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廷華
我心中有一座城,那是淮安古城;我心中有一個人,那就是周恩來總理。我常常將這座城和這個人聯系在一起。每天有多少人不遠千里,跋山涉水來此仰慕這座城——在他的故居前漫步沉思,在他的雕塑前留影紀念,在他留下的史跡中,遙想中國革命的艱難歷程……城因人而日日生輝,人因城而月月有情。
盡管淮安歷史上曾誕生過淮陰侯韓信、漢賦大家枚乘、巾幗英雄梁紅玉、民族英雄關天培、《西游記》作者吳承恩、《老殘游記》作者劉鶚等,覽盡淮安史志,章章節節,可謂人文薈萃。可中國千千萬萬的老百姓心中更多記住的卻是一個響亮的名字:周恩來。史書記之,影視播之,口耳傳之。這個名字寫在中國共產黨創建、發展、壯大的輝煌史冊中;這個名字融入每個人殷紅的血脈。
周恩來自1910年隨伯父離開淮安去奉天(今遼寧沈陽)讀書,繼而求學天津南開學校、留學日本、法國,回國后從事反帝、反封建革命活動,開始了他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他為中國革命嘔心瀝血、殫精竭慮,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時刻都沒能再回過生他養他的故鄉熱土。
“夢中屢迷返鄉路,愈知晚途念桑梓。”外出的游子,誰不懷念故鄉?只在故鄉生活了12年的周恩來,對故鄉的一草一木同樣縈繞惦記,一往情深,幾回閃現在他夢境里。兒時和伙伴們爬鎮淮樓放風箏的往事,陪伴童年生活的老宅里的那些物件……這一切都如雕刻般鐫在他的記憶里。1941年周恩來在重慶的一次演講中說:“……母親冷落的墳地還在敵占區,我是多么希望能回家鄉去清掃墳地上的落葉。”言語間溢滿一種鄉戀。五年后,抗戰勝利了,周恩來率領中共代表團來到南京梅園新村,這兒離他的故鄉很近很近,是可以回去看看母親的墓地、掃一掃墓旁的落葉的。可是在那刀光劍影的白色恐怖歲月里,周恩來心中只想著革命,他仍然沒有想到要回故鄉一次。
新中國成立后,每遇上機會,周恩來在會議的間隙,總會向從故鄉來京開會的代表詳細詢問家鄉的情況,語殷殷,情切切,噓寒問暖,問到深情處,聽到家鄉的變化,他發出無限感慨,樂呵呵地說:“我也多想回去看一看呢。12歲離開,這一別都五十年了。”
半個多世紀中,周恩來只“回”過一次故鄉。在周恩來紀念館,我聽解說員深情地介紹。那是1959年1月周恩來出訪回國落腳廣州,第二天從廣州飛回北京途中,飛機快到淮安上空時,駕駛員突然降低了飛行高度,在淮安上空平穩地盤旋了三圈,讓日理萬機的周總理看一看故鄉。就這樣,周恩來貼著舷窗俯瞰,看到了陽光下久別的淮安,遇到了日思夜想的故鄉。他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淮安變化不大,大運河、寶塔、鎮淮樓都還在,只有南大門好像變寬了……”
這就是一代偉人周恩來唯一一次親眼看到故鄉,不是零距離的接觸,不是全方位的視察。這就是咱們那日理國家事、統管國家的一國總理啊!
如今,駙馬巷故居還存有周恩來兒時寫字的小方桌、一棵百年的蠟梅樹,還有院子里那一口清澈的深井……可是,咱們的周總理永遠不會回來了。
聽到這里,我抑制不住感情的潮水,雙眼濕潤了。一個人無論走得多遠,故鄉永遠都是深情回望的方向。六十六年沒有回故鄉一次的周總理,心中孕育的是一個更大的故鄉,那就是要讓中國的老百姓看到自己變化的故鄉。他的故鄉在人民的心中。而在人民心里的周總理,同樣是“化作總理身千億,活在人民心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