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偉 傅衛東 葛飛 陳正江
摘? 要:本文通過訪談法、文獻資料法、田野調查法,對康巴藏區特色村寨建設與體育旅游融合發展路徑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民族文化特征明顯,具備較強的吸引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種類較多,可開發性強;自然生態景觀豐富,多種旅游產業綜合開發潛力大,是該區域的優勢。地理環境嚴酷、缺乏配套設施是該區域的劣勢。經濟基礎薄弱、缺少專業人才是該區域的挑戰。政策利好是面臨的機遇,并提出合理選址,建好基礎設施;產業集群,統籌協調發展;引進人才,聚集智力資源;拓寬渠道,解決資金瓶頸的對策。旨在探索康巴藏區特色村寨建設與體育旅游融合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康巴藏區? 特色村寨? 體育旅游? 融合? 分析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1(c)-0209-03
康巴藏區地處我國西南,主要包括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羌族自治州部分、西藏昌都、青海玉樹、云南迪慶等民族自治州縣,該區域屬于“三州三區”的深度貧困地區,存在貧困問題集中突出、脫貧難度大、返貧問題突出等特點,是我國攻堅脫貧的重點區域。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生態脫貧、綠色脫貧的路線被提出,依托特色農業、依靠文旅產業成為該區域脫貧的主要思路。盡管康巴藏區擁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但是目前開發的程度較低。本文通過對甘孜州石渠縣扎溪卡草原建設民族傳統體育特色村寨的路徑進行分析,尋找體育旅游產業助力攻堅脫貧的切入點,探索特色村寨建設與體育旅游產業相融合的發展思路,以期為康巴藏區攻堅脫貧和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甘孜州石渠縣扎溪卡草原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訪談法
根據研究需求,一是深入康巴藏區走訪民間學者以及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各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承人,走訪當地知名藏學和民族傳統體育方面的專家,走訪當地文化館、體育局等單位的負責人,以獲取康巴藏區民族傳統體育方面的資料。二是走訪或者電話訪談深入一線的駐村干部,獲取康巴藏區攻堅脫貧的現實資料。
1.2.2 文獻資料法
課題組通過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百度學術等文獻檢索平臺,以攻堅脫貧、康巴藏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體育旅游等為關鍵詞,查閱相關文獻,收集視頻影像資料;廣泛查閱藏學、民族傳統體育領域的專著。
1.2.3 田野調查法
課題組成員利用石渠賽馬節的時間連續2年對扎溪卡草原進行現場調研,充分了解該區域內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重點梳理統計區域內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資源,了解區域內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情況。
2? 扎溪卡草原特色村寨建設與體育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SWOT分析
2.1 優勢分析
2.1.1 民族文化特色明顯,具備較強的吸引力
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最終形成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作為我國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藏民族世居高原,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出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燦爛文化,并通過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衣著服飾等方面體現。“會走路就會跳舞,會說話就會唱歌”,作為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以悠揚的旋律、迷人的舞姿體現出濃郁的異域風情。經田野考察扎溪卡草原地處藏區腹地,常住居民近乎全部是藏族,主要從事游牧生產活動,在民風民俗和居住生活等方面體現出典型的藏族文化特征。由于地處藏區腹地加上交通條件較差,在文化交流與碰撞過程中并未受到其他文化的過多干擾,至今仍然保持原生態的藏族文化特征。在文化旅游產業不斷朝向深度發展的今天,缺乏特色的產品往往會引起游客的視覺疲勞,而同質化的產品則經常陷于不規范的惡性競爭,從而影響文旅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而康巴藏區因其文化特色明顯,亮點突出,具備較強的開發優勢。
2.1.2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種類較多,可開發性強
