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冰冰
“受多重因素影響,我國適齡人口生育意愿偏低,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我國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最近民政部部長李紀恒撰寫的《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一文引發了廣泛討論。
某社交媒體平臺顯示,“總和生育率破警戒線”話題閱讀量達3.75億,話題下面的討論數量達6.07萬。“生育對女性職業生涯的影響”話題閱讀量達2.04億,討論數量達1.16萬。
生育問題從來不只是生育問題。據第一財經日報網絡調查顯示,育齡婦女不再生育的十大原因中,包括房價和教育支出在內的經濟負擔重是首要原因。也有不少網友留言表示,擔心生育之后導致再就業機會減少。
少子老齡化對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的實現有何影響?
近日,在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年會上,浙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國際金融學會理事殷劍鋒指出,與疫情比較嚴重的國家相比,我國宏觀經濟雖呈現V型復蘇,但復蘇背后有隱憂,短期的隱憂是總需求不足,長期更嚴峻的挑戰是人口負增長。
人口負增長會帶來什么后果?
殷劍鋒說,在全球20余個國家中,無論是日本、希臘、意大利等發達國家,還是俄羅斯、白俄羅斯等發展中國家,與人口出現負增長同時出現的,是經濟的零增長或負增長。

殷劍峰認為,隨著人口老齡化和負增長的到來,會從四個方面對經濟產生嚴重沖擊。
首先,會對供給側產生沖擊。人口負增長、人口老齡化會內生性導致技術進步動力的減弱,人均GDP會因勞動力占總人口比重的下降而不斷下降。
其次,會對需求側產生沖擊。在人口老齡化、人口負增長的情況下,會出現日本在過去30年發生的固定資產投資需求不足、總需求不足的情況。
第三,會對金融產生沖擊。隨著自然利率水平持續下降,迫使金融市場的名義利率變成零利率和負利率,導致資產價格直線下跌。日本在過去30年發生股市負增長、房地產市場下跌一半以上的情況。在此背景下,如果把資產價格納入通貨膨脹,未來十年將會遭遇更加嚴重的通貨緊縮。
第四,會導致養老、醫療方面的剛性支出不斷增加,從而導致財政負擔不斷加重。
如何應對上述短期和長期的挑戰?
殷劍鋒給出了三點建議。
首先建議實施更加積極的人口政策。
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十四五”規劃綱要建議稿都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殷劍峰建議延長退休年齡、增加在職勞動力的崗位培訓、迅速出臺鼓勵生育的政策,以保持人口總量基本平衡和人口結構穩定。
其次,財政政策應大幅度增加與人口相關的財政支出,從而更加積極地適應人口政策。
殷劍鋒認為,上述財政支出不需要通過增加稅收、增加財政收入的方式覆蓋。一方面可以將地方債務負擔往中央轉移,變成中央國債;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增發國債模式來優化債券市場結構,提供稀缺安全資產。
第三,實施更加積極的貨幣政策來適應財政政策。
人口問題不只涉及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會對人才發展產生影響,而人才問題主要體現在科技競爭領域。

攜程聯合創始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梁建章近日表示,中國未來十年的科技創新能力非常強,但從長期來看,能否保持科技創新能力優勢則有待觀察。
他認為,制約中美科技發展力量的因素主要取決于兩點:一個是中國是否有更多的孩子,一個是美國是否能夠繼續吸引更多的移民。
近十年以來,中國與美國在頂尖論文發表數量上的差距已經大幅縮小。
從投入基礎研究的資金在GDP中的占比來看,中國跟美國還有一定差距,但是從投入人數來看已經超過美國。
梁建章表示,在人力資源競爭方面,美國具有很大優勢,它不光擁有自己的“人口池子”,還可以挑選相當一部分移民人才來補充自身。
雖然中國理工科博士的數量在10年前已經超過了美國,并且至今在數量上保持10%—20%的領先優勢,但是趨勢絕不容樂觀。
梁建章表示,我國當前新增人口數量在快速減少,是除了韓國以外新增人口數量最少的國家。受大城市高房價、高教育成本等多方因素影響,很多適齡婦女推遲生育,我國的人力資源正在以每年減半的速度萎縮,人口結構呈倒金字塔型。
梁建章說:“出生率低是個慢性病,相對于人力資源關系而言具有滯后性,所以低生育率不會馬上影響經濟。”
他指出,雖然總人口數仍在上升,但具有大學學歷以上的25歲到40歲之間的年輕人口數量已經開始下降。短期內中國的科技水平和GDP會飛速提高,但如果新生人口持續走低,下一代的人才競爭優勢將會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