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松濤 田春麗 曹雯梅



摘要 采用池栽方式,研究潮土3種不同質地土壤棉花花鈴期根際微生物數量和酶活性及其與土壤理化性質的相關性。結果表明,在棉花-土壤質地-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中,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受土壤質地和棉花生長發育二方面影響。相關分析顯示,細菌、真菌是影響壤土中速效磷的主要微生物,磷酸酶是影響3種質地中速效磷、堿解氮及砂土中速效鉀的主要酶。細菌、真菌、磷酸酶可作為評判棉花根際土壤肥力的生物學指標。
關鍵詞 土壤質地;棉花;根際微生物;土壤酶活性;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 S5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0)05-0165-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05.046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A poolcultur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by cultivating cotton in sandy,loamy and clayey texture of Chao soil,and studied on the variation features of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 activities of cotton during the flowering and bollforming stage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nutrients of the soil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number of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 activities were affected by both the soil texture and development of cotton in the interaction system of the cotton,soil texture and microorganisms.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bacteria and fungi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microorganisms affecting soil available P.Phosphatas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enzyme affecting soil available P and alkalihydrolyzable N in defferent soil textures,and available K in loam.It indicated that bacteria fungi and Phosphatase can be used as the biological indices of soil fertilization properties at the cotton rhizosphere.
Key words Soil texture;Cotton;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Soil enzyme activities;Correlation
土壤微生物和酶是土壤中主要的有機體,是土壤中最活躍的部分。細菌、真菌、放線菌是土壤中主要的微生物,以土壤中各種有機物為物質基礎,參與土壤各種養分的轉化與循環[1-2],是土壤養分有效釋放的主要調節者[2]。土壤酶主要來自于土壤微生物、作物根系分泌物、動植物殘體[3],是土壤生化過程的產物,參與土壤有機物的分解,對土壤理化性質產生一定影響,其活性對土壤條件反應較為敏感,常被用于評判土壤生態系統變化的指標[4-6]。土壤質地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質之一,研究表明,不同土壤質地因其理化性質不同對土壤微生物、酶活性[6-8]及速效養分含量[9-10]產生較大影響,但集中在玉米[7,10]、小麥[9]、煙草[6]等作物,且研究表明作物根際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不僅受不同質地的影響,還與作物及其生長發育進程密切相關[11]。棉花根際微生物量及酶活性亦有研究[12-14],而不同土壤質地棉花根際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研究鮮見報道。土壤環境的微小變化將會引起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改變[4,12-19]。為了解棉花、土壤質地、微生物三者之間的關系,筆者分析了不同土壤質地棉花根際微生物數量和酶活性的變化特征及其與土壤養分的相關性,以期從棉花根際微生物數量及酶活性變化評價土壤質地對棉花生長發育的影響,了解棉花根際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與土壤質地、土壤養分的內在聯系,為棉花生產合理布局及不同質地棉花高產管理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5年4月—2016年11月在河南省農業高新科技園池栽區進行,該區屬北暖溫帶氣候區,日平均氣溫14.5 ℃,年均降雨量在628 mm左右,無霜期219~226 d,≥10 ℃的有效積溫4 750~5 100 ℃。根據河南省潮土典型土壤質地特征,共設砂土(L)、壤土(S)和粘土(C)3種質地,每種質地24池,每池由水泥板(長×寬×高為1 m×1 m×0.06 m)圍成,長、寬、高各1 m,每池面積1 m.2,下不封底。池面與地面相平,以保證池面以上的小氣候與大田相同。同一質地的24池排為無間隔的2排,不同質地的池區間隔1 m寬的觀測道。試驗前茬為紫花苜蓿,移栽前3種質地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質見表1。
