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俠

主題單元微整合是指以語文教材的主題單元為基礎,對單元學習內容進行整合、重構,改變課堂結構,重塑教學流程,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從宏觀的角度關注語文學習的普遍聯系和內在規律,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語用能力的優化教學方式。而拖帶式閱讀往往適合寫法或內容相似的一組文章:以一篇文章為主,帶出對多篇的學習;精讀一篇,略讀數篇;讓學生把握共性,看到差別,使認識更加深刻。現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為例,從課前預習、圍繞主題、精讀文本、版塊推進四個方面,談談運用拖帶式閱讀進行主題單元微整合的一些做法。
課前預習:抓好一個“全”字
單元整合教學要對教材進行整合、重構,課堂教學容量大。若要有效實施,預習環節是關鍵。只有課前對單元學習內容進行有效梳理,建立初步的整體認識,課上才能有效學習。
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以“走近魯迅”為主題(如表),編排了《少年閏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四篇課文,這組文章旨在通過不同的視角,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從多角度展現魯迅的形象,讓學生能夠初步了解其文學成就,感知其性格特點,體會其精神境界。然而,魯迅生活的年代離現在較遠,當時的語言表達也與現在有差異,若要真正地讀懂課文,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只能按課標要求“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為此,要打破以往以單篇課文為單位的預習模式,著眼于與魯迅相關的整組課文預習任務的設計和落實。在教學時,采用預習單和導學案形式,給學生一個著眼于整組課文預習任務的依托,從而促進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及自學能力的養成。
主題閱讀:抓好一個“舍”字
單元整合使課堂容量大了,對教師解讀教材、使用教材的能力也有更高要求,還要求教師有“取舍”能力。如《少年閏土》就選自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刻畫了一個童年伙伴的形象;《好的故事》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運用象征手法描繪了美好的夢境;《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魯迅的侄女周曄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選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刻畫了魯迅在生活中的形象;《有的人》是臧克家寫的現代詩歌,運用對比手法,歌頌了魯迅的高尚品質。其中,《少年閏土》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文體最近,都是寫人的,并且除了通過具體事例表現人物特點之外,還都借助場景描寫表達了主觀情感,所以這兩篇文章最適合微整合,教師在備課時可以暫且舍棄另兩篇文章。
拖帶閱讀:抓好一個“精”字
所謂拖帶式閱讀,就是精讀一篇主要文章,然后帶出對多篇文章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具體教學中恰當地處理“精讀”和“略讀”的關系,把握“扶”和“放”的問題,做好“得法”和“用法”的指導。如在指導《少年閏土》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兩篇文章的學習時,教師需要先確定《少年閏土》為精讀課文,指導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內容,并借助課文資料初步感受少年閏土的人物形象。這樣觸類旁通,由此及彼,再去講解《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版塊推進:抓好一個“實”字
與單篇文本的備課、教學相比,主題單元微整合教學更強調對教材文本的整合與生成,著眼于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實踐性,強調一個版塊內主題學習內容的“整合推進”,重視學生“學”的過程,以求實現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和語文能力的提升。當然,這里的“版塊”是根據文本內容、課時目標與任務進行大致的區分,教學環節圍繞這個版塊進行整合。拖帶式閱讀就要求整合相同的主題資源,針對單元特點等進行個性化修改和提升,舉一反三。
如在確定《少年閏土》為精讀課文后,教師需要整合課文內容,出示相關表格。版塊處理教材,方法上以學生研讀為主體,以探究發現為手段,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整體感知教學內容,凸顯少年閏土的形象;重點研讀詞句,放手自行探究,即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還要讀思結合,動靜配合。內容上,通過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寫的四件稀奇事,抓住描寫閏土的外貌、語言、動作的關鍵語句,了解閏土是一個勇敢機智、聰明能干、見多識廣的農家少年,從而感受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然后,讓學生運用學習《少年閏土》的方法來自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比較兩者在思想表達和寫作方法上的異同,從而加深對魯迅的理念,并對課文抓住人物心理和言行描寫來表現人物思想、情感、精神的表達方式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和掌握。精讀和略讀課文教學的有效整合,能舉一反三,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消化、遷移和運用。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運用拖帶式閱讀進行主題單元微整合,正體現了新課標對閱讀教學的新要求,引導學生自主鉆研,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體驗。這樣的主題微整合教學給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更尊重學生的學習個性與學習需求。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桃園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