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源

摘要:長笛是在20世紀初傳入中國的一種西洋樂器,當前在中國已經形成了將近百年的演奏歷史,在我國音樂教學和演奏中出現的時間逐步增長,培養了一定的聽眾群體。中國的部分演奏家也將長笛和中國民族樂器結合起來,分析和探究了關于長笛演奏中的表演方式和演奏技巧,推動長笛演奏和民族樂曲相融合。本文以獨奏版長笛曲《夕陽簫鼓》為案例,分析了笛在演奏中國民族樂曲時應當使用怎樣的演奏技巧,展現中國民族樂曲的文化內涵、審美品味,增強長笛獨奏的音樂表現力。
關鍵詞:長笛? ?《夕陽簫鼓》 技巧? ?表現力? ?民族樂曲
中圖分類號:J632.11?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4-0067-02
20世紀初長笛傳入中國,并在當時的中國音樂界掀起了用長笛演奏樂曲的風潮,推動了長笛樂器和中國民族樂曲的融合。運用長笛演奏中國民族民間改編樂曲,讓西方樂器演奏特點和中國傳統音樂風格相融合,促使中西方長笛藝術和音樂表現內涵相互融合而生?!断﹃柡嵐摹肥亲T密子先生依照中國傳統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改編的一首樂曲,該曲的出現打破了長笛在我國演奏單一的局面,為我國長笛演奏注入了新鮮血液。
一、長笛演奏和《夕陽簫鼓》
《夕陽簫鼓》是由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改編而成的,最早出現于晚清文人姚燮筆下,之后因為較為風行,被較多音樂大家所改編,風行海內外。1972年被黎英海改編為鋼琴曲,成為鋼琴考試中的常見曲目。改革開放初期,被長笛演奏家譚密子先生改編為長笛獨奏曲目,成為長笛演奏的經典曲目。
由于《夕陽簫鼓》和《春江花月夜》有著極大的相似性,因此在長笛演奏過程中也沿用和承襲了琵琶曲目的文化內涵和音樂意境,甚至在演奏技巧上都有一定的借用。同時,《夕陽簫鼓》長笛獨奏曲也為西洋樂器演奏中國傳統民族樂曲做好了表率,有助于推動中國民族音樂和西洋樂器的融合研究,更能推動中國民族音樂文化走向世界。
從內容上來說,《夕陽簫鼓》表現的是夕陽西下,水天交融,目送行舟遠去的江南靜謐美景,意境悠遠遼闊,旋律優美,富有色彩感。從結構上來說,其主要旋律沿用了琵琶曲的回風、卻月兩個部分,主要分為引子、行板、加花變奏和尾聲四個結構,不同結構的速度也不相同,組成了散—慢—快—散的節奏特征。[1]其曲式結構如下。
第一,引子部分采用散拍子演奏技巧,同時用單指擊鍵方式模擬鐘鼓的聲音,營造古典氛圍,同時也用長顫音的強弱交替模擬洞簫聲音,盡量從擬聲上向古典樂曲靠攏。該主題回風對材料進行適當改編,讓旋律樂句呈現出不同的素材,尤其是部分節奏運用中國古典樂曲的裝飾音,長顫音模擬琵琶風格,營造出古典、婉轉、悠揚的民族音樂氛。[2]
裝飾音的作用不僅能模擬琵琶、洞簫等民族樂器,更能還原出樂曲的民族特點。引子部分主要曲式結構如下:
引子:G宮:a+b+al+c+d。a:擊鍵和顫音;b:主題材料;al:顫音擊鍵音;c:主題旋律;d:模仿洞簫的顫音。
第二,行歌部分主要由主題部分,即原琵琶曲的回風部分和原琵琶曲中的第二主題音調組成?;仫L部分有七個音節,前后交替,旋律平靜。第二主題也是前后交替,節奏變化明顯,和主題一形成對比、呼應,采用自上而下的緊密節奏演奏方法,運用旋律的快速變奏營造出水波蕩漾、心情激蕩的感覺,同時在行板主體部分進行前后呼應,將全曲推向高潮。
在演奏過程中出現較多的裝飾音,模仿琵琶的輪指、刮奏技巧和洞簫的顫音,營造出內心情感的激動起伏。曲式結構如下:
第三,尾聲部分主要作用是呼應引子部分,也可以看做對引子進行拓展和補充,起到起承轉合的作用,利用擊鍵音讓樂曲緩緩回到清揚悠遠的意境氛圍中,給人留下余音繞梁、綿延不絕的聽覺體驗。
尾聲的曲式結構如下:
bB宮(3/4):f+a2+c3。f:嘯嚷樂匯;a2:散板,引子擊鍵和顫音;c3:主題一合尾材料。
二、演奏技巧和運用
譚密子在《夕陽簫鼓》長笛獨奏中運用了大膽而特殊的演奏技巧,將長笛的顫音、擊鍵、泛音、裝飾音等融入到中國民族樂曲中,實現對琵琶、洞簫等樂器的擬聲,營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聽覺效果。
(一)擊鍵
