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借貸也隨之而起,一些網絡借貸平臺趁機而入把目光放在了涉世未深的大學生身上。參差不齊的校園網絡借貸平臺也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學生因還不起借款而自殺的事件時有發生,本調查對成都市高校學生的參與情況、法律認知、風險意識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分析,從內到外了解了高校目前網絡借貸的現狀,并提出針對性的完善建議。
關鍵詞:成都市;大學生;網絡借貸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校園網絡借貸關注度也一直伴隨著大眾的負面評論,從大學生的“裸貸”、犯罪到自殺,惡性事件層出不窮。2016年銀監會先后公布了《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和《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但是依然無法阻止高校里關于網絡借貸的極端事件發生。因此,2017年銀監會叫停網貸機構的校園貸業務。對于大學生的網絡借貸大部分都只會看到大學生的奢靡消費觀和借貸平臺對大學生過度消費的助長,而忽略了學生的正常消費需求,只有平衡學生的貸款需求和社會負面輿論的關系,并且加強校園網絡借貸的監管,建立學生的正確消費觀才能發揮網絡借貸本身應有的價值。作者在進行調查研究時,在問卷上也包含了關于大學生的還款能力、借款途徑、借款原因等問題,力圖從大學生的內在因素來發掘校園網絡借貸存在的原因,進而促進網絡借貸平臺的健康有序發展。
二、研究的過程及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研究通過發放問卷調查的方式,向成都市各高校在校生的網絡借貸現狀進行了統計分析,發放的高校包括市內的大專院校、本科院校和重點大學,發放的數量總計300份,對在校大學生的性別、年級都進行了細分。
(二)研究的方法及工具
作者在本次調研中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通過發放問卷調查對成都市高校網絡借貸的現狀進行分析。本次的問卷調查表一部分是通過網絡發放,還有一部分是通過實地走訪的方式進行發放。整個調查研究的時間為兩個月,最終的結果運用SPSSAU對這些高校網絡借貸現狀進行調查分析。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被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研究的對象為成都市高校大學生,本次調查問卷一共發放了300份,其中有效問卷300份。被調研者中:男性75人,女性225人;大一30人,大二183人,大三及以上有87人。
(二)大學生網絡借貸參與情況分析
1、大學生網絡貸款情況分析。在300位大學生中有33位同學有過校園貸的經歷,占11%,未有過校園貸經歷的同學有267位,占89%。由此可以看出近年來學校、社會對學生的宣傳工作有了很大成效,學生參與網絡借貸的比重減少。對網貸平臺最為熟悉的是京東白條和螞蟻花唄,這說明學校對非法借貸平臺進入校園的控制越來越嚴格。
2、大學生生活費收支分析。本次調研結果顯示,大學生的生活費主要來源于父母親人的給予占比為81%;生活費來源為學校助學金或獎學金的占比為41%;生活費來源為勤工儉學的占比為31%;其他未被歸類的來源占比為10%。在支出上,每月支出1000元以下的占18%;每月支出1000-2000元的占56%;2000-3000元的占17%;每月支出3000元以上的占9%。高校學生主要是以學業為主,能夠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生活費的機會少,大部分還是會依靠家人。
3、大學生貸款原因分析。有過借貸的大學生中,超前消費額300元以下的占56.67%;超支300-1000元的占28.33%;超支1000元以上的占15%。可見大部分學生的超前消費額不大,但是超支1000元以上的人群占比15%仍是個不可小覷的數目。據調查,大學生的貸款原因有85%是消費購物;37%是因為家庭經濟困難;22%是自我提升;13%是自主創業;10%是賭博。大學生對新鮮事物接受度更強,在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時很容易陷入消費主義的陷阱,由于沒有經濟收入,大部分學生通過網貸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消費欲望。
(三)大學生法律風險意識分析
1、關于是否了解網絡借貸的相關法律知識。有53%的學生知道一些;24%的學生基本不了解;還有18%的學生需要用到時才會去了解;只有5%的學生十分了解。可見,很多學生對于金融法律知識不太重視。
