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高校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相繼出現了一系列教育問題,首當其沖的是大學生的德育問題,這是各級政府、社會各階層非常關注現實問題。當前,我國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如何利用優秀區域文化資源以充分發揮高校圖書館的德育價值,從而增強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這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一個課題。
一、高校圖書館在大學生德育構建中的作用及特點
1.作用
高校圖書館是當代大學生德育構建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載體,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圖書館館訓,圖書館結合當代大學生德育構建方面存在的現狀與問題,開辟專欄予以征稿,探討大學生三觀的培養、構建等問題;第二是圖書館網站、館內廣播;第三是讀者協會,大學生依據自身的愛好、興趣及三觀取向在圖書館館員的號召下,組成讀書愛好者協會,成為高校德育構建中的重要生力軍。可見,高校圖書館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臺,在傳播校園文化及構建和諧校園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
2.特點
高校圖書館在大學生德育構建中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傳播主題和主體的鮮明性。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高校圖書館是傳播我國主流文化重要場所,因此傳播主題必須是緊密結合時代,呼應國家大政方針的文化,而它面對的主體是大學生,也就決定了高校圖書館傳播的文化應當是有利于高校學生身心健康、積極向上的主流文化。
第二,傳播范圍的限制性。因為圖書館局限于高校一隅,它的輻射面必然有一定的局限性,這就限制了高校圖書館的影響范圍,主要陣地只能是高校校園內,當然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的作用日益突出,怎樣把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范圍加以擴大,需要我們走出校園,走近廣大民眾,通過共同語言來加以溝通,而地方區域文化是較為適合的一個結合方式。
第三,傳播的國際化趨勢。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大學生跨時空交流的趨勢日益顯著,因此高校圖書館理應占據網絡優勢,及時加以引導,在加強大學生之間交流的同時,把本學校、本民族的優秀文化給予展示,“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在國際化不斷深化的時代,把握住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是發展的時代訴求,而優秀區域文化資源則是其中的一個優良載體。
二、區域文化資源的內涵與價值
區域文化資源是一個區域歷經滄桑歲月而沉淀下來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優秀文化資源。一個民族的優秀文化總是要經過歲月的洗禮方能流芳百世。在我國主流文化的形成過程中,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的生活習慣和語言的差異,在久遠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易經.系辭》曰:“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論語》上講:“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河洛先民們創造的河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文化,是黃河文明的核心和發源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之一,這里歷代名家輩出,文化積淀厚重,是華夏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河洛大地孕育了河圖洛書、龍門石窟、關林、二程故里、邵雍故居等蘊含優秀傳統文化特色的文化資源。
思想文化教育在大學生德育中作用的發揮,是以不同區域文化為載體才得以具體實現,因此充分發揮區域文化資源在大學生德育中的作用,既能繼承發揚我國傳統優秀文化,提升拓展大學生綜合素質,又能進一步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提供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文化底蘊。
三、高校圖書館與區域文化資源的結合方式探討
如何找到較為合理的方式使區域文化資源通過高校圖書館這個平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得以有效體現,是一個迫切而又現實的問題。以下是筆者以河洛區域文化資源為個案,進而展開相關的探究。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資源極其豐富,號稱“百經之首”的《易經》雛形便誕生于此,歷史上這里曾經有十三個王朝建都。司馬光有言:“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凝練地概括了洛陽在中國歷史長河中不可替代之地位。因此洛陽高校圖書館可以利用河洛文化資源的獨特優勢,從中提取適合學校發展的文化元素。
首先,緊跟時代步伐,占據高校網絡制高點。隨著高校網絡的逐漸普及化,大學生與網絡的關系可以說達到了密不可分的地步。因此,如何在高校圖書館網絡建設上充分挖掘高校所在地的區域文化資源,對于建設文明和諧的高校校園,其作用可謂舉足輕重。在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地域優勢,在高校圖書館網絡主頁上開辟河洛優秀傳統文化展示專欄,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積極參與其中,發表學習心得與體悟,同時加以正確的引導。
河洛地區不僅在古代有著燦爛的文化資源,而且近代我們的先烈亦在此留下了光榮的革命傳統。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挖掘地方先烈的英勇事跡,在高校圖書館網站主頁上開辟“紅色革命專欄”,讓大學生在網絡上切身體驗到“革命”的意義與價值,由此高校圖書館成為塑造大學生德育的重要高校宣傳陣地。
其次,繼續利用傳統宣傳媒介,充分凸顯新興技術。高校圖書館傳統的宣傳媒介主要是圖書館館訓、館內廣播、讀者協會月報等,它們一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繼續利用傳統宣傳媒介的同時,結合時代,結合區域文化特點開展具有高校圖書館鮮明特色的宣傳活動,充分凸顯新興技術的魅力,提取區域文化中活生生的資源并將其內置到高校圖書館的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網站主頁中去,既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區域文化資源的魅力,又能讓增強對中華民族優秀區域文化的理解。
最后,依托高校圖書館內的讀書愛好者協會,打造高校大學生德育宣傳的新陣地。大學生讀書愛好者協會的特點是為構建和諧校園搖旗吶喊。結合洛陽高校圖書館內有關河洛區域文化資源,時時的開展一些河洛區域文化有關的征文活動,向會員們推介河洛區域優秀文化的專著、論文等,邀請河洛區域文化研究方家做學術報告,既提升了高校圖書館的自身能力,又為校園文化增添了亮色,成為新時期高校大學生德育宣傳的新陣地。
四、高校圖書館與區域文化資源結合的意義及價值
高校圖書館一直肩負著面向高校廣大師生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責任,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平臺。為此,高校大學生德育的構建,離不開高校圖書館的引導、宣傳、溝通等方面的功能。
燦爛輝煌的河洛文化為世人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積淀與豐富的歷史遺存。歷史證明,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是地域文化的底色,也是地域文化特色的集中體現,對豐富城市文化的內涵,提升城市的品味和增添特色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構建和諧文明的大學校園亦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將兩者在高校大學生德育中有機結合起來,意義與價值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能夠不斷深化高校學生德育工作中的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得以發展壯大的內在推動力,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而內化于其中的民族精神更是我們這個偉大古老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脊梁。為此,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要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哲學社會科學教學中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用科學理論武裝大學生,用優秀文化培育大學生。”在洛高校圖書館可以結合地域文化資源使大學生德育培養更加特色化。例如可將洛陽本地的名勝古跡、革命紀念館制作成PPT的形式,放置在圖書館網站主頁上提供自主下載,對大學生進行適時的愛國主義教育,這既能直觀地觀瞻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對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及心理素質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二,兩者的結合能夠不斷融合我國相異文化中的優秀內核,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尋找更加符合時代特色的精髓文化。河洛文化中蘊含著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而其它區域文化中也蘊含著部分優秀文化,由于高校的所在地不同,可能體現區域文化資源的方式就不同。高校圖書館如何在網絡日趨發達的今天,迅速整合資源優勢,形成自己的特色,是時代的呼喚。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15
[2]陳建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本性與文化選擇[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2)
[3]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校園網絡管理工作的意見[EB/OL].教社政[2004]17號
作者簡介:
惠紅麗(1979--)女,碩士,南京財經大學圖書館館員,主要從事圖書、情報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