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五四運動,拉開了中國青年運動的序幕,也是中國青年的一次偉大覺醒。五四運動使受到封建制度束縛和摧殘的女性獲得了身心的解放,其中,十分明顯的表現便是女學生在服裝上的改變。五四時期,女學生服裝發展演變的方向可以概括為國際化、多樣化、實用化和平民化。發展演變的原因是反傳統主義。中西方文化及服飾風格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促進了五四女學生服裝的不斷發展與創新,而且在發型、化妝等方面更加多元化,從而推動了女性自身的進步與解放。
關鍵詞:五四時期;服裝變革
在20世紀的中國歷史上,五四時期是一個變化劇烈的時期,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中國現代化傳統的基礎,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比如,以女學生為代表的女性的服裝在這一時代就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本文所指的女學生年齡階段,特指處于18-25階段的青年女學生,因為這一年齡段的女性往往更具自主意識,也是那個時代青年女性的一個縮影。準確來說,女學生服裝的現代化轉變應是在19世紀末開始的。經過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這一變革越來越清楚,越來越豐富。筆者認為,在女學生服裝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五四時期是重要的一步。
在這個歷史時期,女學生服裝的變革趨勢,概括起來,有三個主要趨向:
一、世界化國際化和現代化的趨向
從19世紀末開始,中國開始引進外來服裝,如西裝、學生裝和各種行業制服。辛亥革命以后,西式服裝已經初步站住腳。五四時期,它的地盤大大地擴大了。也就是說,傳統服裝的地盤在縮小。每增加一種服裝款式,都是西式服裝的影響加大。經過不斷的改變,服裝上民族傳統元素越來越少,和其他民族的共同的地方越來越多。
在女學生服裝的西化方面,是從日本間接地向西式服裝學習,“文明裝”是典型。辛亥前后,從日本傳來了一種女裝:上衣下裙,衣衫瘦長,長長的黑裙很樸素,上面沒有繡紋,人們稱它為“文明新裝”。它的影響相當廣泛,領一代服裝革新風氣之先。但到了20年代,在城市里,一般的上衣下裙式服裝有了改變,文明裝慢慢過時了。主要變化是裙長和衣袖變短,在天氣暖和的季節,露出腳腕和手腕,有些新潮人物的衣裙更短些,露出小腿。
雖然開始有了西式女服的出現,花樣不少,式樣新穎,但是在20年代,西式女服仍屬于大城市里上層社會的時裝。女學生服裝的改變主要限于傳統服裝范圍內的局部和細部改變,盡管也許和西式服裝的影響有關。比較起來,男式服裝的西化幅度明顯大于女式服裝。或者說,女裝的西化速度慢得多。
服裝西化加速的原因之一是國際文化交流的發展和擴大,促進了女學生服裝的西化。隨著出國的人增多,來中國的外國人增多,給中國人以更多的外來影響。比如,上海之所以服裝西化的步伐最快最大,與租界里的外國人衣著習慣的影響有直接的關系。除直接的學習和模仿以外,外國文化的媒介傳播、電影、畫報、廣告等,也相當有力地發揮著文化傳播工具的作用。
二、多樣化的趨向
經過逐漸西化的演變,到了五四時期,西式服裝和中國傳統服裝同時存在。
在女學生裝方面,清朝時的上衣下褲、受日本女性服裝影響,形成上衣下裙,或者學生裝,是當時女學生裝的特征。同時,開始有大膽的女學生開始穿完全西式的時裝,如西式連衣裙、西式背帶裙、西式半裙等。到了20年代末,傳統旗袍也開始發生較大的變化,向現代旗袍方向發展。除此以外,還出現過式樣新穎的一些時裝,如短衫等,這樣的時裝大體是西式的。但是由于城市與外界交往頻繁,因此服裝的款式材料變化快,而邊遠山區和農村,相比之下幾乎相差150年。比如當上海女學生已經開始燙著頭發,穿高跟鞋時,河北的縣城女學生頭上還戴著三四百年前的冠子,足下還纏著一雙三寸金蓮。在偏遠地區和農村,由于貧困和交流不便等原因,上穿長衫,下穿長裙,仍然是女學生的主要的服裝,與過去沒有什么大的不同。西化、國際化、現代化、時裝化之類的東西,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是完全陌生的東西,不在考慮之列,和她們沒有大的關系。他們跟在城市人后面,緩慢地前行。
但無論怎樣,總的趨勢是,服裝的改革或西化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當然,和先前一樣,傳統服裝并沒有失去原有的地盤,只是減小了地盤,而西式和新式服裝擴大了地盤,由零星的點綴變成主要形式之一。中式旗袍和西服,構成了中西服裝并存的格局。至此,服裝方面的中西并立的局面完全形成。好像今天的日本和韓國,民族服裝和西式服裝并列存在。
三、實用化和平民化的趨向