體育的產生植根于傳統文化,受到自然環境、社會組織、經濟形態等多方面的制約。作為馬背上的民族,在歷經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出于生產、軍事、政治等方面的需要,產生了大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并流傳至今。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藏區廣泛開展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賽馬、賽牦牛、鍋莊、格吞等數十項之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具備較高的開發價值。例如石渠賽馬活動,決賽場地位于扎溪卡草原,每年吸引著約10萬游客前來觀看。該項活動經過多年打造,目前已經在國內外享有一定名氣,并且由單純的賽馬活動發展成為一項展示民族文化、促進經濟交流、推動旅游產業發展的盛會。又如真達鍋莊,以期充滿民族特色的表演形式,富有民族韻味的旋律,現已走出甘孜走向國內,成為一張地方名片。體育旅游產業的開發,主要通過 “眼球經濟”和“體驗經濟”來實現。扎溪卡草原所傳承下來的大量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既有可供游客觀賞的賽馬、鍋莊表演、古扎子等項目,又有可供游客參與的騎馬、押伽、跳鍋莊、玄子、踢踏等項目。豐富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庫和簡便易參與性為扎溪卡草原開發體育旅游產業提供了明顯的優勢。
2.1.3 自然生態景觀豐富,多種旅游展業綜合開發潛力大
扎溪卡草原位于川、藏、青三省交界處,面積約2.5萬km2,地處巴顏喀拉山南麓,金沙江和雅礱江流經此地,河流湖泊眾多并形成大片濕地。由于地廣人稀且自然環境復雜,至今仍保持原始的純凈模樣。該草原平局海拔在4000m以上,地勢舒緩平曠,屬于典型的高原草原。目前前往扎溪卡草原主要路線為317國道和217省道,沿途自然風光多種多樣。豐富的自然生態景觀為扎溪卡草原進行旅游開發帶來明顯的優勢。
2.2 劣勢分析
2.2.1 地理環境嚴酷
扎溪卡草原地處高原,加上目前許多人對高原反應的認識不夠,過高的海拔讓許多游客望而卻步。該區域一年四季之中只有6~9月份氣候條件相對較好,留給游客的時間較少,旅游淡季過長而旺季太短。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下,人們很難長期駐扎,不利于“人氣”的聚集。另外,配套設施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嚴酷的自然環境讓這個建設過程和建設難度成倍增加。
2.2.2 缺乏配套設施
體育旅游是一個系統工程,包含著旅游產業的諸多要素,除了自身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資源豐富以外,還需要交通、醫療、餐飲、住宿等多方面的配套支持。經過對扎溪卡草原的現場調研發現,該區域目前面臨的最大劣勢就是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無論是交通、住宿、餐飲、醫療等方面均嚴重缺乏。
綜上所述,地理環境嚴酷、缺乏配套設施是扎溪卡草原發展體育旅游產業的主要劣勢。在進行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過程中,受限于這2個因素帶來諸多建設難點。
2.3 挑戰分析
2.3.1 經濟基礎薄弱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而其中缺乏財力支持成為阻礙扎溪卡草原建設特色村寨的主要障礙。通常,建設民族特色村寨的來歷支持主要來源渠道包括政府投資、企業投資、村民自籌經費等方式。然而,該區域屬于比較貧困地區,單純依賴有限的政府投入難以妥善解決資金缺口大的實際問題;區域內并沒有什么資金比較雄厚的企業,區域的經濟環境很難吸引外來企業;區域內以游牧為主的生產方式使得牧民自籌經費成為幻影。經基礎薄弱導致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引進、發展特色產業受到嚴重阻礙。
2.3.2 缺少專業人才
無論是特色村寨的打造還是體育旅游產業的開發,都需要經過論證、設計、建設的基本階段,而該區域由于經濟條件比較落后、自然環境比較艱苦等原因,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著比較大的劣勢。以游牧為主題的特色村寨打造,需要設計、建設、運營等多方面的人才,目前該區域現有的人才難以滿足現實需求,并且體育旅游產品的開發本身就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多個領域共同協同完成,該區域顯然不具備這方面的人才優勢。在實地考察中,扎溪卡草原本土居民受教育程度與內地存在著顯著性差異,教育條件也比較落后,區域內產生的高學歷人才數量較少,即使偶有數位也多數追求到經濟條件較好的地方去發展,高學歷人才返鄉的現象很少。以民族為特色,以體育為主題的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需要多個領域的人才支持,缺乏專業人才是扎溪卡草原建設民族體育特色村寨的瓶頸之一。
2.4 機遇分析
2009年國家民委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下發《關于做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首次從國家政策層面提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問題[1]。2012年5月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下發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中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扶持對象、發展目標、工作任務都作出了明確表述,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區的突破性進展指引了方向[2]。