,高校必須調動自身內生動力,主動承擔起治理校園性騷擾的主體責任,并賦予大學治理以社會性別意識,探索校園性騷擾治理的長遠路徑。國際社會和高等教育領域推行的社會性別主流化理念與策略,可以作為我國高校探索校園性騷擾治理路徑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校園性騷擾;大學治理;網絡行動;社會性別主流化

2018年11月16日教育部印發《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本文簡稱《準則》),第六條要求高校教師“言行雅正”,并明確提出“嚴禁任何形式的猥褻、性騷擾行為”。繼2014年9月《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明確規定高校教師不得“對學生實施性騷擾或與學生發生不正當關系”以來,教育部再次明文禁止教師對學生實施性騷擾,而且與《準則》同時印發的還有《教育部關于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本文簡稱《意見》),其中“根據職責權限和責任劃分”對“相關單位和責任人”進行問責等規定,使得《意見》更明確、更具操作性。教育部正式文件所提及的教師對學生實施的“性騷擾”,國際學術界曾經將其界定為“學術性騷擾”(AcademicSexualHarassment)。1980年FrankJ.Till最早提出這一概念并將其定義為:“利用權威強調學生的性特征或性認同,這種行為阻礙或損害了學生對于全部教育福祉、教育氛圍或教育機會的享有?!盵1]學術性騷擾在我國更為普遍地被稱為校園性騷擾,有研究者將其定義為:“‘校園關系中的強勢方(教師、校領導等)出于追求性刺激的目的,對弱勢方(學生)實施的帶有‘性意味的行為,這類行為違背弱勢方意愿,并會使其產生身體或心理上的不適。”[2]學術權力濫用是校園性騷擾的根本特征,這一特征尤其突出地體現于高校校園性騷擾。

繼2014年我國南方某大學校園性騷擾被網絡曝光之后,近年來我國高校校園性騷擾事件數度引發大規模網絡圍觀和網絡輿論風暴;在學術研究領域,關于校園性騷擾的研究也在逐步推進,校園性騷擾從一個被學術研究忽視與回避的問題,已經發展到了概念被清晰界定、發生原因被深入探究、防治機制被全面思考的階段。然而,綜觀目前關于高校校園性騷擾的相關研究,筆者認為,后續研究還應當對這一現象予以關注,這就是屢屢出現的依靠網絡舉報和網絡輿情而達到“反”校園性騷擾目的的“網絡行動”。同時,后續研究除了從法制建設的角度繼續探討高校校園性騷擾防治問題,還有必要將該問題置于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學治理的視野下予以教育語境的反思與探究。

鑒于以上的思考和分析,本文提出:我國大學治理校園性騷擾的行動路徑,亟需從依賴網絡舉報和網絡輿情以達到懲治當事者的網絡行動,朝向大學治理的社會性別主流化進程邁進。為了論證這一觀點,很有必要首先回顧針對校園性騷擾的網絡行動,并對其予以一番理性審思。

一、指向校園性騷擾的網絡行動:2018年主要事件回顧

自2014年至今,已有多起高校校園性騷擾事件被網絡曝光,而2018年則是曝光最為密集的一年,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有三起,筆者將其簡稱為“A大學陳某事件”、“B大學沈某事件”以及“C大學張某事件”。事件當事人陳某、沈某和張某均系知名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及所在學科領域杰出學者,都曾榮膺教育部“長江學者”稱號。遭受這三位大學教授性騷擾者均系與其存在學術關系的女生,有的是其直接指導的研究生或授課對象。三起事件均經歷了由受害者學生或知情人士網絡公開舉報而引發網絡風暴、繼而涉事教師被快速處理這一過程。這三起反校園性騷擾事件都可以被視為具有維權性質的網絡行動,然而,深入分析可以發現,這種指向高校校園性騷擾的網絡行動,與一般以維權為目的的網絡行動存在著根本性差異,這種差異體現為它的根本指向是大學治理;換言之,指向校園性騷擾的網絡行動從本質上講是以網絡為媒介、以學生和社會人士為主體參與大學治理的行為。而且,這種網絡行動盡管包含著來自校內學生的力量,但從根本上講屬于源自互聯網的“外在推力”①。為了論證這一觀點,需要回答兩個問題:其一,為何經由網絡曝光校園性騷擾的行為是一種網絡行動;其二,為何這種網絡行動屬于大學治理的范疇。

