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合實踐課程是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階段重要的學科之一,強調小學生學習課程知識的同時進行現實生活實踐,對鍛煉、發展以及提升其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動手操作、創新實踐等能力起到推動作用,因此,本文就在實際主題教學中采用的方法,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小學綜合實踐課生活化教學,促使各層次學生在生活化實踐過程中拓寬知識面的同時深化鍛煉綜合實踐能力以及素質。
關鍵詞:小學;綜合實踐課;生活化教學
《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由此可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生活化教學是與生活相聯系,就必須把學校教育和社會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教學生活化是堅持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為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創造空間;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幫助學生體驗生活并學以致用;推進學生對自我、社會和自然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與體驗,謀求自我、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一、 教學內容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說過:“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需要而教育。”《指導綱要》也明確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課基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將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
學生的學習內容主要來源于兒童生活實踐經驗,以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選取學習課題,建立與生活目的的聯系,使學生產生興趣,這是維系學習的原動力。因此,選取學習課題時,就應當使課程和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相關聯,縮小與學生的距離,為學生的知行統一搭起一座橋梁,使它們得以溝通。
例如,在教學《意外傷害的預防與自救》時,由于小學生活潑好動,易發生一些意外傷害,意外傷害發生時孩子們往往驚慌失措,不知如何處置,因此耽誤了診治,嚴重危害了他們的身體健康,從而確定該主題。為了使《意外傷害的預防與自救》這一主題開展的好,我引導學生擬定活動方案,指導學生分階段進行,確定各個階段主題開展的時間,任務、目標,以及所需條件等事項,然后放手讓學生去調查、研究。活動方案的制訂比較具體,學生較容易實施。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組合成活動小組,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完成各小組的活動策劃書,通過校內外的采訪家人、周圍同學遇到的意外傷害的處理方法,記錄電視新聞報道,查找收集,問卷記錄親身經歷,調查統計,學生了解意外傷害的嚴重性。
一周后,在課堂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交流,經調查統計,班級里57人,曾經受過意外傷害的就有52人,占了全班的
91.2%。其中,跌傷和被動物咬傷的同學也有。此時,學生紛紛給大家支招,都是提醒大家平時要注意的安全,特別不要去摸小貓、小狗,盡量避免意外傷害事故的發生。在該主題的研究中,老師又借助信息技術創設關于借鉛筆、借小刀的生活場景,比如,同學借鉛筆、小刀的時候,將筆尖、刀尖對著對方遞過去是否安全;如果不安全,會引發怎樣的安全事故以及如何將鉛筆、小刀遞給同學。學生在圖文并茂、動靜結合的生活化情境,很快就能與自己平時生活學習中不安全的情境回放于腦海中,從而提高預防意外傷害的能力并避免了意外事故的傷害。
再如在教學《生活中的小竅門》這一主題時,教師先提出了一個問題:假如你的一件新衣服不小心被同學的油筆涂上,應該怎么辦呢?同學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法后,教師小視頻出示解決的辦法:將酒精倒在涂到油筆的劃痕上,接著把兩瓶蓋的漂白水倒入清水中,稍作攪拌,然后把衣服放入水中浸泡20分鐘,衣服一點痕跡也沒有了,從而引出了課題《生活中的小竅門》。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制訂收集資料和開展調查設計活動方案,指導學生依據活動方案分階段開展活動,放手讓學生進行實踐。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分工合作,學生有的調查走訪、有的查閱資料,然后將調查、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制作資料卡。
通過一星期的實踐活動,學生深入地進行調查、采訪、查閱資料等方式,收集到了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小竅門,各學習小組根據收集到的資料進行了分類整理,分為吃的竅門、穿的竅門、用的竅門等,并且形成《生活中的小竅門手冊》,采用文字介紹、圖片展示等,生動地介紹各種小竅門的操作方法。
二、 教學方式多樣化
小學綜合實踐課要回歸生活和社會,我們不能將學生圈于學校,而要以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為線路,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維的活動網絡,全面實施教育。引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在家庭、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動的組織形式要根據時空的特點,或班級,或小隊,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過各種生活體驗活動,滿足學生的天性,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快樂和愉悅的同時得到發展。
