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蔚
摘 要:會計制度和稅法服務是分屬兩個財務系統的獨立范疇,會計制度是確定資產凈值的重要保證,稅法服務是保證國家利益不受損害的重要手段。所以,其在目的、內容、制定機構以及資產的計算方式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在這兩種算法的體系下,會計制度傾向于企業利益的維護,而稅法服務則傾向于稅收,兩者也就產生了資產方面的差異,這樣就會出現一家企業在不同的算法之間產生了不同的計算結果,本文主要分析當前會計制度下與稅法之間存在的矛盾,并根據所學提出一些減少這些差異的方法,以平衡兩者之間的矛盾。
關鍵詞:會計制度 ?稅法服務 ?資產核算 ?計算方法
會計制度與稅法服務的合理性是保證社會資本良性發展的重要保證。稅法與會計制度的差異性,為一些企業提供了一定的投機取巧的機會,在會計賬目中做手腳,使會計賬目和稅法服務的賬目不一致。利用會計與稅法之間的差異,在會計把表中做一定的手腳,使稅法計算值減少,從而規避一些稅收,造成國家資本的損失,這是一種嚴重的違法行為。從這兩種計算方式上面來看,兩者在資產與負債、收入與利潤、費用等各方面有著不同的核算方式,所以在這些方面稅法服務和會計制度相互靠攏,既保證企業的權益,也穩定了國家的稅收。下面就從以上幾個方面的差異進行論述,結合新會計制度改革的潮流,尋找兩種計算方式的協調方法。
一、會計制度與稅法的差異表現
(一)資產核算方面的差異
在資產和負債方面的核算中,會計制度與稅法存在明顯的差異。例如在資產入賬要素方面,會計制度通常是根據企業實際的收入或支出作為資產價值,同時還將完全資產計入資產入賬中,而稅法則要求以完全價值計入資產。在負債要素中,存在預計負債、放棄債權、借款費用等方面的差異。在資產減值中的差異表現為,會計制度下,發現資產減值或者貶損應計提準備金就會計算在資產減值中,而稅法服務則只承認壞賬,而其他方面造成的資產減值均不給予承認,單純資產壞賬也不是全部承認,而是做出了詳細的規定計算資產壞賬值。在應稅收入方面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會計上的商品銷售收入或勞務收入是指企業對外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而取得的收入,而稅法服務的應稅收入則包括了企業的外銷商品收入和勞務活動的收入等。會計制度計算的是合理的計提各項資產可能存在的負債以及債權的放棄和借款費用,稅法則更強調實際支付、營業外收入、資產的購置等處理原則。
(二)企業利潤核算差異
利潤要素中就只要存在與納稅項目的增加和減少方面。在納稅項目增加的差異方面,企業的贊助費、捐贈、行政處罰金以及銀行滯納金等作為營業外收入列入實際支出。而稅法則將這些項目及逆行跟細致的劃分,進行一些稅收項目的增加,從而使會計制度核算的資產與稅法核算產生一定的差異。在納稅所得額減少方面,會計處理對已計入利潤總額而按稅法規定可以免予征稅或不需征稅的項目。收入方面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會計上的收入是指企業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及讓渡資產使用權等日常活動中形成的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而稅法服務則是強調廣義的收入,包括生產經營收入、財產轉讓收入、利息收入、租賃收入、特許權使用費收入、股息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內容。
(三)企業費用核算的差異
這一方面主要存在于各費用的計提方式不同,造成實際處理與納稅金額的差異。會計計算通常是直接將這些費用按一定的規定進行扣除或報銷,例如在差旅費、保險、勞動糾紛和合同賠償等,而稅法則規定限定一些項目的報銷和免征所得稅額,在保險和差旅等公務費用方面稅法則規定了扣除限額,甚至不能扣除。在企業費用核算方面的差異是會計制度與稅法服務的重要矛盾,雖然占比較少,但是在這方便產生的問題還是比較突出的。
二、會計制度與稅法的協調方法
(一)會計要素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協調
會計制度在核算和對于由實踐性差異而產生的所得稅順延的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與稅法要求不一致的,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在不影響企業所得稅額的前提下,盡可能的與稅法靠攏,而且不得私自更調整會計的記賬簿和報表中相應的金額。同時完善會計制度,在新的會計制度改革下,合理對本單位的會計制度與新的制度相銜接,并處理好前后的銜接關系,盡量減少其與稅法服務所產生的差異。計算當期所得稅金額時,首先按照會計制度的核算準則進行資產額計算,然后很具與產生的稅法固定差異進行調整,從而保證在新的會計制度下的會計要素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協調工作。
(二)會計目標與稅法目標的協調
會計制度的目標就是準確的反應企業的資產狀況,反應企業的負債、收入、資產減值等。但是也不能單純的為了反映真實可靠的信息為目的,稅法是保證國家財政收入和納稅人合法權益的重要工具,同時將稅法的相關要求與會計制度進行協調,對兩者的目標進行調整,做到不僅能反映真是的資產信息,也要準確的執行稅法服務的相關要求,共同推進會計制度的改革。讓會計制度在國家經濟的宏觀調控下發揮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應該講會計制度與企業的發展和監督聯系在一起,保持會計制度與稅法服務目的的一致性。
(三)稅法主動向會計制度靠攏
稅法也應該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適度的兼容性調整,保護企業風險評估的權利,讓企業合理的規避資產減值風險、資產壞賬風險、資產投資收益減值等,讓企業發揮更大的資本發展優勢,進而增加財政收入。所以稅法不變革,就是對企業的損失,不結合時代的進行就是阻礙國家的發展,稅法的目的不是一味的依照稅法增加財政收入,這樣不利于企業向好的方向發展,不能做到稅收的可持續良性發展。稅法也應該允企業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就像企業壞賬資本準備金計提一樣,這樣,就刻意規避一些企業偷稅漏稅的動作,減緩企業延遲納稅的現象。
三、結束語
稅法服務和會計制度是保證資本市場穩定和國家經濟良性發展的前提。兩者相輔相成發揮各自的優勢有利于資本向穩定的方向發展,而一味的保證財政收入,不顧及企業的利益,就會產生一些不良的現象,以及納稅根基的損壞,最終損失的還是國家財政收入。因此,不論從企業角度還是國家角度來看,稅法服務與會計制度的協調性越高越有利于共同的發展,所以應該正視這兩種制度的差異,找到合適的協調方法,并鼓勵學者積極地研究,用專業化的知識武裝資本市場。
參考文獻:
[1]張沐莉.淺析會計制度與新稅法的差異比較[J].中國商論,2018(25):128-129.
[2]董祥龍.稅法與會計的協調研究[J].納稅,2018(07):26.
[3]任妙丹.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會計專業稅法課程教學改革[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4):174-175.
[4]王繹維.關于企業會計準則與稅法規定的差異及協調分析[J].納稅,2019,13(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