網絡行動(OnlineActivism)也被稱之為賽博行動、數字行動或網絡行動主義,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或依靠互聯網而得以增強的在線集體行動。[3]網絡行動除了帶有激進政治色彩,也涵蓋環保、女權及種族等諸多微觀議題。所以,有學者認為應寬泛理解網絡行動,并將其定義為“以網絡為基礎的倡導、爭辯或抵抗變遷的各種集體行動”[4]。綜合互聯網時代各類網絡行動以及相關研究,可以發現網絡行動的主要特征無外乎如下三點:一是參與主體為各類身份的網民;二是行動目標以權益維護為主;三是行動方式具有網絡抗爭特征,即以互聯網為平臺、以較為激進的方式予以抗爭,如公開曝光、聯名致信、聲援、請愿等。基于網絡行動主要特征可以發現,上文所列學術性騷擾事件具有如下共同點。

其一,就參與主體而言,直接發起網絡曝光者是由受侵害學生本人或知情校友與媒體人、公益律師等組成的集體聯盟②,參與聲援者則包括在校學生和校友③;推動輿論關注、形成強大輿論壓力的則是網絡媒體和廣大網友;涉事教師所隸屬學術或行政組織發表的網絡聲明也具有輿論發酵與導向作用④。

其二,就行動目標而言,三起事件均直指師生之間的不平等權力關系,均系弱勢方(學生)公開揭露與抨擊強勢方(知名教授)權力濫用和道德失范;其目的除了懲治涉事教師、為受傷害學生“討回公道”,還包括呼吁高校建立性騷擾防治機制、維護和保障學生權益。

其三,就行動方式而言,其激進色彩主要體現為網絡實名舉報、公開曝光證據以及網絡聲援和聯署公開信,有的高校甚至出現線下集會抗議;其網絡化特點則表現為選擇網絡社會化媒體作為事件的曝光平臺⑤。社會化媒體支持用戶生產內容,并能夠快速實現信息的裂變式人際傳播,有利于引發網絡集群效應和大范圍輿論關注;而主流網絡媒體和高校官網對于事件在短時間內的裂變式傳播也起到了助推的作用⑥。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認為目前以網絡為平臺發起的反校園性騷擾行動屬于網絡行動。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何以認定這種網絡行動與大學治理存在關聯?自2014年以來,網絡社交媒體逐漸成為曝光校園性騷擾的主要途徑,雖然舉報者的目的主要是懲治涉事教師,但近年來多起反性騷擾網絡行動已不再僅僅滿足于處罰個別教師,包括師德規范、校園安全、學生權益等原本屬于大學內部治理范疇的事務,正逐漸被納入反校園性騷擾目標體系。正如反性騷擾網絡行動中女權人士所言:反性騷擾網絡行動并不僅僅是向性騷擾宣戰,這場通過社交媒體掀起的行動正引導人們關注社會的制度設計以及組織文化。中國反校園性騷擾行動同樣也由曝光和譴責個別濫用學術權力的教師,進一步指向對大學治理機制的追問。

大學治理的基本特征即多元利益主體的共同參與,這一點也是學術界關于大學治理所達成的普遍共識;大學外部參與主體主要包括政府、市場及社會,大學內部參與主體則包括“校-院-系”不同科層機構以及教師、學生和行政管理人員;而大學治理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不同參與主體之間的權力、權利及責任的協調。顯然,從大學治理理論視角來看,近年發生的反校園性騷擾網絡行動除了具備網絡行動的色彩,還具有參與大學治理的趨向。由在校學生、校友、媒體人士及廣大網友組成的多元主體,正向長期空缺性別意識的大學治理機制發起質疑、提出要求;學術權力關系中的弱勢方學生也打破沉默開始發聲,要求高校加強對學術權力的制約。而面對大學公共事務很少公開表態的院系行政以及教師個人和組織,在近年來反校園性騷擾事件中也開始參與其中,而這也正是現代大學治理的主要特征。

