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曉萍

【摘要】 目的 探討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80例慢性鼻-鼻竇炎患者, 隨機分為保守方法治療干預組與鼻內鏡手術治療干預組, 各40例。保守方法治療干預組患者采取保守治療方案, 鼻內鏡手術治療干預組患者實施鼻內鏡手術。分析比較兩組嗅覺減退、鼻塞、流涕、頭暈頭痛癥狀持續的時間;治療前后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量表分值;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治療后, 鼻內鏡手術治療干預組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量表分值為(4.24±0.11)分, 低于保守方法治療干預組的(14.11±0.45)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鼻內鏡手術治療干預組嗅覺減退、鼻塞、流涕、頭暈頭痛癥狀持續的時間分別為(4.21±0.11)、(4.21±0.12)、(4.12±0.10)、(3.03±0.12)d, 均短于保守方法治療干預組的(6.16±1.21)、(6.42±1.16)、(6.71±1.35)、(4.12±1.12)d,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無出現并發癥。結論 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的臨床效果確切, 安全性高, 可加速臨床癥狀消失, 縮短療程, 其實施可有效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 大大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 患者對手術的接受度高, 耐受性良好。
【關鍵詞】 鼻內鏡手術;慢性鼻-鼻竇炎;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量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7.044
慢性鼻-鼻竇炎是常見的耳鼻喉科病變, 患者可出現嗅覺減退、流涕和鼻塞等癥狀, 可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影響[1, 2]。保守方法治療療程較長, 癥狀緩解慢, 易復發。近年來臨床上鼻內鏡手術廣泛推廣應用。內窺鏡手術是一種用于鼻竇手術的高分辨率、可變角度霍普金斯內窺鏡, 允許在直視下進行鼻腔、鼻竇, 尤其是深部手術, 其還有助于在裂隙的某些凹陷和損傷中清潔和引流竇。在直視下手術組織損傷小, 出血少, 術中視力清晰, 可避免一些并發癥, 并成為常規的鼻腔和鼻竇手術。自20世紀80年代內窺鏡手術建立以來, 內窺鏡手術以其優越的冷光源照明系統, 視野清晰, 操作靈活, 得到了迅速而廣泛的發展。像大多數鼻腔手術, 如鼻息肉、鼻竇炎、鼻腔腫瘤, 內窺鏡鼻中隔手術正在迅速取代傳統的前沿手術。與此同時, 內窺鏡手術器械的使用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由于內窺鏡手術器械和照明的改進促使治療效果提高。整個外科手術過程中的損傷程度顯著降低, 手術效果更加顯著。值得一提的是, 鼻內窺鏡手術不僅可以完成現有病變手術, 且直視下的操作可以大大減少各種手術并發癥。總之, 鼻內窺鏡下微創手術將在不久的將來完全取代傳統的手術, 這是現代技術對鼻病患者所帶來的福音。本研究選取80例慢性鼻-鼻竇炎患者進行分組研究, 分析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的臨床療效,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80例慢性鼻-鼻竇炎患者, 隨機分為保守方法治療干預組與鼻內鏡手術治療干預組, 各40例。鼻內鏡手術治療干預組男25例, 女15例;年齡18~76歲,
平均年齡(47.89±9.97)歲;雙側慢性鼻-鼻竇炎
10例, 左側慢性鼻-鼻竇炎12例, 右側慢性鼻-鼻竇炎18例;伴隨鼻息肉12例, 伴隨鼻中隔偏曲13例;病程1月~5年, 平均病程(2.87±0.89)年。保守方法治療干預組男26例, 女14例;年齡18~75歲, 平均年齡(47.45±9.96)歲;雙側慢性鼻-鼻竇炎11例, 左側慢性鼻-鼻竇炎10例, 右側慢性鼻-鼻竇炎19例;伴隨鼻息肉12例, 伴隨鼻中隔偏曲12例;病程1月~