2、關于是否了解網絡借貸存在的信息泄露風險。有90%的學生知道,10%的學生不清楚。不清楚的學生只占少部分,說明大多數學生都比較重視個人信息安全。
3、關于是否清楚網絡借貸的催款模式。57%的學生知道,43%的學生不知道。近半數的大學生不清楚具體的催款模式,當面對非法催收時應對能力缺乏,從而加劇極端事件的發生。
4、關于所在大學是否有金融風險等知識宣講會。56%的學生反應自己的學校基本沒有金融知識宣講;13%的學生反應學校經常有金融知識宣講;還有31%的學生反應自己的學校有金融知識宣講但自己很少參加。說明高校對校園貸的警示、教育工作還做得不夠充分。
四、調查結果的結論與建議
(一)大學生對網絡借貸的接受度較高
從問卷調查結果可以得出,當代大學生的消費意識發生了轉變,提前消費的觀念也越來越被認同。網貸平臺的手續簡單、方便快捷、無需擔保、貸款額度自由等優勢成為學生貸款途徑中重要的選擇項。在考慮借貸平臺時更注重利率、還款期限、個人安全等因素。此外,大學生的貸款用途除了消費購物外,還有35%的學生是用來自我提升和自主創業。對2017年網絡借貸平臺全面暫停校園借貸業務的看法上,仍有一部分同學認為不應該用一刀切的手段來全面禁止,也可以繼續保留一些運行良好的平臺。
(二)大學生的法律風險意識不足
1、過度消費,缺乏對還款能力的考慮。對成都市大學生的收支分析和超前消費額分析,可以看出大學生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消費觀念也發生了變化,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獲得充分發展,極大激發了大學生的消費熱情。據調查,大多數高校學生都有過度消費的行為,在對是否會考慮還款能力的問題上,雖然大部分學生會選擇深思熟慮,但是有部分同學并沒有仔細考慮,只是相信自己以后能夠還上,忽略了自身的經濟基礎薄弱,在金融消費中對抗風險的能力較低的實情。
2、大學生金融消費常識匱乏,權利意識淡薄。很多大學生在選擇貸款時不清楚真實的利率,忽視消費中隱藏的消費風險。但是天上沒有白掉的餡餅,網貸的利息確實不低,如果一旦逾期,逾期罰息會加重學生的負擔,而大學生往往對逾期不夠重視。由于大學生對逾期催款模式不清楚且法律意識淡薄,在面對暴力催收,威脅恐嚇等侵權行為時維權意識不足。
(三)相關建議
1、高校應該將網絡借貸防治工作納入重點教育范圍。首先,學校要引導大學生根據家庭收入,自己的生活費來源和個人需求制定合理的消費計劃,形成理性的消費觀。同時,幫助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增加其責任意識,從而自覺抵制過度消費。此外,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宣傳工作,定期在校園內開展金融知識宣講會,特別是金融產品的利息計算,金融消費中的消費者知情權與選擇權,以及借貸平臺在逾期催收上使用方法的合法性。最后,充分利用學校里的宣傳欄,學校公眾號和教務處印發的安全教育材料等各種媒介來向學生介紹不良網貸的案例以及危害。同時,在校園里成立一個法律咨詢處,充分利用校園里法學院的法律資源來幫助遇到困難的學生,減少一些因得不到監護人幫助而選擇自殺、犯罪等極端事件發生。
2、完善準入制度,加強監督管理。能夠進入學生群體的網貸平臺需要明確具體的監督主體,清理現有市場上的不良產品并依照已有的規則處罰違規者,同時設立市場準入標準,采用核準制作為市場準入制度,既能嚴格規制不良網貸平臺的進入,又能保護網貸平臺薄弱的基礎,使其不至于過早的夭折。設立網絡借貸平臺市場準入標準還包括從業人員的準入標準,從業人員也應該具備一定的金融、法律知識,需要通過專門的考試才能從事相應的網絡借貸工作,并且應該禁止雇傭在校學生從事代理、中介業務。
參考文獻:
[1]再麗萊姆·居麥. P2P校園網貸平臺的法律監管研究[D].新疆大學,2018.
[2]馮輝.網絡借貸平臺法律監管研究[J].中國法學,2017(06):221-239.
[3]王薛博文.大學生網絡借貸法律問題的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9(02):54-55.
[4]趙家琦. 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法律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7.
作者簡介:
羅雪瑞(1993—),女,漢族,四川成都人,在讀碩士研究生,青海民族大學,研究方向:經濟法。
課題項目:
本文系青海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項目全稱“成都市高校網絡借貸現狀的調查研究”(項目編號:JM17035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