然而,從大學治理的視角來看,這種以反校園性騷擾為目標的網絡行動,能夠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存在局限性。正是由于其局限性的存在,大學自身才應當自覺、主動地承擔起治理校園性騷擾的主體責任。

二、以網絡行動治理校園性騷擾:“抄近路”的作用與局限

上文所提及學術性騷擾事件,其舉報或曝光均選擇以網絡為媒介,雖然也有當事人曾經致信學校紀委,但他們并未等待紀委作出最終決策即轉向網絡社交媒體;高校相關部門也表現出迫于輿論壓力而快速回應這一共同點。觀照近年來其他多起引發輿論嘩然的類似事件,不難看出,網絡不僅漸成高校學生和社會力量參與治理校園性騷擾的一條“近路”,而且這條“近路”還挾裹著高校行政甚至學術組織不得不采取“短平快”的方式倉促應對被網絡曝光的事件。從大學治理的視角來看,這種“抄近路”的做法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其局限也是客觀存在的。鑒于目前關于大學治理的理論研究較多關注大學治理中權力或力量的沖突與平衡,因此從大學治理權力維度出發反思針對校園性騷擾的網絡行動,可以對這種“抄近路”做法予以管窺。

“抄近路”方式借助互聯網對學生予以了極大流量的權力“充值”,使得傳統上處于大學治理權力格局弱勢一方的學生,因被快速“賦權”而轉化為權力強勢方。網絡社交媒體為用戶生產內容并自行上傳和傳播提供了極大便利,發聲權利突破了權力和資源的局限,即便草根階層或弱勢群體也有機會通過互聯網獲得眾人關注和支持?!盎ヂ摼W實現了對話語權的重新分配,使不同階層的人得以迅速聯合起來,從而有效地聚集無數微小的力量,在網絡空間中醞釀發展集體行動,并在全球范圍進行了力量的整合與協調?!盵5]在網絡自媒體世界,關注就是權力的賦予與增強,微弱聲音、單個事件只要獲得足夠關注就能變成輿論風暴,形成巨大沖擊力。校園性騷擾事件曝光后在網絡世界的快速擴散,使得原本保持隱忍、沉默的被傷害學生,迅速獲得全國甚至世界范圍內的關注,校友、網民與媒體的轉發與發聲使得個體行為演變為集體行動,無數網友與原本噤若寒蟬的被騷擾學生守望相助,由此而驟然扭轉了校園性騷擾治理中的權力格局——原本處于主動地位的高校行政變得被動,作為學術關系中強勢方的涉事教授,其權力也難以匹敵擁有強大網絡支持的學生,甚至難以發聲或辯護。

權力格局的改變能夠敦促或迫使整個事件的治理朝向最有利于被騷擾學生的方向發展,而且由于網絡強大的自組織能力,利益相關者、社會力量會在短時間內形成臨時性結盟,對校園性騷擾事件的調查與處理產生影響。從這一點來看,校園性騷擾的治理結構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動,原本由高校行政、院系及學術組織為主要成員的治理結構,新增加了學生、校友及其他社會主體,由此而形成更加多維度的治理結構。在權力格局變動及其影響下治理結構亦發生變化,校園性騷擾的治理往往會呈加速度推進,快速回應和滿足舉報者訴求、迅速平息網絡輿情,成為高校應對性騷擾事件的常見策略,也成為性騷擾事件曝光后公眾的強烈要求;最終結果是在網絡風暴之后數日,校方便“高效率”出臺事件的處理結果。

為弱勢學生強力賦權并驟然改變大學治理結構,直至促使事件的快速處理,這是以網絡行動方式治理校園性騷擾所體現出來的主要積極作用。然而,積極作用之中也伴生著種種局限性,概括而言,其局限性體現為如下三點。

