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飛
【摘 要】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近年來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我們必須注意到,從總體上看,目前各高校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仍屬于傳統的封閉式教學,存在著片面重視舞蹈技巧、片面重視技術素質,輕視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底蘊、輕視人文素質等問題。為提高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質量,我們非常有必要深入挖掘民族民間舞蹈的歷史文化積淀,引導學生主動傳承民族舞蹈文化。本文將就此方面的問題展開研究。
【關鍵詞】民族舞蹈文化;傳承;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J70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8-0120-03
近些年來,全國各地的普通高校紛紛開設民族民間舞蹈專業,學生報考人數逐年提升;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已經進入新一輪發展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加強民族傳統文化建設,增強文化自信;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發展速度還將進一步加快。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且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還須著力加強對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
一、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現狀
(一)民族民間舞蹈
早在上古時期,我們中華民族的先民便在祭祀活動中載歌載舞,這可以被視作最早的民族民間舞蹈。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階級分化與國家機器,舞蹈也分化為民間舞蹈與宮廷舞蹈。在宮廷舞蹈方面,比較著名的作品有唐太宗李世民創作的《秦王破陣樂》、唐玄宗李隆基創作的《霓裳羽衣舞》;在民族民間舞蹈方面,則出現了秧歌、舞龍、舞獅、花鼓燈、腰鼓、儺舞、推小車、采茶、織網等各種形式的歌舞,其數量、種類遠遠超過宮廷舞蹈(據不完全統計,僅在湖南省便有2000多種民間舞蹈),民族民間舞蹈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并在廣大群眾中長期流傳,具有旺盛、持久的生命力[1]。
對于如何精確地定義“民族民間舞蹈”,不同的專家有不同的意見,為行文方便,在本文中,將“民族民間舞蹈”描述為:民族民間舞蹈是勞動階級的人民群眾在長期社會生活中創造,并為廣大群眾所喜愛、所傳承的舞蹈形式。民族民間舞蹈反映群眾的生產、生活,并抒發群眾的藝術熱情,表現群眾對于理想生活的向往與憧憬。
(二)民族民間舞蹈的主要藝術特征
民族民間舞蹈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封閉性。在古代社會,交通不發達,沒有瀝青、混凝土的道路,更沒有高速公路。人們世世代代生活在相對封閉的村落里,以村落為活動半徑表演民族民間舞蹈,因此,民族民間舞蹈具有地域性、封閉性的特征,不同地方的民族民間舞蹈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如同為舞龍,河北省有擺字龍燈,南方地區有舞草龍、斷頭龍、板燈龍、香火龍、九龍舞、人龍舞、龍燈舞[2]。
民族民間舞蹈具有群體性、自發性、業余性、娛樂性、宣泄性的特征。在古代社會,社會生產力落后,人們使用笨重的生產工具從事著體力勞動,同時又要與各種天災人禍作斗爭,個人離開群體就很難獨自生存。因此,人們往往以血緣、族群結成一定的群體,共同生活、共同勞作、共同應對各種挑戰。但人們的生活中并非只有勞累、疾病與汗水,當他們共同奮斗后取得了收獲,他們也會高興、感激,在興奮之余載歌載舞,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另一方面,群眾又不可能接受專業舞蹈院校的培訓,因此,民族民間舞蹈具有濃厚的群體性、自發性、業余性、娛樂性、宣泄性的特征。仔細觀察,我們發現,從安徽漢族的“花鼓燈”,到傣族的“潑水節”,從侗族的“多耶”,到蒙古族的“那達慕”,每個地方每一次民間舞蹈表演,都會吸引當地大批群眾踴躍參加(并且吸引數量更多的群眾圍觀、欣賞),大家縱情歌舞,熱鬧非凡,甚至即興表演;雖然這些民間舞蹈沒有標準的動作,但卻可以使人們喜笑顏開、喝彩鼓掌。
民族民間舞蹈具有道具性的特征。國外芭蕾舞基本上為徒手舞蹈表演,而國內民族民間舞蹈大多使用手絹、扇子、長綢、鼓、傘、燈、鈴、棍等各種道具。在山東,表演花鼓舞的民間藝人雙手擺動鼓槌(鼓槌后面綴著三尺長的軟穗),從上、下、左、右、前、后各個角度敲擊鼓面,將道具與舞藝融為一體,營造出軟穗揮舞的效果[3]。
民族民間舞蹈具有凝聚性的特征。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民族民間舞蹈的表演者,每一個人都可以在民間舞蹈中寄托自己的希望,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歡愉,并感受到群體的關懷與溫暖,因而民族民間舞蹈具有極強的凝聚力,可以將群眾凝聚成一個共同的群體,從而維系群體的生存與發展。可以說,民族民間舞蹈來自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反過來又促進了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向前發展。
