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推進,高中語文教學也得到了長遠的發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使當代新媒體技術更好地作用于實際教學,便成為當下的一個重中之重,因此,當代高中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的優勢,以便將其更好地同高中語文教學結合。同時,當代教師亦需要對新媒體進行不斷地探索,以此來拓展其應用的邊界,提升高中語文教學的質量,從而推動其持續發展。基于此,本文將以新媒體教學的特征為切入點路徑,繼而圍繞著其展開相關的論述。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新媒體;應用;探索與實踐
眾所周知,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許多領域都為此出現了革新的情況。這中間,新媒體技術更是異軍突起,并逐漸當成為了當代技術革新的一個閃光點。這樣的情況下,新媒體開始被廣泛應用于各大領域,其中便包括教育領域,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于語文教學而言,新媒體的應用更是有著極其現實的教育意義。
一、 新媒體教學的特征
新媒體顧名思義,其屬于信息化時代發展的一個產物。因此,新媒體本身具有諸多信息特性,這中間如信息高速化、信息存儲量大以及信息互動性強等,實際上都屬于新媒體的時代特征。而在語文教學活動展開的過程中,新媒體的主要表現則為論壇、課文、音頻以及網絡課程的方面。尤其是近年來興起的教學系統,更是在當代掀起了一股網絡教學的浪潮。同時線上課程式的教學模式,近些年來也得到了程度的發展。而隨著新媒體教學的不斷發展,傳統上只是局限于課堂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其使教學本身能夠打破時間的限制以及空間的限制。
這中間,新媒體教學的應用對于高中語文教學而言,所起到的是推動性的作用。這是因為,新媒體教學的出現,極大地增強了教師同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并且其使得相對枯燥的高中語文知識變得更為活靈活現了起來,這從一定角度上來看,間接提高了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此外,近年來的課程改革,一直都提倡教師要在教學活動展開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主體地位。而新媒體教學的出現,對于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而言,無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借助新媒體教學的方式,還有助于抽象知識的形象化,這使得學生更好地消化所學的知識,從而為其日后高考奠定一個夯實的基礎。
二、 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新媒體存在著的問題
(一)新媒體資源的利用效率不高
一直以來,新媒體中包含了數量巨大的教育資源,而這些資源本身則可以成為語文教師設計教學活動、組織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參考依據。其中,有一部分新媒體資源,只需要教師直接引用便可以。反之,有一些資源需要語文教師進行一定的處理,才能夠應用于實際教學活動。但就實際的應用情況來看,教師在應用新媒體技術的過程中,存在著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的情況。這是因為,部分高中語文教師在應用新媒體技術展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并沒有合理地選擇新媒體資源,甚至有一些高中語文教師,僅是將書面語言媒體話,這就使得新媒體教學的效力受到了限制。
可見,新媒體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的情況,始終都是掣肘其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出現這樣的情況,究其根本還是在于,有部分高中教師自身對于新媒體的應用缺少足夠的認識,并且始終都是將新媒體當作一種教學手段來看,而并沒有將其當作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來看待。這樣的情況下,便使得新媒體資源于語文教學活動的利用,呈現出了兩極分化的情況。其中,有部分教師并不注重于應用新媒體教育資源,而有部分教師則不斷拓展新媒體教學的應用。所以,當務之急還是在于,提升教師對新媒體應用的意識,這樣便可以從本質上提升新媒體資源的利用效率。
(二)教師難以控制學生的上網時間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新媒體教學的一個根本,便在于教學活動本身能夠在線上展開教學,如近幾年來興起的微課教學,便是一個絕佳的例子。但就教學實際來看,教師在借助新媒體展開語文教學,尤其是線上教學的時候,實際上很難有效地控制學生的上網時間。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學生因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使得其不夠自律。以至于,許多高中生都會以線上學習的由頭,使用手機、電腦等互聯網設備進行其他的事情。同時,許多高中生都會為此出現沉迷網絡的情況,而高中語文教師則很難對學生的上網時間,進行所謂的控制。
(三)存在著盲目應用新媒體的問題
眾所周知,語文學科本身有著極大的人文性特征,所以借助一些新媒體技術,往往可以切實有效地,將抽象的語文知識形象化地展現出來。但就高中語文實際教學展開的情況來看,語文教師在將語文知識同新媒體技術融合的過程中,存在著盲目應用的問題。如這些年大行其道的微課,在微課視頻的制作以及應用方面,還是存在著些許的不足。如語文知識同視頻內容的銜接、微課教學方式的改變上,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并且,有部分語文教師,在應用新媒體技術的過程中,因為高中緊張的教學氛圍,而僅是注重新媒體教學視頻的數量,而沒有時間去完善新媒體教學視頻的質量。而在以上因素的影響下,便使得當前高中語文新媒體技術的應用,陷入了紙上談兵的困局之中。
三、 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新媒體的探索與實踐
(一)提高語文教師對新媒體的認識,以科學發展眼光看待新媒體發展