首先,被強大網絡力量賦權的學生,往往會要求校方快速處理事件或迅速建立相關制度規范,一旦其要求難以得到滿足,則可能會以激進方式對校方施加壓力,或制造新的網絡議題、形成新的輿論風暴——“期待改革立刻掀起,不然就采取激進行動”[6],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高校學生集體行動無不體現這一傾向,所以,被網絡輿論強力賦權的學生,也有可能出現權力的濫用。正如有研究者指出:“學生權力在大學的復合共治結構中,必須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運行?!盵7]網絡行動頻發時代的大學治理,在切實保護學生權力的同時,也需對其予以必要的控制或制衡;一旦學生的權力失控,則可能導致更為激進的街頭行動,如大規模抗議、靜坐、示威游行等。

其次,針對校園性騷擾事件雖然形成了大范圍聲援或成立了某些臨時性聯盟,但無論是聲援團體還是臨時聯盟,都是由互聯網中分散的力量節點所組成,盡管在短時間內能形成集體認同、結成利益共同體,但其分散性和個體性終是難以避免;其集體行動從根本上講也是無組織的、自發性的和運動式的行為,往往快速聚集、快速消失。如若缺乏具有強大凝聚力的意見領袖以及可持續運轉的組織機制,這種臨時性和運動式的網絡行動,難以針對校園性騷擾事件展開系統和深入的思考和討論,也難以長久存在于大學治理結構、成為能夠持續影響大學治理的社會力量。

此外,高度依賴網絡、主要在制度體系之外尋求解決辦法的網絡行動,往往只能借助輿論壓力實現快速處理單個學術權力濫用者的效果,而難以對相關的制度和機制建設形成持久的影響。而且,涉事高校倉促應對強大輿論壓力,無暇顧及全面和深入的真相調查,有可能導致處理結論失當;或者因為僅僅停留于“一事一議”或“舉報一件、查處一件”,而難以建立健全校園性騷擾防治的長效機制。

所以,對于校園性騷擾治理而言,網絡行動這條“近路”并非長久之計;面對劍指校園性騷擾的網絡行動,大學必須意識到提升自身治理能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針對校園性騷擾的網絡行動所指向大學治理機制的力量,從根本上講屬于“外在推力”;面對這種“外在推力”,大學不能僅僅是迫于輿論壓力而忙于應付,不能僅僅滿足于單個事件的快速解決,而應當自覺地、主動地去完成針對性的建設和改革。當代我國大學治理應處理好外在推力與內生動力的關系,應增強大學提高治理水平的自覺性。B大學校園性騷擾事件曝光后,該校率先啟動了校園性騷擾防治機制的建設并承諾加強師德師風建設,2018年11月教育部再度就性騷擾問題予以明令禁止,這些舉措均說明高校已經開始調動自身內在動力以有效治理校園性騷擾。然而,未來究竟如何治理校園性騷擾,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三、校園性騷擾的治理路徑:大學治理的社會性別主流化

指向校園性騷擾的網絡行動,其根本目的即要求大學治理改變對性別問題的回避或沉默,正視并解決高等教育領域內的性別問題。因此,從大學治理的視角看,校園性騷擾在高校的屢屢發生,根本原因在于大學治理機制“社會性別意識”⑦的缺失。據此甚至可以這樣認為,劍指校園性騷擾的網絡行動之最為積極的作用,就是借助巨大的網絡輿論力量“強行”將“社會性別”呈現于大學治理的視野,令現行的大學治理機制不得不面對以性騷擾為典型的社會性別問題。面對網絡行動推入的“社會性別”,長期空缺社會性別意識的大學治理難免被動應付或茫然不知所措。為避免“抄近路”所造成的種種弊病,也為了避免因“慌不擇路”而付出的不必要代價,高校必須改革針對社會性別所一貫保持的回避或緘默態度,主動賦予大學治理以社會性別意識,并積極探索校園性騷擾治理的長遠路徑。顯然,這種路徑的探索,必須緊密結合與“社會性別”相關的理念或戰略;鑒于此,歐美大學較為普遍貫徹執行的“社會性別主流化”(GenderMainstreaming)理念——也是國際社會和我國為推進性別平等與女性解放而廣泛推廣的戰略,可以作為我國高校探索校園性騷擾治理路徑的參考和借鑒。