(三)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現狀
民族民間舞蹈是傳統文化的瑰寶,做好民間舞蹈教學,有利于建設我國舞蹈文化。但當前各地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現狀卻并不能令人滿意,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1.教師缺乏教學能力
有專家對全國各高校的舞蹈教師進行了一次抽樣調查,發現超過30%的教師明確表示自己不知道如何教民族民間舞蹈,42%的教師表示不知道怎樣才能上好一節民族民間舞蹈課,59%的教師表示無法獨立編創教學組合,94%的教師從未親自參加過民族民間舞蹈實地調查,44%的教師自己不太清楚民族民間舞蹈的核心動律[4]。
2.教學方式陳舊
當前,各高校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基本上屬于傳統的封閉式教學,教師將民族民間舞蹈的動作進行分解,然后指導學生對每一個舞蹈動作進行幾十次乃至幾百次的機械重復式訓練,直至學生建立運動型條件反射,形成比較嫻熟的舞蹈動作。這種教學模式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無法讓學生體驗到民族民間舞蹈中蘊含的歡樂元素;此外,這種封閉式教學模式片面重視舞蹈技術、片面培養學生的技術素質,卻忽視了深入發掘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底蘊、忽視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因而學生往往認識不到民族民間舞蹈的寶貴文化價值,喪失了學習的熱情與興趣。
二、研究如何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傳承民族舞蹈文化
(一)民族民間舞蹈文化
民族民間舞蹈,顧名思義,是在一定地區范圍內活動的某一個民族創造的、為本民族群體所喜愛、帶有本民族鮮明特色的舞蹈形式。由于民族民間舞蹈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各個民族本身的文化特征,并具有各民族深厚的文化沉淀,因此,民族民間舞蹈又被視作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以民族民間舞蹈為核心的舞蹈文化,可以稱之為民族民間舞蹈文化。
自古以來,我國便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家。各個民族在悠久的歷史中各自發展出不同的民族舞蹈文化:蒙古族生活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代代與駿馬相伴,因而蒙古族舞蹈文化具有粗獷、開闊的特點,馬步棱角分明,雙臂起伏有力,并與摔腕、翻腕、擺手等各種動作搭配[5];傣族生活在亞熱帶叢林里,他們與美麗的孔雀朝夕相處,因而傣族舞蹈文化具有溫柔、善良的特質,如著名的傣族“孔雀舞”,表演者用腿、臂、身體構成三個“三道彎”,模擬孔雀行走、孔雀戲水、孔雀抖羽;侗族以各個家族為單位,生活在崇山峻嶺之中,創作出著名的集體歌舞“多耶”,據說曾有一千多名侗族人排列成整齊的隊形,用有序的節奏、統一的節拍、步伐、動作表演“多耶”舞;漢族舞蹈文化紛繁多樣,但卻具有其他民族舞蹈所不具備的大氣、熱情,如著名的紅綢舞,通過舞動長綢在空中編織出各種流動、美麗的圖案,營造出“誰持彩練當空舞”的意境,充分表現了中國人民火焰般熾熱的情感。
民族舞蹈與民間舞蹈交融在一起,無法將二者割裂開來。事實上,民族民間舞蹈的一大特征便是民族性。有專家分析后指出,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大體可分為三大類型:農耕民族舞蹈文化,以漢族、侗族、苗族、瑤族民間舞蹈為代表;草原民族舞蹈文化,以蒙古族民間舞蹈為代表;沙漠民族舞蹈文化,以維吾爾族民間舞蹈為代表[6]。
(二)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傳承民族舞蹈文化
在新時期背景下,要提升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質量,就應當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主動傳承民族民間舞蹈文化。
1.組織學生深入了解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底蘊
為了傳承民族舞蹈文化,首先,必須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組織學生深入了解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底蘊。譬如,教師可運用問題教學法+小組合作討論法,要求學生們思考為什么漢族有腰鼓舞、維吾爾族有手鼓舞、蒙古族有太平鼓舞?為什么這三種舞蹈形式均以鼓為道具?繼而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遠古時代,任何民族出征前都要擂鼓助陣,以激勵士氣(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志》中的擂鼓片段);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雖然分別屬于不同的民族,但他們卻共同繼承了“陣前擂鼓”的傳統,通過腰鼓舞、手鼓舞、太平鼓舞來振作精神,表達不畏一切艱難困苦、直面一切挑戰的勇氣,以致漢語中出現了“鼓舞”一詞[7]。教師要使每一名學生都認識到:雖然我國有許多個不同的民族,但各個民族在數千年的歲月里都一直頑強地為生存而斗爭,以致發展出相似的鼓舞文化;繼而引導學生尊重各個民族的舞蹈文化,尊重各民族舞蹈文化的價值。
