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的設計和實施中存在諸多隱性要素,這些要素對課程的實施、課程目標的實現起著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情緒、緘默知識、隱喻思維、模仿行為是四種重要的隱性要素。為使這些要素能更好地促進課程的實施,在環境營造、學程設計、對話機制的建立、課程資源的挖掘等方面應予以關注并給出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情緒;緘默知識;隱喻思維;模仿行為;課程再設計
【中圖分類號】G40-0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20)10-0067-03
【作者簡介】曹紅燕,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實驗學校第二小學(江蘇無錫,214000)校長,高級教師。
課程是一個復雜的概念,課程的開發研究與實施,一般意義上都指向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以及學科結構、教學形式、課程制度等諸多可見可感可操作的要素。然而,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腦科學、神經科學以及認知科學等相關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發現,對課程的審視,除了關注這些顯性要素外,還應該關注相當一部分原本不被重視甚至被忽略的“隱性要素”。這一部分“隱性要素”真實存在于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且對學生的學習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促進或干擾著教育目標的實現。
1.情緒。
腦科學家安東尼奧·R·達馬西奧于1994年提出:情緒對于決策尤其是社會性行為具有重要意義,并進一步證實,情緒是推理的一個組成部分。[1]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情緒并非只是日常生活中喜怒哀樂的基本體驗,它對學習興趣及思維的激發與推動,對認知活動的推進,對學力的培養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積極良好的情緒體驗,是陶冶情感,磨煉意志,進行審美教育,促進學生高效思維的內隱高級動力,其功能與意義不容忽略。
2.緘默知識。
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緘默知識。它依存于學習者隱含的經驗直覺中,是一種無法用語言明確表述與邏輯說明的知識類型。緘默知識不同于課程中的顯性知識,它無法被量化與書面化,它的內隱性決定了它具有濃重的個人傾向。在課程的學習與學生的知識經驗中,緘默知識遠遠大于顯性知識,是組成一個人知識結構的重要板塊,也是人類智力活動的重要成果。
3.隱喻思維。
隱喻思維是認知世界的基本模式。通過隱喻思維,學習者超越事物的外在屬性與事物間差異性,直接抵達事物的本質特征,達到對另一事物的認知和理解。“正是由于隱喻思維的運用,學習者才能夠有意識地建構熟悉與不熟悉、具象與抽象等事物或觀念之間的關聯,使理解成為可能。”[2]隱喻思維不是復制式地重現,而是新的元素介入并產生作用后的經驗集合。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隱喻思維是重要的思維方式,能幫助學習者跨界域探究,促進學習者經驗的習得、理解的達成與意識的發展。
4.模仿行為。
示范、模仿,是學習活動的基礎,也是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模仿始于觀察他人,對學習者自身形成則是從審視到改進,再到審視的螺旋上升的不斷循環。模仿是一種本能,它既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也是終身存在的一種能力。模仿既存在有意識模仿和無意識模仿之分,也有低層次的行為習慣的模仿和高層次的思維方式的內在模仿。在課程實施中,隨著學習者模仿的主動性、自動化及模仿內涵的加深,學習者就能成功習得技能,適應文化。
(一)調動積極情緒體驗,環境營造應兼顧物質與人文
正向積極的情緒體驗,對于學生的學習具有多方位的促進。課程實施的場景中,良好的物質環境承載著育人理念,同時對于調動學生積極的情緒,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通常所說的物質環境,大到學校富有特色的建筑、宜人美麗的自然環境、生機勃勃的花草樹木、生動活潑的游戲場所,小到適宜美觀的教室布置、安寧休閑的閱讀角、正能量的標語、宣傳畫……它們都是無聲的語言,能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引導學生向上。