社會性別主流化正式提出于1995年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北京),自此社會性別主流化被確定為促進社會性別平等的全球戰略。聯合國對其的定義是:“在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面上評估所有計劃的行動(包括立法、政策、方案)對男女雙方的不同含義。作為一種策略方法,它使男女雙方的關注和經驗成為設計、實施、監督和評判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所有政策方案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使男女雙方收益均等,不再有不平等發生。納入主流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男女平等?!盵8]二十多年來,社會性別主流化在全球逐步得到貫徹實施,指導并促進了社會各領域的男女平等和女性解放。社會性別主流化的關鍵內涵即社會性別進入決策主流。國際社會社會性別主流化的實踐經驗主要包括如下步驟和方法:(1)明確而堅定的政治承諾;(2)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3)社會性別培訓和能力建設;(4)社會性別分析;(5)社會性別計劃;(6)社會性別平等政策/法律/計劃/項目的執行;(7)社會性別評估。[9]以這些經驗為參照,同時結合大學治理的基本結構與基本規律,大學治理的社會性別主流化可按照如下六個階段逐步推進。

第一階段,立場宣示,這是大學治理社會性別主流化的基礎與前題性階段,為整個主流化進程提供權力保障和制度依據。政府教育主管機構和高校應針對校園性騷擾主動作出公開、清晰而堅定的治理承諾,尤其高校應作出明確的態度宣示,并依法制定相關規章制度。2014年和2018年教育部兩度出臺包含嚴禁校園性騷擾的文件,并為學校治理性騷擾的基本原則、基本流程提供了可以明確遵守的規范,是為我國最高教育決策部門針對校園性騷擾所作出的明確的立場宣示。2018年反校園性騷擾網絡行動中,涉事高校均表態要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性騷擾、推進相關制度建設,其中B大學已經啟動了反性騷擾有關規定建議稿的研討,并承諾將盡快推動制度體系的健全和落實,這也是高校針對性騷擾所作出的立場宣示??梢姡瑹o論是教育主管部門還是高校,目前均已表達了其堅決反對和嚴厲懲治校園性騷擾的立場,不過,這些立場表態還應進一步落實到高校規章制度,即將社會性別意識切實納入大學治理的決策主流,在制度安排的層面為校園性騷擾治理機制提供更具操作性的依據。這也是不少國家和地區治理校園性騷擾的共同做法,比如1999年臺灣教育部門發函頒布了《大專院校及“國立”中小學校園性騷擾及性侵犯處理原則》,同時還頒布了《校園性侵害及性騷擾危機處理流程》、《通報申訴流程》及《疏導轉介流程》等,以明確的規范指導校園性騷擾治理。[10]美國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責令凡是向學生提供聯邦政府獎學金的大專院校,必須制定和公布防治性騷擾的機制和校規,并每年向聯邦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上報校園性騷擾的犯罪記錄。[11]歐美高校普遍執行這一規定,即教師若要與學生保持浪漫關系,必須先終止權力關系——離職,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導師的權力濫用、規范了高校師生關系,也在相當程度上遏制了性騷擾的發生。

第二階段,高校決策機制的社會性別分析。高校應組織社會性別專家對現有高校決策機制予以社會性別視角的分析,這一分析旨在回答如下問題:一是現有決策機構是否具備處理社會性別問題的功能;二是決策者中男女兩性各占多大比例,促進男女平等的聲音對決策究竟是否存在影響,以及決策者是否具備社會性別意識;三是正在付諸實踐的規章制度是否存在性別盲區或者性別偏見、性別歧視。與其他領域社會性別主流化進程一樣,這些針對高校決策機制的社會性別分析,其最終目的同樣是為了“在決策機構和政策制定者中推行‘社會性別專家意見,為其配備制定政策、實施項目和計劃的公共管理工具,這個工具就是確保這些政策、項目和計劃不會在無意識中使得女性處于不利境地,而是有意識地促進社會性別平等”[12]。社會性別分析還應重視并努力做到的是,不能因為提高對社會性別的敏感而導致女性學生學術機會的減少,比如男性導師為避嫌不愿意招收女性研究生或者減少對女生的學術指導。