2.運用情境教學法
舞蹈是一門藝術,藝術的本質在于其形象性,因此,教師應當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充分運用情境教學法,為學生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民族民間舞蹈不同的舞蹈形象[8]。譬如,在向學生介紹蒙古族舞蹈文化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駿馬在蒙古大草原上飛奔的畫面,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馬的動作與蒙古族舞蹈中表演者肩部動作、雙腳步伐、上身體態之間的異同點;在向學生介紹傣族舞蹈文化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傣族潑水節的盛大場面,以及在傣族地區生活的孔雀、白象,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傣族舞蹈如何模擬孔雀、白象等動物形象,并幫助學生認識到傣族舞蹈文化中具有水一樣的溫柔、流動特點。教師還可以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非洲、澳大利亞土著民間舞蹈,英國民間劍舞、鄉村舞、莫里斯舞、愛爾蘭踢踏舞,俄羅斯集體舞、頭巾舞,德國刀舞、旗舞、鐵箍舞,法國法朗多爾舞等國外民族民間舞蹈的視頻,要求學生分析、比較中外民族民間舞蹈之間的相似性與不同點,引導學生尊重不同國家的民族舞蹈文化,同時更加深刻地掌握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舞蹈風格,并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要使學生領悟到:無論世界上的人們生活在地球上的哪個角落,無論他是黃種人或是黑種人、白種人,他們都愿意在節日來臨時載歌載舞,都愿意通過舞蹈語言表現自己的精神風貌;因此,舞蹈源自人類的審美追求,舞蹈文化是一切藝術文化的源泉。
3.組織學生進行民族民間舞蹈訓練
在引導學生認識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底蘊,并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后,舞蹈教學須轉入民族民間舞蹈動作的具體訓練。在對學生開展舞蹈動作教學時,宜著重引導學生掌握各個舞蹈動作的重點,而不宜要求學生進行機械重復式訓練:在進行東北秧歌舞訓練時,教師須組織學生反復觀察視頻,指導學生掌握展翅位、雙揚位、胸前位等基本手位,并要求學生仔細注意,展翅位時雙臂置于身體兩側45°,手心向下,手腕稍起;雙揚位時雙臂伸直于頭部左右兩側的斜上方,手心相對。
在進行蒙古族民間舞訓練時,教師同樣要組織學生認真觀察視頻,研究蒙古族民間舞與騎馬之間的相似點,繼而引導學生掌握正步、小八字步、踏步等不同腳位,以及硬碗、柔腕等不同的手腕動作。
三、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一個民族必須要有堅定的文化自信,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應當在民間舞蹈教學中主動傳承、弘揚民族舞蹈文化,引導學生認識、尊重、熱愛民族舞蹈文化,從而不斷提高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楊雪晴.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的作用[J] .藝術科技, http://kns.cnki.net/kcms 2019, 32(10):117 .
[2]肖雙婧.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與民間舞蹈的教學策略分析[J] .戲劇之家, https://doi.org/10.14149/j.cnki.ct. 2019(12):172 .
[3]劉春娟.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與民間舞蹈的教學策略[J] .戲劇之家, 2019(08):155-156 .
[4]林燕妮.簡析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與民間舞蹈的教學策略分析[J].黃河之聲,2018(17):61.
[5]徐梅.論民族地區高等舞蹈教育教學體系的特色化發展——以云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為例[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8(03):72-77.
[6]萬千.民間舞教學中延伸民族舞蹈文化——評《中國舞蹈美學》[J].高教探索,2018(09):136.
[7]丁繪惠.茶馬古道舞蹈文化發展現狀及舞蹈教學普及研究[J] .福建茶葉,2018, 40(07):292.
[8]龐志娟.民族舞蹈文化傳承視角下的地方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特色化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