5年, 平均病程(2.84±0.90)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保守方法治療干預組患者采取保守治療方案, 常規遵醫囑給予藥物治療。鼻內鏡手術治療干預組慢性鼻-鼻竇炎患者實施鼻內鏡手術。術前常規進行鼻內鏡檢查和鼻竇冠狀位、矢狀位或者軸位的CT掃描, 在插管全麻下手術, 有鼻息肉的先摘除息肉, 切除鉤突, 促使篩泡暴露和開放。結合不同病變從前到后進行前后篩竇開放, 擴大上頜竇自然口, 開放蝶竇和額竇。存在中鼻甲的患者根據病變的程度決定保留中鼻甲或者部分切除中鼻甲。將鼻竇內病變息肉、黏膜和膿性分泌物清除干凈, 手術中盡可能維持各個竇腔黏膜正常, 保留水腫黏膜。鼻中隔偏曲的患者同時實施鼻中隔矯正手術。對于伴隨下鼻甲肥大的患者實施鼻甲骨折外移手術。術后每周復查1次, 從第2個月開始兩周復查1次, 每次復查給予鼻腔分泌物清理和生理鹽水沖洗[3]。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分析比較兩組嗅覺減退、鼻塞、流涕、頭暈頭痛癥狀持續的時間;治療前后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量表(0~60分, 分值越低越好)分值;并發癥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前后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量表分值比較 治療前, 兩組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量表分值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鼻內鏡手術治療干預組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量表分值(4.24±0.11)分低于保守方法治療干預組的(14.11±0.45)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嗅覺減退、鼻塞、流涕、頭暈頭痛癥狀持續的時間比較 鼻內鏡手術治療干預組嗅覺減退、鼻塞、流涕、頭暈頭痛癥狀持續的時間分別為(4.21±0.11)、(4.21±0.12)、(4.12±0.10)、(3.03±0.12)d, 均短于保守方法治療干預組的(6.16±1.21)、(6.42±1.16)、(6.71±1.35)、(4.12±1.12)d,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兩組均無出現并發癥。
3 討論
慢性鼻竇炎是一種慢性化膿性鼻竇炎癥, 在急性病例中更常見, 通常同時涉及多個鼻竇。慢性鼻竇炎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加重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癥狀, 嚴重者可引起顱腦肺部并發癥, 導致視力改變, 甚至因感染增加而死亡。大多數慢性鼻竇炎患者可以通過藥物和手術治愈, 但一些過敏癥, 如過敏、哮喘和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患者經常反復發作。
在保守治療方面, 雖然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不能去除細菌, 但其可以減少慢性細菌感染的毒性并減少細胞損傷。在激素治療失敗的情況下, 選擇性長期低劑量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是有效的, 具體的作用機制尚不十分清楚, 但可能與局部宿主免疫反應的下調和生殖細菌的弱毒性有關。而血管收縮劑可以收縮鼻腔的黏膜以促進鼻竇的引流, 但是血管收縮劑不應長期使用, 否則可能引起繼發性藥物性鼻炎。雖然抗組胺藥不推薦用于治療慢性鼻-鼻竇炎, 但在美國, 一項研究表明, 抗組胺藥常用于治療慢性鼻-鼻竇炎, 可顯著減少打噴嚏、流鼻涕和鼻塞癥狀, 但對鼻息肉的大小無明顯影響。
慢性鼻-鼻竇炎保守方法治療存在療程較長、癥狀緩解慢、易復發等情況。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 可在鼻內鏡下擴大鼻腔鼻竇解剖結構, 有效保持手術中的清晰視野, 有利于徹底清除病灶。鼻內鏡手術治療可在很大程度上保留鼻竇的基本功能、黏膜的正常結構以及良好的通氣和引流功能, 有效減少術后鼻腔粘連等的發生率。鼻內鏡下手術出血少、手術時間短、術后不易復發、并發癥少、痛苦小等優點[4], 可減輕患者痛苦。鼻內鏡下治療的關鍵在于竇口鼻道復合體的正確處理, 通過正確處理, 可建立鼻竇通氣良好的引流通道, 并恢復黏膜的功能, 更好保留鼻腔的生理功能[5, 6]。需要注意的是, 盡管鼻內窺鏡檢查有許多優點, 但仍存在一些缺點, 即內窺鏡容易被分泌物和血液污染, 從而影響視野。這需要不斷去除血液和分泌物以保持視力清晰。另外雖然手術準確且損傷小, 但術后仍有鼻粘連的情況[7, 8]。因此, 術后應常規進行鼻腔收斂, 以防止鼻粘連。同時鼻內鏡手術雖然比具有解剖學知識和臨床經驗的鼻竇下的先前手術更清楚, 但是外科醫生仍然需要進一步熟悉鼻和鼻竇解剖結構以及相鄰重要器官的解剖結構。為了避免嚴重的并發癥, 對于上頜竇引流患者應妥善固定塑料管, 以免落入上頜竇[9]。除此之外, 還應該做好術后常規抗生素預防和控制感染。術后24~48 h逐漸取出封閉的碘仿紗布, 去除紗布后, 每天促進鼻腔收斂, 以防止鼻粘連。手術后, 應常規治療鼻炎和鼻竇炎, 直至癥狀明顯消退[10]。