第三階段,高校校園性騷擾治理機構的建立。從高校近年來處理校園性騷擾事件的程序及效果來看,目前高校紀委是主要的職能部門;高校校園性騷擾治理機構的建立,可以通過拓展現有紀委部門的功能而達成,在紀委內部增設專門的渠道用以受理相關申訴并開展相關調查,同時也可以在工會或女工委拓展出這一功能。除此之外,還有必要建立相對獨立于高校行政體系的、專門用以處理校園性騷擾的機構,成員由無行政職務、經由教師集體選舉產生的高校教師組成。這些教師獨立于高校紀委、工會之外,所承擔的是學術社團“理性人”(ReasonablePerson)[13]角色,其主要職責在于對相關決議予以理性審視,更多行使的是“否決”的權力,以確保行政決策不至于對教師或學生造成不公,并防止“性”問題成為人身攻擊或權力爭奪的工具。在學校面臨重大公共輿論危機的時候,這一機構也可以通過公開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引導公共輿論的理性化走向。

第四階段,對全校師生開展常規化社會性別教育或培訓。在世界范圍內,關于大學校園里的性騷擾,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無論是受害者還是學校管理者都慣于保持沉默。這種沉默的產生,原因既涉及受害者的羞恥感、害怕報復或申訴無門,也涉及管理體制對涉事教師的不當保護或息事寧人的態度。[14]然而,不能忽視的另一重要原因,則是師生雙方以及管理者對性騷擾的認知盲區:學生不知何種行為是性騷擾,也不知道遭遇性騷擾后應當如何保護自己;教師可能同樣不清楚性騷擾的性質及其嚴重后果。從根本上講,面對校園性騷擾的集體沉默,其根源在于對“性”的集體無意識以及對于“性”話語的長期回避。因此,在校園性騷擾治理進程中,打破有關“性”的話語禁忌,開展社會性別意識教育或培訓,是社會性別主流化策略不可或缺的環節。這種教育或培訓可以通過開設社會性別方面的課程或講座來實施,也可以通過教師入職或在職培訓、學生新生教育以及師生常規集中學習來落實,還可以通過開設專門的項目予以實施,類似于2014年美國高校開始實行的“旁觀者警惕項目”(鼓勵男性參與阻止性騷擾)。[15]校園性騷擾應被當作一個主要內容納入社會性別教育或培訓,且必須達到如下目的:一是確保師生、行政管理者均意識到校園性騷擾問題的存在以及各自應承擔的責任;二是明確告知師生和管理者這種行為對于學校聲譽、學生身心健康和學業發展以及教師個人職業生涯可能產生的嚴重后果;三是公開學校對校園性騷擾的零容忍姿態以及申訴渠道和懲處措施。關于社會性別意識教育或培訓的實踐經驗顯示,學校必須采取多樣化、具有文化敏感性且適合不同人群的方案,訓練計劃要有趣、多元化、能滿足不同的需要,以確保對最廣大的受眾有效;而且必須對受害者或潛在的受害者保持敏感,確保能夠為他們提供保護和幫助。

第五階段,為校園性騷擾投訴開通校園網絡通道。一項針對美國784所學校反性騷擾策略的調查與評估發現,“是否便利”尤其“是否通過網絡”應該得到更大的關注。[16]在校園局域網中開設專門用以接受性騷擾投訴的通道或窗口,是幾乎所有學校都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但網絡通道的日常管理必須由經過專門培訓的人員負責,必須與其他相關部門建立聯結與互動,以確保所有投訴都得到回復與受理,且能最大程度地為投訴人提供支持與保護。從當前反校園性騷擾多以網絡行動而實施的現狀來看,互聯網可望為遏制校園性騷擾的發生、打破校園性騷擾中的寒蟬效應創造有利的客觀環境、提供技術上的支持。通過基于校園網絡的積極反饋與互動,高校治理機制還可望在校園性騷擾事件中保持主動性和主導性,避免因為公共媒體營造的輿論壓力而倉促決策或草率應對。

