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
近日,在河南鄭州某高校內,一個小女孩坐在打飯窗口柜臺下面寫作業,媽媽在上面為學生打飯的視頻引發關注。類似新聞其實還有不少,比如前不久安徽宿州的小女孩,趴在媽媽攤位旁的花壇邊上寫作業;還有孩子趴在父母攤位旁邊的垃圾桶上寫作業……這些都是暖新聞,父母為生活打拼,孩子努力學習,感動了很多人。可正能量的畫面背后,何嘗不是看得見的心酸?如果不是沒辦法,誰會讓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呢?
不僅是外來民工忙忙碌碌,城里的上班族同樣沒時間照顧孩子。下午三點半,孩子放學了;傍晚五六點,家長才下班。這個尷尬的“時間差”,讓家有兒女的上班族疲于奔命。凡此種種,核心問題都是相同的:放學后,無處安放的孩子可以去哪兒?何處能給他們準備一張書桌?
早在2017年,教育部就印發了《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充分發揮中小學校主渠道作用、科學合理確定課后服務內容形式。同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財政補貼”等方式對參與課后服務的學校、單位和教師給予適當補助。
當然,把責任全部推給學校并不合適。由社區、圖書館等社會力量組織的“三點半學校”,就很值得推廣。如今很多社區都建起漂亮的圖書室,如果能招募一批愛心爺爺奶奶、青年志愿者等,組建起社區的輔導員隊伍,開放給有需要的孩子,既能提高這些公共設施的利用率,更有助于解決“三點半難題”。
放學后,孩子的書桌何處安放?除了課外班之類的市場化托管機構,公益性的托管機構不可或缺。相關部門應該盡可能整合全社會的力量,幫助改善務工人員子弟的學習環境,共同化解學生放學后無處可去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