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

2020年12月17日,工作人員在嫦娥五號返回器著陸現場作業。
2020年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著陸。探月工程總指揮、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宣布:“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復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采樣返回。這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標志著中國航天向前邁出的一大步,將為深化人類對月球成因和太陽系演化歷史的科學認知作出貢獻。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艷華介紹,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一是在地外天體的采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三是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四是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
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里程碑式的新跨越,標志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的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為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
吳艷華說,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為起點,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目前,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在奔火的征程;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工程任務也將按計劃陸續實施。
吳艷華介紹,探月三期任務之后,我國已經基本規劃確定探月四期任務,包括4次任務:第一次任務是嫦娥四號,已經實施;第二次任務是嫦娥六號,將進一步優化論證工程目標和科學目標,比如月球極區采樣返回的相關工作;嫦娥七號和八號任務中,準備與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合作,共同論證初步建設月球科研站的基本能力,或者驗證核心技術。
據了解,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2020年7月23日在文昌成功發射,計劃2021年2月中旬到達火星,5月中旬著陸火星巡視探測。另外還規劃了3次行星探測任務,包括一次小行星探測和取樣、一次火星采樣返回,還有一次木星系環繞探測和行星穿越探測。
載人航天方面,明后年將非常繁忙,計劃用兩年時間完成空間站建設的11次發射任務,包括明年上半年計劃發射的核心艙,還有兩個試驗艙、四艘貨運飛船、四艘載人飛船,然后開展大量的在軌科學實驗。
火箭方面,我國將充分利用長征五號、六號、七號新一代運載火箭技術,完善無毒無污染新型火箭序列,保證新一代運載火箭能夠形成序列化,滿足各種軌道、各種重量飛行器的發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