第六階段,監測與評估。針對校園性騷擾的監測與評估,在歐美一些國家以及學校系統已得到逐步推廣;監測主要針對校園性騷擾現狀及其治理機制的日常運行進行信息和數據整理,評估則是針對治理效果予以整體評判。監測和評估可以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擔任主體,也可以聯合社會組織共同開展,但高校內部自我監測與評估應常規化。國外關于校園性騷擾監測與評估的工具或標準,可以經過社會性別專家研究與測試后,為我所用。比如由Fitzgerald等人于1993年制定的關于性騷擾的測試量表(SEQ,SexualExperiencesQuestionnaires),在國際社會被廣泛使用于監測和評估性騷擾的客觀狀況。[17]還有一些國家使用的評估指標,也可以作為評估我國高校校園性騷擾治理成效的參考。

基于上述六個階段反觀我國大學治理的社會性別主流化進程,顯然,整體而言尚處于第一階段,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還可能面臨各種困難和挑戰。然而,較之網絡行動為高校造成的巨大聲譽損失和種種尷尬被動,依據社會性別主流化的實踐經驗對大學治理機制予以嘗試性改革,或許不僅不會再付出沉重代價,而且還可望推動我國大學治理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

注釋:

①有研究者提出,我國大學治理應處理好八個方面的重要關系,其中一組關系就是外在推力與內生動力之間的關系,作者認為外在推力主要來自政府(參見張德祥《我國大學治理中的若干關系》,《高等教育研究》2018年第7期)。筆者認為,我國大學治理的“外在推力”毋庸置疑主要來自政府,但是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源自網絡媒體的力量正在加入干預或參與大學治理的“外在推力”之中,成為其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分支。

②A大學陳某事件的網絡曝光者為A大學校友羅某、以及包括A大學在校女生E(化名)等在內的五位受害者,她們組建了一個名為“HardCandy”微信好友群。記者黃某和律師萬某也參與該事件曝光,并致力于推動輿論關注、提供法律援助。B大學沈某事件的網絡曝光者是已去世受害者高某的同學、B大學校友李某,B大學校友徐某、王某等人也繼李某之后選擇在網上曝光和聲援。C大學張某事件的網絡曝光者是記者黃某(曾參與A大學陳某事件的曝光),她根據C大學五位當事人女生提供的證據,撰寫文章《她曾以為自己能逃開教授的手》,并將該文在網上公開發布。

③A大學校友曾向A大學和教育部公開發布聯署信,提出了建立校園性騷擾防范機制的建議,并附上了具體的建議內容。B大學沈某事件被曝光后,該校學生曾向學校提出公開相關檔案信息的申請,并一度引發輿論關注。C大學張某事件曝光后,C大學在校學生成立了“C大學人類學系反性騷擾小組”,并草擬建議信、提交師德師風建設提案。B大學和C大學校友都曾在網上公開發布聯署信,呼吁高校建立性騷擾防治機制。也有其他高校學生和校友在網上發出類似聲音。

④B大學沈某事件被曝光的次日,與沈某存在聘任關系的N大學文學院先于N大學校方發布聲明,公開建議沈某離職;N大學文學院的表態旋即引發網絡熱議。另一所與沈某已簽訂聘任協議的大學S大學的學術倫理與道德委員會也于沈某事件被曝光的第三天公開發布聲明,表示與沈某中止所有聘任協議。

⑤由獨立記者、自由撰稿人黃某創建和主理的微信公眾號“ATSH”(Anti-SexualHarassment),為2018年針對校園性騷擾的網絡行動提供了平臺。該公眾號發布的文章均引起廣泛關注,并被大量轉發。此外,微博和公共社交平臺也為這一網絡行動提供了信息傳播的渠道,如羅某選擇在其微博“cici小居士”上公開發文舉報,A大學陳某事件最早源于該校女生在知乎上的發帖“吐槽”。

