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傲杰
摘 要:文章簡述了閱讀療法理論與實踐,闡述了閱讀療法在鄭州大學圖書館的推廣應用方案并進行了總結,探討了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療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中圖分類號:G252.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0)01-0034-03
關鍵詞:閱讀療法;心理健康;大學生;鄭州大學;推廣應用
1 閱讀療法理論與實踐
1.1 閱讀療法理論研究
“閱讀療法”一詞起源于美國,學者Riordan認為閱讀療法具有能夠讓人認清自身存在的問題并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能夠幫助人們理解各種行為和情感的發生動機,能夠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能夠開闊視野更好地了解世界,能夠緩解精神壓力,能夠找到和自己有相同遭遇的人群,消除孤獨感,以及能夠幫助人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升交流能力等諸多優勢[1]。
閱讀療法被引入我國后,我國學者對其進行了本土化再造,如:北京大學圖書館的王波在剖析了閱讀療法的定義后,認為閱讀療法是以文獻為媒介,將閱讀作為保健、養生及輔助治療疾病的手段,使人們能夠通過對文獻內容的學習、討論和領悟養護或恢復身心健康的一種方法[2]。王波還認為文學類書籍是讀者心理需求的升華,讀者會不自覺地將自己與書中人物的身份特征、情感經歷或生活體驗相對照,從而產生共鳴。如果讀物是積極的,閱讀過程就存在他人或自我的積極心理暗示;如果讀物是消極的,讀者與書中人物共同經歷驚恐和苦痛后,內心的不良情緒會被導向外部,從而得到凈化;讀者若能對文獻內涵進行更深層次的追問和思考必然會有所得,這一過程會使讀者產生恍然大悟的喜悅情緒[3]。
1.2 國內外閱讀療法的成功范例
1916年9月,《大西洋月刊》刊登的《一家文學診所》一文介紹了教士拜格斯特開設了一家閱讀療法診所,患者有急需思想援助的年輕人、疲倦媽媽、商業倦怠人士等,診所會為他們推薦適合的閱讀書籍并跟蹤回訪閱讀治療效果[4]。2008年,阿蘭·德波頓開辦了一家名為“生活學校”的公司,以閱讀療法為主業,聘請劍橋大學英文系的畢業生擔任閱讀療法師,通過授課和研討為來訪者提供心理輔導,并將合適的書籍與合適的人進行匹配,輔助治療各種心理病癥。目前,該公司已在不同國家開設了10多家分公司[5]。
在我國,泰山醫學院圖書館的宮梅玲等自2001年起陸續開辦了博客“書療小屋”、設立閱讀治療閱覽室、大學生閱讀療法活動室、大學生閱讀療法舞蹈室、大學生閱讀療法書聊吧等,將閱讀療法、音樂療法、朋輩輔導及心理咨詢等方法相結合,為高校大學生提供閱讀療法服務,以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6]。清華大學心理學專家樊富珉認為上述舉措實現了我國在閱讀療法實踐領域零的突破,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開辟了一條新道路[7]。河北聯合大學圖書館組建了由圖書館館長、圖書館閱讀療法師(均獲得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和相關專業人員組成的閱讀療法團隊,成立了由大學生組成的閱讀療法協會,創建了我國首個網絡閱讀咨詢平臺及首份閱讀療法宣傳刊物《閱讀療法工作通訊》,這些閱讀療法實踐工作得到了業界的一致認可[8]。
2 閱讀療法在鄭州大學圖書館的推廣應用
鄭州大學圖書館在充分調研我國高校閱讀療法的實踐情況后,依據自身優勢和特點策劃和制訂了一套閱讀療法推廣應用方案。該方案包括:拍攝校園微電影宣傳推廣閱讀療法,借助鄭州大學圖書館閱讀推廣平臺建立閱讀療法網絡陣地,推薦相關閱讀療法文獻,以及開展閱讀療法主題征文活動檢測閱讀療法實施效果等。上述三項內容相輔相成,共同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2.1 拍攝微電影宣傳推廣閱讀療法
相較于文字敘述,觀眾通過微電影感受人物的感情、情緒及性格,可以更好地體會文學作品想表達的思想。隨著網絡和自媒體的發展,微視頻正逐漸成為信息傳播和接收的一種主要方式。鄭州大學圖書館的校園系列微電影劇本由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學生負責創作,演員在全校招募,拍攝場地主要在圖書館和教室,拍攝內容以閱讀治愈心靈為主題,重點聚焦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
2.2 在微信公眾平臺開設閱讀療法欄目
微信的社交黏性大,信息傳播速度快[9],且微信用戶中大學生的占比最大、活躍程度最高。因此,鄭州大學圖書館在其微信公眾號“書香鄭濃”開設了閱讀療法欄目,欄目由圖片、文獻、閱讀建議和話題討論等四個模塊組成,同時配有古典音樂,為讀者營造了輕松愉快的閱讀環境。目前,“書香鄭濃”的關注人數已過萬。
2.3 開展閱讀療法征文活動
鄭州大學圖書館會不定期開展閱讀療法征文活動,通過閱讀療法征文不僅可掌握讀者的閱讀信息接受狀況,不斷完善閱讀療法體系,還可及時收集讀者意見,制訂治療效果更好的“閱讀書方”。此外,鄭州大學圖書館可以征文故事為基礎進行藝術創作,為校園微電影的拍攝提供素材,使大學生產生共鳴。同時,大學生在閱讀中與主人公一起經歷悲傷和痛苦,分享喜悅和幸福,完成情感的共鳴和宣泄,通過文字書寫進行深入思考和領悟,可達到閱讀療法最理想的效果。
