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舟
摘? 要:十八大以來,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建設健康中國的有力支撐,但我國的群眾體育發展仍不平衡,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間存在矛盾,距離建設體育強國的要求存在差距。本文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研、專家訪談、數據統計、分析歸納等方法,對沈陽市居民群眾體育參與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在管理體制、資源共享、宣傳理念、區域發展等方面解決對策,為沈陽市居民群眾體育開展提供政策參考。
關鍵詞:沈陽? 居民? 群眾體育? 健身活動
中圖分類號:G81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1(c)-0181-02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群眾體育工作的開展,把群眾體育作為全民健身的必要條件。在經濟相對落后的沈陽,群眾體育開展存在著理念、管理、設施、方法等問題。
1? 沈陽市居民群眾體育參與現狀
1.1 參與率低、參與者結構不合理
1080份問卷中表明,每周鍛煉1次有546人,參與率為50%,每周鍛煉3次以上有266人,參與率為25%,而相關報道我國群眾體育人口率是34%,沈陽作為省會城市,群眾體育參與率相對較低,原因包括居民體育意識差,閑余時間被手機、麻將占有;另外,運動環境不便也是參與少的重要原因。
觀察表明,群眾體育活動者女性明顯多于男性,老年明顯多于青年,退休者明顯多于上班族。另外,各單位開展工間操甚少。原因:居民體育理念落后,沒有制度約束導致社會各單位對群眾體育開展滯后。
1.2 群眾體育活動場所、項目少,投資少
調查表明,沈陽市共有公益性體育館14個,體育路徑48000處,群眾體育活動場地1.8m2/人。公益性健身地點主要集中在街邊小區的廣場、公園,個別設施破舊,不能保障體育活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活動項目以跑步、快走、廣場舞、鍵球為主。各區新建的健身場館均收費,為居民健身設了門檻。個體的體育健身房以高價營利為目的,大眾難以接受。原因:公共體育管理和服務不到位,存在形式主義,社會責任差。
沈陽市兩會報道:2017年沈陽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59元,人均消費支出29958元。調查表明:人均體育消費占3.2%,老年人基本沒有體育支出。通過走訪了解到:沈陽公共體育投資,近3年來年均投入2500萬,并嚴重傾斜競技體育,群眾體育處于尷尬境地,沈陽作為東北經濟和文化發展中心的省會城市,公共投資難以支撐群眾體育健身環境。
1.3 沈陽市家庭體育概念趨于零
與國外相比,我國居民沒有家庭體育概念,認為體育是學校或是社會的事情,孩子從小沒有受到父母關于體育方面的教育和培養,在學齡前沒有以體育的方式進行人格培養。表現為家長帶孩子參加各種文化補習班盛行。而國外,從孩子出生到學齡前,是父母帶著孩子參加各種體育運動,從小養成運動習慣,上學后的課余時間也是以參加各種體育俱樂部為主,所以家庭體育教育非常重要。原因:教育導向有偏差,應試教育嚴重,家庭體育教育缺失,教育發展不均衡。
1.4 沈陽市群眾體育缺乏科學指導
調查表明,目前沈陽市有23677名社會體育指導員,分散到各社區,僅充實到30%的社區,并服務社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多數是非體育行業的退休人員,雖然他們對體育熱情高,時間也充裕,但存在著體育理論和體育技能不夠專業,可見沈陽市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匱乏和不專業,在體育活動的引領、科學健身的指導上阻礙群眾體育的參與和發展。分析其原因:政府組織培訓力度不夠,對現有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監管沒制度,科學健身意識和觀念落后。
2? 沈陽市居民群眾體育促進對策研究
2.1 完善群眾體育服務體系
政府服務體系:政府必須改變工作作風,起到主導、監督、服務作用。第一,做好頂層設計,突出政府主導和引導作用。第二,成立群眾體育服務領導小組,做到市、區、街道、社區層層設置,責任到位。第三,安排具體人員,負責群眾體育服務的日常事務及上下級的溝通。政府層面將群眾體育服務工作列入績效考核,做到辦事有依據,出事有追究,不忘初心,克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
職工單位服務體系:各單位成立群眾體育工作委員會或由工會專人負責,做好職工體育活動計劃和落實,定期組織開展群眾體育活動。
體育協會服務體系:成立市、區、街道和社區各級群眾體育協會,以點帶面,各社區下設群眾健身點管理團隊,承擔管理和指導職責,培養群眾健身骨干,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職能。各級協會組織的體系要合理和健全,體現科學性、健康性和可持續性發展的特點。
2.2 優化群眾體育資源共享
統籌規劃,合理推進群眾體育健身工程:市區體育、文化、建設等部門通過全方位統籌規劃,結合各區地勢特點,同步規劃建設群眾體育健身活動場所,利用河堤建設健身步道、閑置廠房、小區空地建設健身路徑、增加校園早晚練健身點,推動群眾健身資源共享和覆蓋面。
加大群眾體育公共設施投入:資金首先要規劃好,其次是利用好,最后是做到精準見成效。第一,政府投資是關鍵,要加大市財政和體育局對群眾體育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和覆蓋面,做到各區街道有體育中心,社區有健身廣場,小區有健身路徑。第二,基層規劃是基礎,發揮各區財政體育經費作用,做到群眾體育經費專款專用。第三,社會力量的參與。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力量的關注、支持,參與到公共體育設施建設中,并制定相應的政策來鼓勵參與的積極性。
2.3 加大宣傳體育健身力度,豐富群眾體育賽事
充分利用媒體、廣播、電視、黑板、懸掛宣傳標語、制作并發放“體育健身”宣傳冊等形式大力宣傳健身及居民群眾體育工作的意義、作用;組織各種培訓,在專家指導下、在專業人士引導下,提升健身理念,以提高認識為切入口,提高參與體育活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優勢,進行示范性宣傳和帶動。
國際賽事:如沈陽國際馬拉松等,從組織到培訓、參與到交流,對群眾體育開展起到促進作用。地方賽事:如市體育運動會或體育節,展示市民運動技能和精神面貌,帶動群眾體育活動開展,同時,以體育比賽為契機,展開學習和交流,提高群眾體育功效。開展特色賽事:開展區級特色運動會,使沈陽傳統體育得到傳承,并帶動沈陽體育產業的發展,加速沈陽新的經濟增長點。
2.4 開發“體育+”和“互聯網+”平臺,使群眾體育方式創新發展
“體育+”平臺:本課題進行了區域關聯研究,提出構建“體育+”發展平臺,推進“全民健身特色區”與旅游、文化、傳媒、康養、互聯網等產業融合發展。如打造棋盤山冰雪體育小鎮、沈北新區的體育溫泉小鎮、渾南的渾河體育步道。
“互聯網+”平臺:互聯網+催生運動新模式,體育智能監控和體育智能穿戴為不同人群提供了健身的不同需求。線上線下的聯動健身,方便個人健身的監控,同時助力科學健身。
3? 建議
(1)以群眾體育促進居民身心健康發展,落實全民健康發展戰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2)改革創新發展,因區施策,以不同特色的群眾體育活動及體育相關行業聯動開展來促進我市群眾體育的發展。
(3)完善該市公共體育設施,改善群眾體育健身條件,以服務為初心,抓重點,解難題。
參考文獻
[1] 宋梅.淮北市城市居民健身活動開展現狀與對策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5.
[2] 王明霞.基于科學發展觀的全民健身服務體制的構建與實踐研究[D].山東體育學院2013.
[3] 李雪穎,李金霞.“互聯網+”催生運動新模式[N].中國體育報,2018-1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