人文環境在課程實施中起著重要作用,它能促進學生產生積極情緒。人文環境廣義上指課程制度、課程內容、課程評價等一系列的軟性的文化氛圍,狹義上指師生、生生、課程范圍內人與人之間形成的交往模式和人際關系。學習過程是學生與他人進行的雙向交流,民主平等、和諧自由的交往模式,有助于學生悅納自身與他人,全情投入學習。課程實施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適時鼓勵啟發學生,師生、生生之間情感與心理溝通融洽,學生的情緒體驗處于深層次的愉悅狀態,課程中的人文熏陶、認知教育、審美浸潤等目標才能得以高質量實現。
(二)基于緘默知識的特性,學程設計應科學而豐富
1.基于緘默知識的默會性,學程應具有體驗性。
緘默知識最基本的特性即默會性,不可言傳,無法形式化,但其內在本質邏輯自洽,學生的個體理智、個體認知、個體技能與其緊密聯結。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無法通過言語直接告訴學生怎么做,學生也無法通過被告知,就掌握緘默知識。因此,學程設計應充分創設情境,提供實踐體驗的場域,在具體情境中,讓學生充分探究,身心親歷,在不知不覺的體驗和實踐中,學生不僅更易掌握緘默知識,主體地位得到保障,也更能夠保證學習中的自我意識與主體能動性。
2.基于緘默知識的直覺性,要讓孤立的活動有隱性聯結。
緘默知識大多數通過學習者的觀察、模仿、頓悟完成,所以無法對它進行理性架構。課程設計中會涉及相當多不同層次的領域、不同側面的活動。基于緘默知識的直覺性,這些不同的領域、不同的活動應相互貫通,教師在設計時只有找到內在聯結點,才能夠更好地推動學生的直覺領悟。
3.基于緘默知識的生成性,應動態把握學程。
教學過程永遠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充滿不確定的因素。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的思維、情感、知識背景等個體屬性各不相同,且無法統一,教師無法預測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結果,但應掌握基本規律,在此基礎上做出預見,靈活地把握教學節奏,隨生成而變,隨動態而變。
(三)促進隱喻思維的培育,對話機制應真實而有效
“從隱喻思維的發生機制看,思維的過程不是事物與事物的簡單映射,也就是說,觀念到觀念的映射性輸入并不是思維。”[3]隱喻思維的培育,需要在相對自由的空間里,學習者的認知、經驗、思維、價值觀等相互碰撞,經由觀察、模仿、剖析、判斷、反思等活動才能逐漸形成。因此,課程設計中,構建思辨性對話體系,形成對話的文化氛圍,架構真實有效的對話機制,是極其重要的一環。比如,教師應具有傾聽的能力,尊重學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發現,當學生發表與眾不同的意見時,應在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再行判斷,而不是以標準答案、教材書本,甚至權威答案即刻予以否定。教師也應掌握良好的對話表達方式,會點撥引導,但不灌輸告知,會創設情境挑起思維沖突,因不同的教學內容施教,因不同的學生施教。教師還應充分給予學生思維空間,摒棄教學功利性,不追求快、多、省,充分保障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深度和廣度,讓對話真正發生。
(四)推動模仿行為的發生,課程資源應予以充分挖掘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既是課程的實施者,同時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有其示范性,而模仿行為是具有偏見性的,學生將更傾向于模仿自己喜歡的、敬重的對象。因此,為了更好地推動模仿行為的發生,應多元打造教師個人魅力,使之成為課程中良好的隱性資源。教師應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自身廣博的知識體系、良好的道德修養、較高的學科專業素養、獨特而吸引人的教學風格……都是學生模仿行為的對象。從小的方面來說,教師的儀態儀表、言語習慣、做事態度等,也都將成為學生模仿的因素。
除了偏見性,模仿行為還具有自覺性。模仿行為發生在自覺狀態下,這決定了課程實施過程中,應充分延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課程的實施不要局限在教室和課堂,學校的其他非正式學習場所、學習時間,以及學生的生活場景、家庭、社會場景、人際交往的真實情境,都可以拓展利用為課程資源,充分挖掘這些課程資源的潛在價值,學生的學習場景將更自然、更廣闊。
[1]陳時.語文教育中的隱性要素研究[D].貴州:貴州師范大學,2018.
[2][3]周莉莉.隱喻性思維:認知視閾下的隱性課程[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8(4):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