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倩
摘 要 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理念下的一種扶貧方式,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開展,非連片貧困地區數量不斷增加,面臨著更高的標準與要求,產業發展難度也不斷增加?;诖耍灾貞c市北碚區為例,探索非連片貧困地區產業扶貧新模式,為今后扶貧工作的開展提供重要思路。
關鍵詞 非連片;貧困地區;產業扶貧;模式;重慶市北碚區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1.056
重慶市北碚區地處縉云山麓、嘉陵江畔,幅員面積755 km2,轄9個街道、8個鎮、109個行政村,農業人口23萬人,是重慶市15個非重點貧困區縣之一。全區有市級貧困村3個,分布于3個不同鎮,有1 04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分散在70個行政村,是典型的非連片貧困地區。近年來,北碚區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積極探索產業扶貧新模式,建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推動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進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1 發展模式
1.1 黨建引領模式
把發展集體經濟作為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以產業鏈為紐帶,推廣建立產業黨支部50余個,堅持黨帶群、強帶弱、富帶貧,推動“支部+合作社(公司、協會)+農戶(貧困戶)”,組織發動群眾有效參與,引導建立利益鏈接機制,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產業振興有機銜接。例如,柳蔭鎮明通村黨總部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按照鎮一村一品、差異化發展的思路,班子成員自籌資金20萬元,成立了重慶柳豪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盤活村辦公室旁邊的舊校舍,改造成公司的生產、包裝、展示、銷售配套房,與農戶簽訂保底收購協議,負責全村農副產品銷售,銷售利潤的30%用于村民分紅、扶貧濟困和村集體收入,70%用于公司滾動發展。
1.2 校地合作模式
借智借力西南大學專家學者,編制《北碚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實施方案(2019—2022)》《北碚區扶貧主導產業發展實施方案》等指導文件,為脫貧攻堅重點街鎮編制《產業扶貧發展規劃》,指導街鎮科學選擇和實施投資項目,以規劃引領產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同時,組建校園專家指導團隊,劃片包干為各街鎮提供技術咨詢服務和市場營銷指導,定期深入基層現場授課、實地指導等,切實提高貧困群眾生產技能。目前,已助推全區發展櫻桃、山藥、花椒、蔬菜等特色產業267 hm2,帶動800余戶貧困戶增收。
1.3 抱團發展模式
積極探索企業、合作社、村集體和貧困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實現多方共贏。以“合作社+村集體+貧困戶”為主要抓手,在38個行政村先行先試,探索形成產業帶動型、資源開發型、勞務創收型、租賃經營型和項目拉動型5種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模式,多途徑、多形式、多渠道促進村集體增收。例如,金刀峽鎮小華鎣村種植紅櫻桃已有30多年歷史,近年來組建專業合作社,將分散種植的櫻桃形成20 hm2種植基地?;厥找姘幢壤M行分配,30%用于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30%作為村集體收入、30%用于貧困戶的幫扶慰問,剩余10%用于專業合作社成員及有貢獻人員的獎勵等。同時,每年舉辦櫻桃采摘節,將價格由20元/kg增長到70元/kg,種植農戶實現戶均增收1 000元以上。
1.4 龍頭帶動模式
實行“龍頭+市場”帶貧困戶。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引進龍頭企業,利用企業的市場和技術優勢發展產業,帶領貧困戶增收脫貧。例如,三圣鎮春柳村引進產業化龍頭企業重慶敖欣農業有限公司,發展大棚蔬菜7.2 hm2,每年為當地村民創造土地租賃收入約17萬元;常年用工30人,季節性用工60人,務工人員年均增加收入1.5萬元以上。同時,春柳村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資金50萬元入股到蔬菜基地大棚建設,公司每年分紅3萬元給村集體。
1.5 入股分紅模式
推動以房聯營合作,引進農旅公司以貨幣出資入股,農戶以宅基地或房屋入股,民宿公司統一經營,經營收入由農戶與公司按6∶4的比例分紅。推動土地和勞動力入股合作,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勞動力等作價入股,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以種子、肥料、農藥等生產物資以及技術指導、產品初加工、產品銷售等入股,村集體經濟組織以生產過程協調服務、爭取政策支持等入股。例如,澄江鎮五一村設置土地股、集體資產股和現金股,通過合股聯營,將村集體、農民的利益聯結起來。以土地入股的農戶按照“保底600元+收益分紅”的方式進行分紅。
1.6 電商扶貧模式
