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新課程標準教學理念為指導,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注重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真正的教育是心與心的交流與融合。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心理世界里,每顆心都是獨一無二的,任何教育成功的前提是教育者必須能夠走進受教育者的心靈,任何在學生心理世界之外的吶喊、勤勞、焦慮都是徒勞的。
一、 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做學生快樂學習的引路人
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依靠學生,解放學生,發展學生。不相信學生,課改就會山窮水盡;相信學生,課改就會柳暗花明。該放手時就放手,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因此在平日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解決各種數學問題。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習慣于為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設定各種各樣的目標, 然后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去達到這個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卻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忽略了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現目標與學生的知識狀況、情感需求脫節等不協調現象;忽視學生個性的差異,導致學生無法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意義的對話。既然硬性灌輸是低效勞動,為什么不讓學生各取所需呢?
例如,在講勾股定理逆定理時,因為勾股定理已經講了,并且給學生總結出勾股定理是由形到數,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自學勾股定理逆定理,讓他們自己制定目標,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各抒己見,個性得到發展,在自娛自樂的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分組學習,老師做學生快樂學習的云梯
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就需要我們去扶學生一把,就是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但是扶要有導向性,要扶得巧妙,要根據放的情況來扶,扶在學生的難處,扶在學生的疑處,扶有困難的學生。 成功的扶,能將學生的探究熱情燃成一把火,令課堂包含濃濃的情意。
例如,在學習勾股定理那節課時,有一道這樣的題,一個梯子長度是10米,斜靠在高8米的墻上,那么梯子下端距離墻有幾米呢?答案是6米,緊接著問,如果梯子上邊下滑兩米,那么梯子下邊會沿著地面移動幾米呢?答案是肯定的:2米,接下來我又提出問題,如果1米呢?最后問是不是梯子上端下滑幾米,下端也就移動幾米呢?針對這個問題,我讓學生分成小組,相互交流自己想法,派代表在班上匯報提出的問題。
面對這個問題,有的學生一看上端下滑2米,下端也移動2米,就直接得出結論,而有學生在計算 1 米時發現不一樣,所以又得出不同的結論。這樣就展開討論,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學生都參與到學習的氣氛中,學習興趣十分濃厚,并在學習中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
三、收放結合,為學生學習增添快樂的翅膀
一堂好課應上得學生小臉發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這是充滿活力的具體體現。充滿活力的課堂總給人以可遇而不可求之感。其實,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只要教師善于傾聽,善于欣賞,善于引領,充滿活力的課堂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因為課堂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 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我們可以讓學生在游戲表演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在辯論交流中享受成功的快樂;在寫寫畫畫中展示才華、張揚個性;在調查實踐中學習做人之道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數學游戲活動讓學生用自己身體上的任何物品或肢體動作來展示角,說說自己是把什么當做角的頂點和兩條邊的,比比誰最有創意。話音一落,教室里就熱鬧開了,學生已經忘記這是課堂,都沉浸在角的展示上,并互相查看,比比誰的創意好,不時有笑聲溢出教室,我也不阻止就讓他們盡情玩,在玩中他們也自然運用到了角的知識。一個學生很可愛地做了個動作:
頭當頂點,兩根手指當角的邊豎在頭上,馬上有學生急急地跟上來說:我也是把頭當頂點,還可以把手臂舉起來當邊,我的這個角比你的大。
聽到他們的爭論,我也學著他們的樣做了這兩個動作,這時我問所有學生,用手臂當邊的角一定比用手指當邊的角大嗎?我們比角的大小看什么?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是這節課的理解難點,通過這樣一個有意思的扶放結合活動,不但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注入了活力,讓他們對活動記憶猶新,學習興趣提高了,最重要的是突破了教學難點。課堂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場所,學生是學習的主動者,課堂上理所應當讓學生暢所欲言,自主互動。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師要在課堂中和學生一同成長!只有把握好扶與放的度,才能相應生輝,為數學課堂增光添彩。
初中數學教育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生正處在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是學生的沙漠甘泉還是狂風暴雨,教師是學生的守護神還是摧殘者, 這全在教師的一念之間。教師的辛勤播種、積極鼓勵、傾聽關懷,會讓學生心田普降甘霖,會讓教師的福田日益豐收,會讓教育的園地充滿歡樂,唯有教師能創造學生、自己與教育的奇跡。因此,我們教師要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創新教學策略,為深入學習數學知識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