擊鍵指的是演奏者運用手指按照音符和節奏敲擊鍵子,呈現出一種空靈的音樂效果。樂曲中的節奏、情感轉化主要依靠敲擊鍵子的力度大小表現出來。在《夕陽簫鼓》中,擊鍵技術較多地出現在引子和引子擴充部分,引子的部分中擊鍵是從慢到快從弱到強的,讓情緒從舒緩上升到激昂狀態[3]。引子擴充部分則恰恰相反,達到和引子相呼應的聽覺效果,節奏是從強到弱,從快到慢,讓聆聽者的情緒慢慢地恢復平靜。同時擊鍵音十分富有彈性,能模擬鐘鼓、洞簫聲音讓人聯想到夕陽西下,洞簫聲、鐘鼓聲越過江水傳來,夕陽映照在江邊景色中的場景。
(二)泛音
泛音是西方樂器演奏中的概念,指的是在發音體整體振動時,以最低音也就是基音為標準,其他1/2,1/3,1/4部位同時振動的就叫做泛音。
長笛演奏中的泛音指的是在中音保持指法,運用氣息讓音高發生變化。在演奏過程中主要是演奏者增加腹部氣息改變音高。在《夕陽簫鼓》中,泛音指的是主干音和它上方的八度泛音。引子部分八個泛音是從快到慢,從強到弱,最終模擬出的鐘鼓聲漸消漸隱,仿佛行船隨隨流遠離,消失在空蒙輕靈的月色中。
(三)裝飾音
是若干個夾雜在兩個主干音之間的緊密的音符,一般為十連音、六連音。演奏過程中,先適當減少前面主干音的時值,然后將若干個密集的音符放置在第一個主干音時值里,這樣的處理不會讓節奏突然停頓,導致音準失準,同時又能增加節奏的豐富性。在A段主題部分出現了較多裝飾音,讓主旋律變得更加豐富,旋律溫婉,曲調華麗多層次,層層下旋然后回升,仿佛能透過音樂看到漁船破水行駛,浪花四濺,水波席卷河岸的場景。
(四)雙吐
類似T音的發音要點,將舌尖抵住上顎前方,舌根和上顎后方迅速貼合,緊接著發出K音。這兩個動作是快速交接在一起的,雙吐指的是持續發出TK、TK、TK兩個音節的連貫性動作。在演奏過程中要注意氣息和舌頭的配合。
三、《夕陽簫鼓》音樂表現和情感
演奏情感是樂器演奏中的重要元素,也是構成樂器演奏效果的重要指標。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通過自己對作品的熟悉程度、認知程度以及結合音樂給人的共鳴、想象力對音樂進行二次加工,結合特殊的演奏技巧,配合樂器的獨特演奏方法和音色等,更好地詮釋出音樂中的情感和意境。就《夕陽簫鼓》這首作品來說,它是將中國著名的十大民樂之一和西洋樂器結合起來,情感上的中西融入十分重要。
在引子部分首先用單指擊鍵的技巧模擬鐘鼓聲,這是營造夕陽西下、江水連綿的意境,隨后長顫音強弱交替的演奏,模擬洞簫聲音仿佛穿越水面而來,忽遠忽近,有種距離感和空靈感。主題一和主題二倒置,讓人能在聆聽過程中感受到江面上洞簫聲音的遠近變化,仿佛江邊閣樓矗立,人獨立船頭,形影孤單,感受到秋之蕭索和惆悵。這一引子部分,手指擊鍵要快而有力度,有爆發力,發音堅決,不能拖拉,給人一種錚錚有力的感覺。緊隨著出現的兩個長顫音,演奏時要注重音符的密集型和彈性,同時注意音符的強弱變化,從弱到強,再從強到弱,通過氣息的精妙控制實現強弱交替,盡可能地讓長顫音的演奏效果更加綿延,之后的呵氣音注意不要用舌頭吐奏,要表現出音符的顆粒感,演奏時音不能粘連。
行板部分和加花變奏部分要注意三種演奏技巧的精準掌握,行板部分要模仿笛聲、洞簫聲,模仿出更多的倚音,突出該作品中的民族音樂特性,演奏中要注意的是,注意時值越短越好,不要搶占主音時間,也要注意拍子時間,用吐奏的方式演奏,主音不吐奏,保持音符的連貫感。
這個過程中模仿洞簫和古箏的聲音,要結合長笛的演奏技巧以及洞簫和古箏的刮奏技巧,主要是通過對民族器樂的模仿呈現出長笛演奏中技巧的層次化和多樣化,表現江水東流,浪濤滾滾的景象。
總之,長笛音樂作品演奏中要注重音樂的表演內涵、藝術特征和技巧的合理融合,《夕陽簫鼓》中音樂內涵豐富,具有中國民族音樂傳統的風格,將長笛演奏技巧融入到樂曲作品的魅力中,可以注意新技巧、新意識,新方法的應用。演奏者在學習和演奏過程中首先可以了解樂曲的特點、思路和結構等,合理運用技巧表達樂曲情感,給聽眾帶來較高的音樂審美體驗。
參考文獻:
[1]李曉迪.淺談長笛曲《夕陽簫鼓》的音樂表現及演奏方法[J].藝術教育,2017,(Z1).
[2]王彬.中西交融,奏出古今絕響——長笛曲《夕陽簫鼓》[J].音樂大觀,2014,(13).
[3]劉超.長笛獨奏曲《夕陽簫鼓》中的音樂內涵與特殊技巧運用[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