1)建立網上村莊,利用北碚郵政自身助農電商平臺渠道和配送優勢,以“居民線上下單+基地直采+郵政免費送達”的模式開展公益服務,打通貧困村特色農產品入城入戶的新路子,已協助各大超市采購本地農產品70萬噸。疫情期間,通過“內部接龍+朋友圈推銷”模式解決農產品滯銷難題,發動機關、村(社區)干部積極宣傳,通過介紹、轉發等方式,銷售土特產品5萬噸。2)探索直播帶貨,區領導跨行客串主播,為扶貧產品代言,幫助貧困戶銷售產品,實現增收。3)成立消費扶貧聯盟,組織轄區100余家社會單位、企業與貧困村、貧困戶對接幫扶,優先購買貧困戶農副產品。
1.7 培訓造血模式
扎實開展扶貧實用技術培訓,提升貧困群眾產業造血功能。針對貧困群眾在產業發展中的資金、技術和管理能力等實際問題,緊扣貧困戶需求和意愿,對癥下藥、因戶精準施策開展品牌培訓、電商培訓、創業培訓、特色種養殖技術培訓等。目前,全區組織各類培訓200余期,培訓5 000余人次。如柳蔭鎮永興村抓住區科委結對幫扶的機遇,多次邀請科技人員對本村發展的核桃、臘梅、李子等扶貧產業開展種植技能培訓,32戶貧困戶積極參與,通過產業實現穩定脫貧。
1.8 村企共建模式
將脫貧攻堅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深入實施“百企結百村·攜手共發展”活動。區領導多次深入基層一線調研,為村企合作謀劃思路、牽線搭橋,組織各相關部門幫助解決問題、提供支持保障,引導各方自主參與,找準共建結合點,發揮村企各自優勢,以企興村、以村促企實現共建共贏。目前,已有64家企業與36個村結對共建,每個貧困村都有1家以上企業參與合作,簽訂項目38個,計劃投入1.3億元,帶動新建村辦企業等各類經濟組織27個,支持黨員群眾、本土人才創辦領辦創新創業項目18個,培養致富能手270名,“以企興村、以村促企”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民營經濟共同發展。
2 存在問題
2.1 產業布局不合理
產業發展規劃、政策設計尚思路不夠清晰,計劃落實措施不夠到位,普遍存在缺乏扶持資金、增收項目零敲碎打的現象,未形成規模優勢??芍纬掷m增收的發展項目不確定,當前脫貧與長遠發展問題不清楚。市場引領作用未得到足夠重視,見子打子、有一哄而上的趨勢,只重視種養不重視后續加工、營銷和市場開拓。
2.2 科技應用能力差
農業社會化發展速度較慢,很少有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組織參與到先進的農業技術推廣、病蟲害統防統治、代耕代種代管和市場信息服務中?;鶎愚r技體系不完善,農技隊伍力量薄弱。同時,留守在農村的貧困勞動力整體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難以應用現代農業科技成果。
2.3 產業體系不完善
扶貧產業結構較混亂,主導產業不突出,各個環節緊密聯系不夠到位,缺乏較長的特色產業鏈條和品牌效應,農產品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等產業發展滯后。同時,龍頭企業帶動不足,宣傳、營銷等手段跟不上,產品在市場上競爭力不足。
2.4 保障機制不健全
政府對非連片貧困地區重視程度不夠,地方財政對扶貧產業投入不足,且貧困戶的自身投入能力差,扶貧產業發展要素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在農村還普遍存在貸款難、融資難問題,農業招商引資力度不夠。再加上北碚區是主城區,主要鼓勵貧困群眾通過務工增加收入,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產業發展。
3 建議
3.1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結合北碚區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以市場為導向、技術為引領、農業企業為帶動發展特色產業。產業選擇要慎重,需要綜合分析,有一定比較優勢才能獲得市場占有率。要合理調整產業種植結構,無論是調減低效糧食作物的種植,還是增加高效經濟作物的覆蓋率,都要在符合區情基礎上進行,避免出現市場同質化。
3.2 多措并舉培育農業經營主體
實施獎補政策,積極打造一批龍頭企業,持續深入開展龍頭企業扶貧項目對接和“百企結百村”活動。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動示范合作社建設,大力培育致富帶頭人,優先安排貧困戶占比較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農業產業項目。推廣股份合作、訂單幫扶、生產托管等有效做法,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
3.3 完善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
積極推行財政產業直補資金股權化改革,村集體經濟組織持有股份分紅按一定比例用于精準扶貧。進一步落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貧責任,以此作為享受扶貧政策的前置條件。享受扶貧政策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先吸納本地區有意愿的貧困戶就業。財政扶貧資金、對口幫扶資金、捐贈資金等扶持的專業合作社,成員應包含一定比例貧困戶。
3.4 提高貧困戶持續增收能力
對于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為其提供特色產業發展思路和技術保障,支持自主發展,脫貧致富后的貧困戶即為其他貧困戶樹立榜樣,也可培育為致富帶頭人,對于無勞動能力的,則將其資源變資本,參與到集體產業或市場主體經營中,使其獲得穩定的收益。充分發揮產業指導員作用,定期上門開展技術服務,點對點指導,提高群眾內生動力和生產能力。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