3 閱讀療法在鄭州大學的實施總結
3.1 閱讀療法推廣新方式——微電影
校園微電影并不罕見,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園宣傳片。如:以大學圖書館為主要宣傳對象的校園微電影有北京大學圖書館的《天堂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的《愛上圖書館》等,但以閱讀療法為拍攝主題,宣傳閱讀療法和展現療愈效果的校園微電影較為少見。相較于開展主題講座、制作宣傳展板等常規閱讀推廣方式,高校圖書館拍攝校園微電影推廣閱讀療法更具創新性和有效性,且作用范圍更廣闊。
3.2 閱讀療法的實踐陣地——微信公眾平臺
高校圖書館以往多是通過校園網站或博客實施閱讀療法,近年來,微信逐漸成為大學生進行電子閱讀的主要平臺,高校圖書館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發布閱讀療法推文可以更加快速地融入學生群體。如:鄭州大學圖書館微信公眾號“書香鄭濃”中的“書藥鋪子”欄目開通不到半個月,僅推出2期文章,累計閱讀量就已接近1,500人次,很多讀者在文章留言區吐露心聲,并為文章點贊和分享。由此可見,高校圖書館以微信公眾平臺為切入口實施閱讀療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3.3 閱讀療法體系三步走策略——宣傳、實施、檢驗
高校圖書館利用微電影宣傳閱讀療法,能夠對大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為后期的閱讀療法推廣活動奠定基礎;將圖書館的微信公眾號作為閱讀療法應用陣地,利用自媒體的優勢擴大高校圖書館的影響力[10],保障閱讀療法的順利實施;開展閱讀療法主題征文活動既可檢驗閱讀治療方案的實施效果,又可進一步制訂更加有效的閱讀療法書方。三項措施相互作用,互為補充,可形成一套完整的閱讀療法體系。
4 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療法存在的問題
4.1 大學生的“快餐式”閱讀傾向
筆者調查后發現,關注閱讀療法欄目的學生雖然大部分都瀏覽過推薦文章,但很少有人按照“閱讀療法書方”進行完整閱讀,有的學生表示學習緊張沒有時間讀完一整本書,有的學生表示推薦文章已經讓心情變好沒有必要再去讀完整本書,有的學生則表示更習慣手機閱讀而沒耐心讀完一本書,這些信息暴露了大學生的“快餐式”閱讀傾向。“快餐式”閱讀指不求甚解,僅通過閱讀二次加工后的碎片化信息就迅速了解書籍的核心思想,這種閱讀方式雖然可以節省一定的時間,但會導致閱讀者思維能力下降、語言運用能力減弱、想象力和創造力缺失以及知識結構不完整等[11]。作家王蒙認為,長期使用高度舒適化、便捷化、海量化的手段獲取信息,用網絡瀏覽代替閱讀和思考,人類就會變成白癡[12]。
4.2 “閱讀療法書方”缺乏針對性
筆者調查后發現,在高校圖書館推薦的“閱讀書方”中,大學生對呼聲較高的《論語》《詩經》等書籍的抵觸情緒較大,對實證有效的《伯恩斯情緒療法》《生命的重建》等書籍的閱讀興趣不高,而情感豐富的《平凡的世界》《圍城》等書籍只受女大學生青睞。由此可見,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制訂“閱讀療法書方”缺乏針對性,同一個“閱讀書方”未必在各個高校都適用。相關調查顯示,不同層次、不同地域本科院校學生的氣質會存在一定的差異,而同一層次高校男女學生的氣質也會存在差異,同時,女大學生的孤獨感會高于男大學生,且女大學生在氣質類型上會更偏向于情緒化[13-14]。由此可見,高校圖書館若忽視大學生的氣質差異,僅針對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制訂“閱讀療法推薦書方”,將制約閱讀療法充分發揮作用。
4.3 大學生的信息能力弱
信息能力是指個體對信息獲取、分析、加工、評價以及創造新信息、傳播新信息的能力,也包括語言能力、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等間接能力[15]。鄭州大學圖書館組織閱讀療法征文活動時,發現很多征文存在對作者觀點理解偏頗、對自身心理問題認識不清以及對閱讀療愈過程解釋邏輯不通等問題。由此可見,一些大學生不能獨立完成信息的分析、加工及評價等任務,同時其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等也存在一定不足。此外,有學者對大學生每天的閱讀時間、能否準確提取檢索關鍵詞、是否經常分類整理信息,以及對信息的運用與傳播能力等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后發現,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信息搜集能力較強,但信息選擇與分析能力較弱[16]。
5 高校圖書館閱讀療法建議
5.1 引導大學生加強紙質書籍閱讀
線上閱讀以其方便快捷、互動性強、閱讀內容廣泛、易引起感官刺激等特點迅速占領讀者市場,改變著人們的閱讀習慣,但人們在樂享其好處的同時也深受其害,如視覺疲勞、網絡迷失、閱讀選擇困難等,使人變得浮躁。而紙質書籍不僅可幫助讀者獲取知識,還可憑借深厚的文化積淀幫助他們走向精神的豐實和成熟。因此,高校圖書館應利用線上閱讀療法服務獨特的推廣點,引導讀者將線上關注和瀏覽及時轉變為線下閱讀行為[17-19]。
5.2 “書方”應與讀者氣質相適應
