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要】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課前讓學生收集一些實驗標本,學習一些簡單的知識,以便在課堂中加以應用和提高;課堂教學中通過實驗、學生交流與討論、教師講解,共同找出正確的答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實踐,多實驗,加深驗證小學科學課本中的教學內容,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成績。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實驗?生活
第一,小學科學教學中課前讓學生們收集一些實驗標本,學習一些簡單的知識,以便在課堂中加以應用和提高。
小學科學的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科學中大量的知識點和答案就存在于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同學們可以從生活中直接找到答案,找到問題的原因。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我會根據課的內容和教學目標,印刷一些導學案,讓學生根據導學案的內容,在生活中找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例,自己研究、同學之間討論或者咨詢當地的居民,看看能不能找到問題產生的原因,能不能找到問題的答案。如我在教授“細菌”與“饅頭發霉了”時,讓學生回家看看自己家中的饅頭放在什么地方,為什么有些饅頭放好幾天也沒有問題,而有些饅頭放幾天或者一天后長了一些小“東西”,饅頭為什么會長小“東西”,長了小“東西”的饅頭為什么不能吃了,吃了后會有什么后果與危害?為什么天熱時饅頭容易長小“東西”而溫度低時不易長?這樣,學生們拿著導學案回家后,會根據導學案上的內容進行探究,會拿出自己家的饅頭進行研究,看看饅頭上有沒有小“東西”,能不能吃?學生就會對導學案上的內容進行詳細的研究,當有不明白的問題時,同學間可以交流與討論,看看問題到底出自哪里?經過交流與探討仍然不能解決的,可以問問家里的人,從家人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這樣,學生就會對明天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會對教學內容有一個大致的判斷,為明天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通過實驗、交流與討論,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科學課堂中,科學教師也準備了適量的與本節課有關的實驗材料,在做實驗之前,教師先通過一個故事情境,導出本課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然后對同學們有一個基本的要求。之后,教師鼓勵學生們通過實驗、通過同學之間的探討來找問題的答案。如在講“靜止和運動”時,我課前準備了導學案,準備了一些與靜止和運動有關的教學視頻和教學資料,讓同學們觀看教學視頻和教學資料,看看什么是靜止,什么是運動?為什么會靜止,為什么會運動?靜止與運動的關系是怎么的?然后通過學生自身的實驗,如同學坐在凳子上,老師站在講臺不停的走動,同學們與老師的關系是靜止還是運動?有的同學說老師是運動的,而同學們都是靜止的;有的同學說老師是靜止的,而學生是運動的。我讓答案不同的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狀態?A同學說:我和同學們坐在凳子上,老師在不停的走動,所以同學們是靜止的,而老師是運動的。B同學說:如果是老師看我們,老師本身是靜止的,而同學們都在運動呀!這時,科學教師抓住當前時機,引出“參照物”這一概念,和同學們說明白,靜止和運動,是相對于參照物而言的,參照物不同,物體的運動狀態便不相同。老師:不知同學們發現沒有,當兩輛火車相向行駛時,明明我坐的這輛火車還沒有動,但對面的火車開動時,給我們的錯覺是對面的火車是靜止的,而我們乘坐的火車是運動的……C同學:對呀,對呀,我也有這個錯覺,上次去北京時,經過濟南站時火車要停5分鐘,方便上、下客,但剛停下,卻發現自己坐的火車又開了,火車上的乘客有的上火車,有的下火車。當時我就不明白了,這是怎么回事呀?火車明明開了,但叔叔阿姨們為什么還能上、下火車呢?等了一會,對面的火車沒有了,卻發現自己坐的火車還在原地!這就是參照物的緣故,我選了對面的火車做參照物,所以才產生了上面的錯覺。
學生們對參照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讓學生們面對面站成兩隊,讓其中的一隊不動,而讓別一隊緩慢地向一側走動,來親身感受一下兩列火車的運動狀態,看看靜止與運動是如何來斷定的。經過學生們親身實踐,經過教學教師的點撥與引領,讓同學們發表自己的觀點,說說自己以前遇到的與參照物相關的事情,多了解一些靜止和運動的實例,從而加深對靜止和運動的理解,對參照物的概念記憶得到加強。
第三,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小學科學課堂之后,我會再次安排課后實驗作業,再次讓學生們親身感受一個課堂中的知識點,再次驗證一下上課過程中得出的結論與數據,從而加深理解,讓知識掌握得更牢固。如上完“兒童常見疾病調查”之后,我讓同學們再次調查一下身邊兒童的常見疾病,兒童最容易長哪種病,這種病應該如何進行科學預防,從生活習慣與生活飲食方面如何防范疾病的發生,當發生疾病時如何快速醫治,等等。通過學生們親身調研,會認識到疾病的危害,從而自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主動預防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