⑥A、B、C三所大學在性騷擾事件曝光后均曾在“第一時間”(當天或次日)通過學校官方微博、學校官方微信號發布聲明、宣示態度。A大學陳某事件曝光后兩周,教育部也通過網絡公開表態。

⑦20世紀90年代前后,gender這一概念進入我國,被翻譯為“社會性別”(也可與“性別”通用)。社會性別是相對于生理性別或性(sex)而言的,一般將其理解為:由社會文化所建構的男性或女性的群體特征與行為方式、以及建構這些群體特征與行為方式的關系體系和權力機制。社會性別意識一般是指對社會性別關系的自覺認識,尤其是對男女兩性權力關系、女性弱勢處境和不平等地位的敏感意識。

參考文獻:

[1]Frank.J.Till.SexualHarassment:AReportontheSexualHarassmentofStudents[R].PublishedbyNationalAdvisoryCouncilonWomensEducationalPrograms,1980:7.

[2]任海濤,孫冠豪.“校園性騷擾”的概念界定及其立法意義[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4):150-157.

[3]趙瑜.網絡行動主義視閾下的人肉搜索探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1(3):50-51.

[4]楊國斌.連線力:中國網民在行動[M].鄧燕華,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5.

[5]邵娜.網絡時代行動主義的興起及其治理訴求[J].河南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32-38.

[6]劉光燦.大學生行動主義:理論假設與闡釋[J].青年研究,1991(3):14-21.

[7]孫芳.復合共治視域下我國學生參與大學內部治理的權力問題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1(11):61-63.

[8]劉春燕,楊羅觀翠.社會性別主流化:香港推動社會性別平等的經驗及啟示[J].婦女研究論叢,2007(1):37-42.

[9]“在3+1機制中提高社會性別主流化能力”全國婦聯課題組.怎樣實現社會性別主流化[J].中國婦運,2005(9):38-44.

[10]黃河.社會性別視野下校園性騷擾的迷思與反思[J].中國青年研究,2010(10):34-38.

[11]周韻曦.256人聯名發公開信呼吁:盡快建立高校性騷擾防范機制[N].中國婦女報,2014-09-13(2).

[12]ElisabethPrugl.DoesGenderMainstreamingWork?FeministEngagementswiththeGermanAgriculturalState[J].InternationalFeministJournalofPolitics,2009,11(2):174-195.

[13]胡田野.美國性騷擾法律制度及其借鑒意義[J].河北法學,2004(6):123-125.

[14]周小李.學術性騷擾中的寒蟬效應分析[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1-7.

[15]蘇紅軍.美國政府新舉措:把防治校園性騷擾與大學排名掛鉤[N].中國婦女報,2014-06-10(2).

[16][17]LaurenF.Lichty,JenniferM.C.Torres,MariaT.Valenti,NiColeT.Buchanan.SexualHarassmentPoliciesinK-12Schools:ExaminingAccessibilitytoStudentsandContent[J].JournalofSchoolHealth,2008,78(11):607-614.

(責任編輯 劉第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97国产在线播放| 精品欧美视频|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www.亚洲色图.com|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 蝌蚪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伊人国产无码高清视频| 亚洲h视频在线|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网久久综合| 午夜啪啪网| 国产爽妇精品| 国产精品视屏|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免费福利久久播放| 五月婷婷综合色|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色综合五月婷婷|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免费看a毛片| 亚洲黄色成人|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国产成人毛片| 亚洲美女久久|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一本大道AV人久久综合|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国产亚洲精品91|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熟妇丰满人妻| 国产精品3p视频| 亚洲最大福利网站|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国产视频你懂得|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福利在线一区|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国产导航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91免费在线看|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国产一级裸网站|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日韩精品少妇无码受不了| 国产91线观看| 88av在线看|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免费|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日韩专区欧美| 毛片卡一卡二|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二级毛片免费观看全程|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