心理學認為,氣質是人與生俱來的動力特征,能夠映射出人的心理活動,通常較為穩定。氣質說最早由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提出,后經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哲學家等加以完善,最終形成四種類型,即多血質、黏液質、抑郁質、膽汁質。一般認為,具有多血質氣質的人,較易產生情感但會很快變化甚至消失;擁有黏液質氣質的人,情緒較為穩定且自信心強;具有抑郁質氣質的人性格內向,思前恐后;具有膽汁質氣質的人情緒有時激烈,易沖動。因此,對不同氣質人的“閱讀療法書方”也應不同。王波在《閱讀療法》中提到,多血質讀者性如春,五行屬火,代表人物赫爾岑,宜讀克雷洛夫的書;黏液質讀者性如冬,五行屬水,代表人物克雷洛夫,宜讀高爾基的書;抑郁質讀者性如秋,五行屬金,代表人物果戈理,宜讀赫爾岑的書;膽汁質讀者性如夏,五行屬木,代表人物普希金,宜讀果戈理的書。在此基礎上,王波又發現了人的另外一種氣質——理智質,并認為理智質讀者五行屬土,代表人物高爾基,宜讀普希金的書。在王波的完善下,西方氣質說與中國古代五行協調一致,用金、木、水、火、土的順序依次制約,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治愈效果[20]。用氣質說分類作家和學生群體,再用五行相克將其一一對應,不僅使“書方”推薦更有針對性,還可使閱讀療法的作用原理可視化、具體化,從而增加閱讀療法的可信度。
5.3 培養大學生的信息能力
大學生自殺事件頻發,如跳樓等,很多人認為是其心理素質不強導致,但筆者不以為然。輕生事件中的大部分學生是在遭受挫折后,感覺前途沒有希望而選擇了輕生,這其實反映的是信息失衡問題,大學生接收的信息量不足或偏頗,會導致其遇到挫折后認為自己的未來不可期,因此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鑒于此,高校圖書館要想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必須提升大學生的信息能力,使他們學會如何進行信息選擇和分析,防止出現信息失衡和形成錯誤的觀念,同時為他們提供恰當和有益的信息,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 Riordan.R.J.Biblotherapy:Does it WORK?[J]Journal of Youth and Development,1996(9):396.
[2] 王波.閱讀療法概念辨析[J].圖書情報知識,2005(1):98-102.
[3] 王波,傅新.閱讀療法原理[J].圖書館,2003(3):1-12.
[4]Samuel Mc Chord Crothers,王波.一家文學診所[J].圖書與情報,2009(2):21-27.
[5] 王波.閱讀療法的歷史基因、民間土壤、理論新解和發展現狀[J].圖書館論壇,2019(8):108-123.
[6] 宮梅玲,楚存坤,張洪濤,等.閱讀療法立體化運作模式探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1(5):84-88.
[7] 王波.閱讀療法理論和實踐的新進展[J].圖書館雜志,2010(10):25-32.
[8] 王景文,張麗麗,楊紅.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視域下閱讀療法推廣模式實證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8):104-108.
[9] 季明,高明.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以微信公眾號為例[J].江蘇高教,2015(4):114-116.
[10] 趙曉華,尹智龍,杜慰純.基于自媒體的高校圖書館閱讀療法應用研究[J].圖書館,2015(8):76-79.
[11] 杜友文.“快餐文化”的危害及圖書館人的應對[J].新世紀圖書館,2009(4):38-40.
[12] 王蒙.長期用網絡瀏覽代替閱讀思考 人類會變白癡[EB/OL].[2019-12-02].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9-22/6615806.shtml.
[13] 劉鴻翔.不同層次高校學生人格氣質差異的比較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8(8):44-46.
[14] 鄧麗芳,徐慊,鄭日昌.大學生氣質類型、父母教養方式與孤獨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3):53-59.
[15] 陳維維,李藝.信息素養的內涵、層次及培養[J].電化教育研究,2002(11):7-9.
[16] 李新松,張煥.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信息能力的現狀分析[J].現代情報,2013(3):61-65.
[17] 王余光,汪琴.世紀之交讀者閱讀習慣的變化[J].圖書情報知識,2005(4):5-8.
[18] 王素芳.網絡閱讀的發展現狀和前景探析[J].圖書與情報,2004(3):91-93.
[19] 欒雪梅.經典閱讀推廣的誤區及對策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5(2):51-55.
[20] 王波.閱讀療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15-16.
(編校:徐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