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次林
行為規范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這個德育重鎮如今困惑重重。比如,不準談戀愛、不準留長發、不準用手機、必須穿校服這些規定是否合理、合法?學生違規違紀,教師如何干預?未成年人間的欺凌事件學校如何處理……
行為規范教育要規范,學校德育要走出“多管多事”的困局,就需要對規范教育的內涵、規范的制訂與執行進行深入研究和科學應對。
第一,要正確理解規范的內涵。學界把規范分成道德規范、習俗規范和個人規范。道德規范與公平、他人的權利相關,習俗規范只是一部分人在一定時空里約定俗成的規范。比如,“給教師讓座”就屬于習俗規范,而“給老弱病殘孕讓座”屬于道德規范,因為把座位讓給“老弱病殘孕”有可能防止他們在乘車過程中出現意外傷害。個人規范是有關個人身心健康安全、生活習慣偏好等的要求。一般而言,違反道德規范的違規程度最重,違反個人規范的違規程度最輕,違規的程度不同,處理的強度當然也不一樣。但當下學校在處理違規行為的時候,往往缺乏分寸、缺少依據。
第二,學校規范的基礎是師生關系平等。當下,一些學校的不少規范是為著管理方便而非學生的成長,沒有把學生擺到與教師平等的地位。而且,我們的傳統文化也更重師道尊嚴,因此,校園里時常會發生以“愛”的名義侵害學生權利的行為。教育的現代化要從解放學生開始,學校在訂立規章制度的過程中必須確立師生的平等關系。師生平等的實質是對學生獨立人格的認可和尊重,新型的師生關系需要倡導“尊重先于關愛”的理念。
第三,學校規范要尊重相關法律規定。學校在制訂和執行校規時要有強烈的法律意識。比如,一些學校(教師)在政府規定的教學時間之外,要求學生提前到校、延后放學,不圖回報地給學生補課、輔導,這種做法其實隱藏著很大的風險。因為,在這期間一旦學生發生什么意外,家長很可能拿起法律武器來追究學校(教師)的責任。也許學校(教師)會說我們加班加點是為了學生,但法律是底線,道德只是境界,法律先于道德,教師要在依法執教的基礎上講道德。
要走出規范教育的困境,學校還需要做好宣傳和示范工作。學校要向教師、學生、家長講清楚這些觀念,使家校之間形成教育理念的一致性邏輯,讓他們明白自己的職責和權利。學校還可以積累一些經典的規范教育案例,為規范教育提供示范引領。
(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