在《上學路上保安全》這一主題的學習中,因為學生在上學路上涉及的地點不單在學校,而是延伸到了家庭、社會、這三個場所,于是同學們在研究時能做到合理分工,有的同學側重于研究上學路上的安全問題,從路況、交通工具,并針對每天送孩子上下學的家長的安全頭盔進行調查;有的同學對過采訪值勤的交警和當醫生的親屬,得出出現安全問題后應如何及時救護;有的同學則通過網絡搜集、整理材料,并進行展示。在這一活動中,學校的活動不緊緊在課堂上,同學們要走出校園,在路上做調查,做采訪,這時,學生就注意到這其中也有安全問題應該注意,也只有學生親身實踐了,才會在實踐中產生新的問題。在這一主題的學習中,學生不只是知識的接受者,他們已成為主題開展的探究者,參與者、合作者。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調查、分析和研究,學生提高了在上學路上的安全意識,并向全校同學的家長發出倡議,家長和學生在騎非機動車輛都應該帶好安全頭盔,而且還向學校少先隊大隊部建議在學校建立了一支交通安全督導隊,對每天接受同學上下學的家長帶安全頭盔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為學校同學的安全上下學多了一層安全保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學,學中做”理論,實踐能力不是通過書本知識的傳遞來獲得發展,而是通過學生自主地運用多樣的活動方式和方法,嘗試性地解決問題來獲得發展的。例如在完成《小竅門大搜索》這一主題之后,為了讓學生驗證收集到的小竅門是否有效,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了《我們來試一試》,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好實驗方案,根據興趣愛好進行分組,先組織學生進行模擬演練實驗過程,熟悉操作步驟和環節,以及學生的分工合作,確保實驗過程的安全有序和實驗結果的準確性。緊接著指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學生有的第一次實驗失敗了,這時教師讓學生不要輕易地斷定是竅門本身不好用,應指導學生認真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反思實驗過程是否有失誤或不合理,找到問題的根源后反復進行實驗,同時注意詳細地記錄操作過程。通過多次地實驗、探究、驗證,得出準備的答案。通過一系列活動,對生活中的小竅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了小竅門操作的方法。
三、 延伸課堂教學內容
《指導綱要》指出:要引導學生把自己成長的環境作為學習場所,在與家庭、學校、社區的持續互動中,不斷拓展活動時空和活動內容,使自己的個性特長、實踐能力、服務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不斷獲得發展。實踐是小學綜合實踐課強調的關鍵點,教師要在客觀評價以及總結基礎上有效延伸、拓展課內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以生活化教學為出發點、落腳點,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各層次學生在走進社會生活中進行多樣化實踐,鍛煉能力的同時培養思維品質。
以《街頭小攤食品衛生狀況考察》為例,教師要在客觀評價、總結課內開展的相關綜合實踐活動基礎上對其進行科學化延伸、拓展,在課堂內外深度銜接中開展關于調查學校周圍街頭小攤食品衛生狀況的課外社會實踐活動,充分發揮課外第二課堂在綜合實踐課程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明確調查要求、要點以及主要任務基礎上讓班級學生自由組合,幾人一組進行社會實踐調查,通過不同的形式了解學校周圍街頭小攤各類食品的衛生情況,比如,烤羊肉串、涼皮涼面、冒菜、烤餅,真實、詳細記錄的同時整理、歸納、總結的同時以電子版的形式呈現出來,再在組織語言基礎上編排相關的情境對話,模擬街頭小攤現場,在詮釋不同角色中進行情境表演,錄制表演的全過程,在班級微信群、QQ群中進行分享,促使各層次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鍛煉各方面能力的同時增強食品安全意識,實現高效的綜合實踐課生活化教學。
四、 總結
總而言之,教師要深化解讀指導綱要,在探索新思路、新路徑過程中革新綜合實踐課程生活化教學各個環節,促使學生準確把握綜合實踐課程和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在課程生活化實踐過程中活用掌握的基礎知識、重難點內容,提升對社會、生活的感知以及認知水平,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核心素養,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更好地張揚個性,實現個性化以及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周麗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生活化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6):113.
[2]宋佳.關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生活化的有效措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8(51):138-139.
[3]邵春瑾.綜合實踐活動生活化主題的開發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8,4(23):165+167.
[4]曹妍.小學綜合實踐課中的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10):102-103.
[5]王波.生活化:綜合實踐課程高效課堂的必然之路[J].小學教學參考,2018(9):61-62.
[6]沈功勛.生活化背景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路徑探析[J].華夏教師,2018(1):32-33.
[7]崔靜.淺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生活化[J].科技教育,2015(4).
作者簡介:王秋穎,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惠安縣城南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