本研究中選取保守方法治療干預組慢性鼻-鼻竇炎40例, 患者采取保守治療方案, 鼻內鏡手術治療干預組慢性鼻-鼻竇炎40例, 患者實施鼻內鏡手術。分析比較兩組嗅覺減退、鼻塞、流涕、頭暈頭痛癥狀持續的時間;治療前后患者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量表分值;并發癥發生情況。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后, 鼻內鏡手術治療干預組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量表分值為(4.24±0.11)分, 低于保守方法治療干預組的(14.11±0.45)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鼻內鏡手術治療干預組嗅覺減退、鼻塞、流涕、頭暈頭痛癥狀持續的時間分別為(4.21±0.11)、(4.21±0.12)、(4.12±0.10)、(3.03±0.12)d, 均短于保守方法治療干預組的(6.16±1.21)、(6.42±1.16)、(6.71±1.35)、(4.12±
1.12)d,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的臨床效果確切, 安全性高, 可加速臨床癥狀消失, 縮短療程, 其實施可有效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 大大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 患者對手術的接受度高, 耐受性良好。
參考文獻
[1] 陳勝燕, 梅艷君. 治療性溝通配合心理干預對行鼻內鏡治療慢性鼻-鼻竇炎患者心理狀態、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9, 27(8):1223-1227.
[2] 鄭建文, 何云生, 張靖華. 輪廓化鼻內鏡手術治療難治性慢性鼻-鼻竇炎的臨床療效分析. 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2019, 26(6):329-331.
[3] 高洋, 胡道彩, 高瓊. 鼻內鏡鼻竇手術聯合低溫等離子下鼻甲射頻消融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的療效分析.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9, 19(51):73, 75.
[4] 王亮. 經鼻腔內鏡合并鼻中隔矯正術與功能性鼻內鏡鼻竇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的臨床效果. 中外醫學研究, 2019, 17(14):150-151.
[5] 賴聞, 田松明, 張萬杰, 等. 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的療效觀察. 局解手術學雜志, 2019, 28(4):307-310.
[6] 李瑞雪, 連榮, 馬慧敏, 等. 鼻內鏡鼻竇手術聯合低溫等離子下鼻甲射頻消融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療效觀察. 新鄉醫學院學報, 2019, 36(4):331-335.
[7] 史先萍, 周本忠, 王勝國, 等. 慢性鼻-鼻竇炎的藥物治療與功能性內鏡鼻竇手術+藥物綜合治療的療效比較. 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 2015, 23(5):335-339.
[8] 朱寶福, 薛建亭, 王宇衛, 等. 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的療效及對相關血清學指標的影響. 中國內鏡雜志, 2018, 24(10):68-72.
[9] 李東波, 韓錦華, 高偉, 等. 低劑量克拉霉素聯合鼻內鏡下鼻中隔矯正術及鼻竇開放術對慢性鼻-鼻竇炎患者治療效果及ECP TIgE水平的影響. 河北醫學, 2019, 25(6):881-886.
[10] 許航宇, 舒海榮, 宋建新, 等. 慢性鼻-鼻竇炎鼻息肉內鏡手術前后組織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和黏蛋白MUC5AC的表達情況. 中國內鏡雜志, 2016, 22(12):70-74.
[收稿日期:2019-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