同那句“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需要有一桶水”所闡述的道理一樣,當代高中語文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對新媒體的認識,并且要以科學發展的眼光看待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從而以此為基礎,不斷地探索新媒體技術應用于教育領域的邊界,繼而推動新媒體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更好地應用。
以筆者的經驗為例,在教學之余,筆者總是會借助互聯網,了解關于新媒體發展的最新動向。并且,筆者還致力于吸取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先進經驗,以此來不斷豐富自身,從而以這種方式強化對新媒體資源的利用。同時,筆者所在的學校,經常也會就如何有效應用新媒體技術,展開運用心得交流會議,繼而以這種“交流促發展”的方式,不斷提高語文教師對于新媒體的認識,并不斷開發新媒體技術的潛力,使得其能夠更好地作用于高中語文教學活動的展開。
(二)協同制作新媒體課件,強化團隊合作意識
教學實踐表明,優秀的語文新媒體課件,能夠有效地銜接語文知識,并且其還可以切實地幫助學生了解一些較為抽象的語文知識,并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就實際的情況而言,一個有實際應用價值的課件,需要涵蓋較為廣闊的知識面,因為新媒體課件本身,除了要包括課本上的知識外,同時還要保證有一定的教學延伸。因此,制作一個精良的新媒體對于高中語文教師而言,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以及精力。所以,在一些時候,語文教師之間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制作新媒體課件,從而以這種方式,提高新媒體課件的質量,繼而使其能夠作用于教學的發展。
如筆者在制作古文《師說》的課件時,筆者便與身邊的語文教師合作制作課件。其中,整個課件被劃分為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為《師說》的課文,即古文的翻譯內容,此處則主要由PPT課件的形式組成,而第二部分則為韓愈的生平簡介,此部分內容則為視頻內容。對此,筆者則同鄰班語文老師合作,各負責一部分的課件,進而以此種方式,完成對古文《師說》課件的設計。后面的教學反饋表明,團隊合作方式下制作的課件十分成功,因為分工存在的原因,極大地提高了新媒體課件的質量。而在實際語文教學展開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課件對于《師說》以及作者韓愈,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這對于教學的推進而言,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意義。
(三)提倡多層面協作,增強管理力度
從新媒體發展的角度著眼,便能發現,新媒體教學模式的應用,實際上屬于教育事業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因此,當代教師應秉持大語文觀念,在強化課堂教學的同時,還需要保證學校、家庭以及社會三個層面,能夠共同發力,繼而為學生創造一個十分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只有在這種多層面協作的情況下,才能使高中語文新媒體教學的應用以及發展,起到良好的作用。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教師應該嘗試將多媒體教學的理念,及時地傳遞給家長,從而使學生的家庭能夠配合多媒體教學的應用。
此外,當代高中教師應該充分聯系學生的家長,避免學生出現過度沉迷網絡的情況,從而以這種方式,降低網絡對于高中生的負面影響,繼而增強對學生的管理。如在這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借助建立微信群等方式,保證自身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并經常性地向學生家長分享多媒體語文教學的優勢,這樣便能對學生家長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并使家長能夠切實地投入對學生的管理活動中去,繼而保證新媒體教學效力的有效發揮。
(四)劃分語文學習小組,建立課堂反饋機制
小組學習的方法,一直以來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當代語文高中教師,應該在應用新媒體展開教學的同時,將班級中的學生劃分為若干個語文學習小組,并委任學習小組的組長。而語文學習小組的作用主要有兩點,首先,小組在學習完一堂課內容之后,通過小組交流來強化語文新媒體的學習效果。其次,便是借助學習小組的方式,建立相應的課堂反饋機制,而這個反饋機制的根本便在于,學生在交流完學習心得后,讓組長總結學生的學習感受,之后再讓組長反饋給教師,繼而以這種方式,植根本于教學本身,使教師自身能夠充分地發掘新媒體在應用過程中存在著的不足,而后以此為基礎,不斷革新新媒體教學模式,從而保證其能夠不斷精進,繼而使其能夠更好地作用于高中語文教學。
四、 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高中語文教學來講,新媒體的出現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其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極大地優化了當代高中語文教學。但其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存在,則使得新媒體的效力無法得到有效的發揮。所以,當代高中教師,需要立足于實際,而后不斷發現新媒體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就問題展開不斷的探索以及實踐,從而達到提升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本質目的,繼而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廖卓群.對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新媒體的探索和實踐[J].學周刊,2017(4):148-149.
[2]向文劍.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新媒體的效果分析與研究[J].中國報業,2017(16):94-95.
[3]陳杰.創新形式?做好高中語文教學中新媒體的運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3):96-97+105.
作者簡介:
吳紅,甘肅省定西市,甘肅省渭源縣第四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