1.2 試驗材料
供試品種為魯研棉21,4月12日育苗,5月10日移栽,每池4株,每株距池邊25 cm,株間距為50 cm。移栽前每池施高鉀復合肥(17-17-17)50 g,折合495 kg/hm.2。初花期每池追施高鉀復合肥31 g,折合為310.5 kg/hm.2,其他管理同豐產田常規管理。
1.3 測定項目與方法
1.3.1 土壤樣品采集與處理。
主要研究棉花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并進階段的花鈴期根際微生物數量及酶活性,7月2日初花期第一次取土樣,以后每間隔11 d取樣一次,即分別在7月2日、7月13日、7月24日、8月4日和8月15日5個時間點取樣。取樣時,去除表層雜物,取0~20 cm土層的根區土為樣品,每份樣品分3份,一份立即于-20 ℃保存,用于測定根際微生物的數量,第二份立即帶回室內測定土壤水分含量(烘干法),第三份自然風干,用于測定土壤酶活性和養分含量。
1.3.2 土壤微生物數量及酶活性測定。真菌采用馬丁氏培養基;細菌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放線菌采用高氏 1 號培養基。真菌、細菌、放線菌計數采用稀釋平板法[20-21]。土壤磷酸酶、蔗糖酶、脲酶活性參考嚴昶升[20]及許光輝等[21]測定。土壤磷酸酶活性測定用磷酸苯二鈉比色法,磷酸酶活性在37 ℃下,1 g干土培養24 h釋放出酚的毫克數表示;土壤脲酶活性測定用苯酚鈉—次氯酸鈉比色法, 脲酶活性在37 ℃以下, 1 g干土培養24 h分解尿素產生的NH3-N毫克數表示;土壤蔗糖酶活性測定用3,5-二硝基水楊酸比色法, 蔗糖酶活性在37 ℃以下,1 g干土培養24 h分解蔗糖產生的葡萄糖毫克數表示。
2 結果與分析
2.1 3種質地土壤根際微生物數量及酶活性與土壤含水量的相關性
由表2可知,土壤含水量與土壤微生物數量均呈負相關,而與土壤酶活性均呈正相關。表明土壤含水量越高,土壤通氣性越差,不利于微生物代謝活動,而有利于酶活性的提高。不同土壤質地相比,土壤含水量與黏土、砂土中細菌分別呈極顯著及顯著負相關,與壤土中土壤微生物數量及酶活性相關均不顯著,即不同質地間土壤含水量與土壤微生物數量、酶活性的相關程度為黏土>砂土>壤土。上述分析表明,為提高土壤微生物數量及酶活性,首先需控制好黏土中含水量,然后是砂質土,而壤土對水分的調控性最大。
2.2 3種質地土壤根際微生物數量及酶活性與土壤有機質的相關性 土壤有機質是植物生長源泉,也是土壤中微生物的能源物質,同時也是影響植物養分吸收的重要因素。因此,土壤有機質含量直接影響土壤根際微生物數量、種類和土壤酶活性等。表3表明,不同質地間3種微生物數量與有機質呈正相關,但其相關程度不同質地間及不同微生物類群間有較大差異。以黏土中的有機質與細菌、真菌數量相關程度最大,均達極顯著;壤土的有機質與細菌、真菌數量相關顯著;砂土中有機質僅與真菌數量相關顯著。不同質地間酶活性與有機質呈正相關,但其相關程度不同質地間差異較小,均未顯著水平。
2.3 3種質地土壤根際微生物數量及酶活性與土壤養分含量的相關性
表4表明,不同質地間3種微生物數量與堿解氮(黏土除外)呈正相關,但其相關程度不同質地間及不同微生物類群間有較大差異。微生物數量與速效磷、速效鉀含量的相關性質及程度不同質地及微生物類群間有較大差異,3種微生物數量與砂土、黏土中速效磷、速效鉀(黏土中放線菌除外)呈負相關,而壤土中則表現為正相關;以壤土中細菌、真菌與速效磷的相關程度最大,分別達相關顯著、極顯著,砂土中僅細菌與速效磷呈顯著負相關。
不同質地間3種酶活性與土壤養分(除速效鉀)有相同的相關性,即與速效磷呈正相關,與堿解氮呈負相關,但其相關程度不同質地及不同酶類間有較大差異。以黏土中的磷酸酶與土壤養分相關程度最大,表現為與堿解氮、速效磷相關極顯著;以砂土中磷酸酶與土壤養分相關顯著的指標最多,其中與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均相關顯著。不同質地間速效鉀與土壤養分相關的性質及程度均有較大差異,與砂土、黏土中的3種酶及壤土中的脲酶呈正相關,與壤土中磷酸酶、蔗糖酶呈負相關,其中僅與砂土中的磷酸酶相關顯著,其余指標均不顯著。
研究表明,豐富的有機質有利于土壤微生物及酶的代謝活動,而土壤含水量越高,土壤空氣越少,不利于土壤微生物(這里的土壤微生物含量是在有氧條件下測定的)代謝活動,而有利于土壤酶活性的提高。3種質地磷酸酶活性均與速效磷含量相關顯著,進一步說明磷酸酶活性可以表征土壤有效磷狀況。
3 討論
土壤養分狀況是土壤微生物及酶代謝活動的物質基礎[6],而土壤微生物及酶是植物營養的活性庫,其種類及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有機質的礦化程度及養分的存在狀態。結構良好、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土壤,能夠為土壤微生物活動提供優良的生境,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長。土壤微生物與土壤肥力密切相關已為許多研究證實,但集中在壤土上[2,5],沈宏等[2]研究表明,壤土上玉米根際土壤微生物數量、酶活性與土壤有機質含量顯著正相關;徐強等[5]研究顯示,玉米與辣椒間作土壤各速效養分與各生物因子均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蔗糖酶是影響堿解氮的最主要因子,脲酶是影響有效磷的最主要因子,細菌是影響有效鉀的最主要因子。該研究對3種典型土壤質地棉花根際微生物數量及酶活性與土壤養分的相關性分析表明,3種質地土壤微生物數量及酶活性與有機質呈正相關,表明豐富的有機質有利于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代謝活動,這與眾多研究一致。