五四運動實際上是一場追求平民主義的文化運動。追求平民思想,自然講究使用,不尚虛華,要求在服裝方面一律平等,取消等級。不論什么人,也不論在什么時候,只用尋常的服裝,就可以了。根據實用化和平民化的原則,服裝不是等級的表示,家榮奢侈的標志,而是生活的必須用品。
因此,那些主張放棄傳統服裝的人,認為西式服裝符合實用的目的,把改穿西式服裝的根據時結為衛生、便利、美觀和省費。也就是說,傳統服裝在這四個方面都有明顯的缺點。當時,在報刊上甚至掀起了一場服裝的討論,有人認為:衣服穿在身上,可以保護身體,調劑體溫。應該注意的有兩件事:一是不宜過于窄小,有礙身體上的發育;二是不宜過于長大,妨礙工作上的運動。前者是注意衛生,后者是注意便利 。原先穿衣戴帽的主要目的不是為身體本身的需要,而是為了確立和保持社會的等級,是等級制度的象征。而現在,服裝恢復了它樸素的性質,主要是為日常生活需要服務,符合了衛生、健康、方便、樸素、實用、節約、大方及美觀的原則。因此,在具體實施方面,廢除長衫、罩裙,男女一律是短衣長褲,實現短衣化和合體化。
為什么在五四前后,女學生的服裝會發生以上的變革呢?筆者認為:主要由以下幾個因素所決定:
1.五四時期女性受教育權的變化
五四前后,中國掀起了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專制、封建倫理道德與封建傳統觀念的新文化運動,婦女解放問題成為了運動的主要內容之一。在運動的一開始,就把婦女解放列入改造社會的主要內容。新文化運動對封建的舊文化和舊道理進行猛烈的抨擊,對婦女的思想解放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五四時期婦女社會地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傳統上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女子很少有讀書識字的機會,進學校受教育更是不可能。毛澤東認為,中國婦女之所以被封建信條牢牢束縛,沒有獨立的人格和自由,根源就在于“全中國二萬萬女子一字不識。”女子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掌握生計知識,謀取生存之路,才能最終沖破藩籬,最終實現男女平等。
1919年5月,甘肅女青年鄧春蘭致信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闡明實行男女同學校的意義,強烈要求大學解除女禁,招收女生。10月,胡適主張先在北京大學招收女旁聽生作為正式招收女學生的過渡,這一主張得到北大校長蔡元培的贊同。1920年春季開學時,北京大學招收9名經審查合格的女旁聽生,開了大學男女同校的先例。1920年暑期北京大學正式開始招收女學生,實行男女同校。隨后,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廣州等一些城市的大學開始陸續招收女學生。雖然在實行兼收女生的大學里,女生人數微乎其微,但是它在客觀上使女子有機會得到與男子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實現了女子教育人格的平等,女子知識范圍的擴大,使其智力、精力及人格都得到了發展,不再受舊禮法的嚴格限制,這使她們不再局限于家庭,為她們開始爭取政治平等、經濟獨立、婚姻自由等一系列權利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2.五四時期女性經濟地位的變化
隨著女子受教育權利的擴大,有些人認為,除了推廣女子受教育的機會外還應注重經濟獨立的重要性。他們認為,中國婦女地位之所以低微,長期處于從屬地位是因為婦女不能獨立生活而需依賴男子的緣故。經濟不能獨立的人,意志必然得不到獨立,婦女欲獲得真正的平等地位,必須先得到經濟上的獨立。在一些先進思想的指導以及一些開明男士的鼓勵和幫助下,都市中的一些女子開始走進社會謀求職業為自己獨立的生活而奔波,為經濟的獨立而努力。
“五四”以后,學校開始聘請女教師,當教師成為女學生畢業后最普遍的職業。也有一些婦女開始從事商業經濟活動,還有一些女性開始從事醫學,據統計,1919年,中國有170位女醫學博士,她們多從事婦科及小兒科專業,也有少數家傳的女中醫。2雖然在當時能夠為女子提供的職位仍然很少,但是,女子走出了家庭,開始爭取經濟的獨立,減弱了女子對男子的依賴,改變了女子被囚禁于家庭,事事服從男子的不平等狀況,發展了女子的個性,提高了女子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
3.五四時期女性政治地位的變化
“五四”時期,隨著女子教育的推廣和經濟的獨立,再加上一些開明男子的幫助,許多受過教育的女學生不再受傳統的封建禮教的束縛,不再局限于家庭,而是爭取男女社交的公開,“社交公開是使女子取得社會上地位的第一步”,積極爭取婦女的參政,完全融入到社會當中去。