2014年9月國家民委為340個村寨命名掛“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宣告鄉村振興戰略登上歷史舞臺。2014年國務院46號文《國務院關于盡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支持中西部地區充分利用江河湖海、山地、沙漠、草原、冰雪等獨特的自然優勢,發展區域特色體育產業。扶持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少數民族特色體育產業。無論是出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攻堅脫貧,還是體育產業的發展角度,扎溪卡草原進行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與體育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探索迎來了充分的政策利好。
3? 扎溪卡草原特色村寨建設與體育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分析
3.1 合理選址,建好基礎設施
扎溪卡草原居民多以游牧的方式進行生產,該區域地廣人稀,人口過于分散難以形成合力。應當充分考慮落實我國關于游牧定居的政策,通過合理選址選擇一些交通條件較好的地方建設牧民新村。發展特色村寨旅游和體育旅游都依靠良好的基礎設施作為先決條件,尤其是交通、醫療、住宿、餐飲等方面的基礎設施是開展這2項旅游產業的先決條件。扎溪卡草原整體地勢平整,國道主干線與省道主干線貫穿,具備建設完備基礎設施的選址條件。通過以主要公路為依托,合理布局,建設特色牧民聚居區以及完善配套設施建設對于發展當地的旅游產業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
3.2 產業集群,統籌協調發展
扎溪卡草原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和文旅資源,同時兼具特色農牧產品等資源,先天條件較好。無論是出于特色村寨旅游還是出于體育旅游,單一產業的發展獨臂難支。通過融合交通、旅游、餐飲、住宿、紀念品、農牧產品等產業,形成產業集群,獲取集群效應的合力,確定多元化綜合發展的路線,對于該區域整體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強大的帶動作用。
3.3 引進人才,聚集智力資源
扎溪卡草原進行特色村寨建設和體育旅游產業的開發,需要各行各業的人力資源支持。在具備豐富的旅游資源和較高的可開發性的先決條件下,突破扎溪卡草原開發瓶頸最關鍵的因素是聚集智力資源。隨著我國對雙創事業、鄉村振興戰略、攻堅脫貧事業重視力度的提高,可以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發動群眾廣泛參與的形式,眾志成城,大力開發。對于人才的引進可以從剛性引進和柔性引進兩個方面實施。一是通過出臺優惠的人才引進政策,吸引高層次人才前來就業;二是出臺創業等優惠政策,做好宣傳,鼓勵高學歷本土人才返鄉創業。而柔性引進則通過地方之間合作、地方與高校合作、地方與企業合作等形式,以合作的形式獲取智力支持。
3.4 拓寬渠道,解決資金瓶頸
扎溪卡草原的開發,離不開強有力的經濟支持,而資金瓶頸的掣肘讓該區域的開發面臨極大困境,通過借鑒其他區域的開發經驗,拓寬融資渠道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出路。通過大力招商引資,建立企業、村寨、村民多種所有制的產權形式,鼓勵外部資金流入,引導村民加大內部投入,通過更為寬闊的融資渠道切實解決資金問題。
4? 結語
康巴藏區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數千年的發展與沉淀,形成了燦爛的歷史文化。其中扎溪卡草原是康巴藏區的一顆明珠,該區域具備旅游產業開發良好的“先天條件”,但是也存在著明顯的“后天不足”。以生態發展為主要路線,以體育旅游和特色村寨旅游融合發展為路徑,以政府為主導,以社會力量為主力,艱苦奮斗、攻堅克難,可以有效地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和保護也具備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謝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空間建構的過程性研究:一個整合性框架[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130-135.
[2] 賈梓陌,張丹.丹東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SWOT分析[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6):63-69.
[3] 李軍,萬木英,劉洋.特色村寨建設中精準脫貧的路徑創新[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41(2):40-45.
[4] 王天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體育旅游的發展研究[J].旅游經濟,2014(1):125-126.
[5] 李忠斌,單鐵成.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中的文化扶貧:價值、機制、與路徑選擇[J].廣西民族研究,2017(5):25-31.
[6] 趙玉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思考——以河口瑤族村寨建設為例[J].文化建設,2018,11(101):43-44.
[7] 李忠斌.民族地區精準脫貧的“村寨模式”研究——基于10個特色村寨的調研[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