不同質地間土壤微生物數量及酶活性與土壤養分的相關性有較大差異。不同質地微生物數量與土壤養分相關性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壤土與砂土、黏土在速效磷、速效鉀二種養分上,速效磷、速效鉀與砂土、黏土中微生物數量呈負相關,與壤土中微生物數量呈正相關,且壤土中速效磷與細菌、真菌相關顯著或極顯著。這可能是砂土和黏土中不缺磷,磷素不是棉花生長發育的限制因子,但是壤土植棉的主要限制因子;不同質地間土壤酶活性與土壤養分相關性的差異主要表現在速效鉀含量上,僅在砂土中速效鉀與磷酸酶活性相關顯著,表明鉀是砂土植棉的限制肥料。分析得出,棉花根際細菌、真菌及磷酸酶與不同質地土壤養分相關顯著或極顯著的指標最多,表明它們對棉花根際土壤環境變化反應最敏感,可用細菌、真菌、磷酸酶活性評判棉花根際土壤養分狀況。
4 結論
不同土壤質地棉花根際微生物數量及酶活性有較大差異,微生物數量均以壤土中最多,其次是黏土;土壤酶活性基本表現出黏土中最高,其次是壤土;但壤土與黏土間微生物數量及酶活性差異均不顯著,而均顯著或極顯著高于砂土中的含量。棉花根際微生物數量及酶活性受土壤質地和棉花生長發育兩方面的影響,且棉花生長發育的影響程度大于土壤質地。在棉花生產布局時,鑒于棉花為雙子葉植物,出苗、保苗較難,而壤土耕作質量高,水、肥、氣、熱協調能力強,建議優先安排在壤土上;其次是黏土。在棉花高產管理上,為增強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養分利用率,應增施有機肥,且壤質土植棉應增施磷肥,黏質土植棉氮肥、磷肥要適量,并加強水分管理,在砂質土植棉應增施鉀肥。
參考文獻
[1]曾路生,廖敏,黃昌勇,等.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變化[J].中國水稻科學,2005,19(5):441-446.
[2]沈宏,曹志洪,徐本生.玉米生長期間土壤微生物量與土壤酶變化及其相關性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1999,10(4):471-474.
[3]劉洪升,宋秋華,李鳳民.根分泌物對根際礦物營養及根際微生物的效應[J].西北植物學報,2002,22(3):693-702.
[4]蔡昆爭,駱世明,方祥.水稻覆膜旱作對根葉性狀、土壤養分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6,26(6):1903-1911.
[5]徐強,程智慧,孟煥文,等.玉米-線辣椒套作系統中土壤養分與根際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關系[J].應用生態學報,2007,18(12):2747-2754.
[6]嚴永旺.不同質地土壤微生物種群、酶活性對煙葉品質的影響[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1.
[7]李潮海,王小星,王群,等.不同質地土壤玉米根際生物活性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07,40(2):412-418.
[8]蔡燕飛,廖宗文,羅潔,等.不同質地土壤抑病性和微生物特征[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3,22(5):553-556.
[9]邵云,王鈺亮,姜麗娜,等.不同質地土壤中Cd脅迫對灌漿期小麥根際環境的影響[J].西北農業學報,2012,21(2):167-171.
[10]李潮海,王群,梅沛沛,等.不同質地土壤上玉米營養吸收和分配特征[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7,13(4):561-568.
[11]GRIERSON P F,ADAMS S A.Plant species affect acid phosphatase,ergosterol and microbial P in a jarrah (Eucalyplus marginata Donn ex Sm.) forest in southwestern Australia [J].Soil biological biochemistry,2000,32:1817-1827.
[12]徐文修,羅明,李銀平,等.作物茬口對連作棉田土壤環境及棉花產量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3):271-275.
[13]單鴻賓,梁智,王純利,等.棉田連作對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9,11(1):113-117.
[14]張亮亮,羅明,徐金虹,等.南疆棗樹棉花間作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響[J].新疆農業大學學報,2015,38(3):216-223.
[15]張云偉,徐智,湯利,等.不同有機肥對烤煙根際土壤微生物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13,24(9):2551-2556.
[16]章家恩,高愛霞,徐華勤,等.玉米/花生間作對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養分狀況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09,20(7):1597-1602.
[17]楊江山,張恩和,黃高寶,等.保護性耕作對麥藥輪作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數量的影響[J].生態學報,2010,30(3):824-829.
[18]BUSTO M D,PEREZMATEOS M.Extraction of humicβglucosidase fractions from soil[J].Biology & fertility of soils,1995,20(1):77-82.
[19]SPARLING G P.The substrateinduced respiration[C]//ALEF K,NANNIPIERI P.Methods in apllied soil microbiology and biochemistry.London: Academic Press,1995:97-104.
[20]嚴昶升.土壤肥力研究方法[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8.
[21]許光輝,鄭洪元.土壤微生物分析方法手冊[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