五四愛國運動爆發以后,使男女青年在反帝愛國的共同目標下走到了一起,突破了男女交往的嚴密防范。當時的男女學生共同組織五四運動中的游行請愿等愛國活動,他們相互溝通,聯合行動,共同罷課,一些進步女學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前往監獄慰問被捕的男學生。后來,一些進步團體進一步打破了男女界限,吸收女青年參加,形成組織上的男女大聯合,其中以長沙的新民會和天津的覺悟社在當時最具典型意義。五四時期,男女之間的社交得到了公開,女學生開始像男子一樣走進社會,投身于社會。
在男女之間的社交得到公開后,女學生的社交范圍得到擴大,思想得到了洗禮,此時,有覺悟的女學生無不以愛國為己任,積極地參與到社會當中去,各種婦女愛國團體遍及全國,婦女救亡會、女界愛國同志會、公教女子救國團、中華國民女子救國團、上海婦女救亡會等組織相繼成立。這些婦女團體與其他愛國團體相互配合,共同斗爭,婦女在政治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總之,在五四時期,中國婦女的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教育、經濟、政治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與改善。在教育上,男女平等教育、大學開放女禁都顯示女子教育的逐漸普及。在經濟上,婦女的職業領域逐漸擴展,從教師到醫生、商人,都有女子的蹤影。在政治上,越來越多的女性參與到政治斗爭當中去,開始以愛國為己任。婦女的人格在逐漸的被重視,婦女的社會地位在逐漸的提高。
五四時期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是受到新的生產方式、政治民主化進程等社會變革的影響;同時,五四時期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對社會革命、社會政治、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歷史證明,婦女要有覺悟、有本領、有貢獻,才會有地位、有權利、有平等,才能真正成為社會的一員,才能受到社會的尊重。
四、結語
每個社會在其世界觀中,都形成了一套對身體的獨特見解。社會觀念為身體指定了一個固定位置,而且對其各部分職能及其關系做出了明確規定。作為身體的第二皮膚,服 裝行為與身體觀念是相互相應的。在社會急劇動蕩和變革中,身體觀念的變化促使五四社會對女學生群體裝行為進行規訓,女學生群體也主動檢視其服飾行為。反過來,服裝行為成為表達身體觀念的媒介和工具,并強化了女學生群體的身體主體意識。因此,對五四時期女學生服裝行為的解讀離不開其所處的身體情境,而后者又與強大的國族危機、政治的變革、兩性關系的重新塑造、消費社會語境交織在一起,成為時代的縮影。
透過五四時期的女學生的服裝變遷我們可以看到女性開始追求自由、平等的權利,追求個性自由和自我解放,女性在傳統生活中的歷史地位、傳統價值觀念發生了改變。從現實的情景來看,五四時期女學生服裝的變遷對現代女性審美觀念、現代傳統特色服飾的流行、現代服飾流行的多元化與個性化和中西方女性服飾流行都產生了一定影響,而且為現代女性服飾設計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參考價值。因此,五四時期的女學生服裝變遷具有特殊的社會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五四時期婦女問題文選[M].北京:三聯出版社,1981年12月版
[2]彭明.五四運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版
[3]劉巨才.中國近代婦女運動史[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9年7月版
[4]劉東.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
[5](英)肖恩·斯威尼,伊恩·霍德.身體[M].賈俐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2-4.
[6](英)喬安妮·恩特維斯特.時髦的身體——時尚、衣著和現代社會理論[M].郜元寶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6
作者簡介:
王曉艷,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上海團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禮儀與人物造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