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修亮
摘要: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傳授、情感交流、智慧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那么,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確立切實可行的目標做到有的放矢;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組織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準確評價激發學生參與意識。
關鍵詞:教學 ?課堂 ?課程改革
當前,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無效和低效問題。課堂教學改革就其總體而言,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但是由于某些實施者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領會不到位以及缺乏必要的經驗和能力的原因,課堂教學改革也出現了形式化、低效化現象。我們發現:許多課堂在熱鬧與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與浮躁,我們的課堂教學多了些新穎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學行為,卻丟失了寶貴的東西――“有效性”。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而組織實施的活動。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傳授、情感交流、智慧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那么,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下面,筆者就自己在教學中對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的初步探索,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確立切實可行的目標做到有的放矢
每一位教師都清楚,語文教學的根本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因此,學生的學情是教學的起點,學生的發展是教學的落點。這種“生本”理念必須在教學的設計之初就應該得以體現,牢固確立三維目標的意識,為每一節課制訂切實可行的課程目標,使每一節課都有明確清晰的教學方向,這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前提;要依據語文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精選教學內容,突出語文學科特色,抓住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使每一節課都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獲和科學感悟;要真正確立學生主體地位,認真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既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維和有深度的交流討論;要在“最近發展區”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和學習責任感,加強教學目標的針對性,不斷提升教學的層次和水平,使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
二、創設問題情境 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币粋€好的問題情境,能吸引學生的身心,讓學生主動關注學習的內容;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經驗,為學習新知拋磚引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思考。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課堂有了新的變化,教師都樂于去創設情境開展教學,這確實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然而,有些課創設的問題情境簡單、枯燥、平庸,沒有創意,學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課堂教學流程舒緩有余而緊湊不足,教學效果不高。所以,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一定要考慮到問題情境創設的優化性。那么,如何去創設優化性的問題情境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將問題置于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將問題置于生動有趣的情境中,使學生的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共同參與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輕松的發展。問題情境的呈現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做出適當的選擇:小學低、中年級學生比較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級的學生對“有用、有挑戰性”的任務感興趣。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可以從生活中的具體事實或有趣現象引出問題;從情節生動的童話和故事情節引出問題;從游戲活動中引出問題;從直觀演示或實際操作引出問題;從語文知識的實際應用引出問題;從新舊知識的矛盾引出問題等,讓學生在生動具體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2)問題要緊扣有關的語文學習內容。語文學習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掌握有關的語文知識,提高閱讀水平和寫作的能力。因而,問題的設計必須要緊扣語文有關的學習內容,要有一定的針對性。一方面,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材內容的“語文內涵”及其相互關系,抓住其核心和相關的問題。另一方面,要注意為學生提供一些語文知識方面的“原型”問題,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語文實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3)問題要讓學生的思維經受來自問題的挑戰。兒童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探索的欲望,他們常常把自己當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而富有挑戰性、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能使學生的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發揮,促使他們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律靈活地處理教材,給學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索語文奧秘的欲望,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發現語文的特點,經歷語文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樂趣。
三、組織探究活動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被越來越多地引入課堂。小組合作學習體現了“與人合作”,并與同伴交流思想的過程和結果,不但充分地體現教學的民主,也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是學生取長補短、展現個性的舞臺,因而,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課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組討論式的合作學習。但是我們也發現有些教師卻把它演繹成為課堂教學中的“點綴”,成了形式和走過場的“合坐”,有的老師認為,一堂課中如果沒有小組合作探究,就體現不出新課改的理念,于是,不用合作討論的問題也去討論,結果討論不但沒有效果,浪費了時間,還使學生產生了浮躁的情緒,不利于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呢?
我認為要組織探究活動一定要考慮這節課是否有探究的必要?是否每篇課文都要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探究的問題是否有價值?等等。如果這節課真的需要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話,也要注意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