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宏苗
摘要:現階段我國事業單位在收支預算管理、財政撥款利用率及群眾服務水平上有明顯的提高,但事業單位在各項工作中仍存在問題,對事業單位服務職能及監管職能的發展與提高有較為惡劣的影響。而事業單位管理體系中預算管理作為其較為重要的管理內容,在新時代事業單位的政策優化與完善的同時,必須對預算績效管理進行強化。
關鍵詞:事業單位;預算績效;管理工作;措施探究
事業單位在管理活動中極為關注預算績效管理,就總體而言,多數事業單位的預算績效管理雖然在能力上有顯著的提高,但實際活動中仍存在問題,這些潛在的問題使預算績效管理在實踐活動中較為被動,且其效能也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因此,事業單位必須對預算績效管理活動作出強化,為事業單位的可持續發展探尋科學、有效的策略。
1? 事業單位預算績效管理中存在著的問題
1.1 對預算績效管理工作認識不充分
國內部分事業單位的管理者對預算績效管理的認知較為淺顯,在工作思想中對其不夠重視,在大多數工作中仍然采用“決算為重,預算省略;結果為重,過程省略;收支為重,績效省略”的陳舊觀念,這種陳舊的觀念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事業單位管理的實際需求。事業單位的管理者應當與時俱進,對新生事物秉著積極學習的心態,而不是敬而遠之、束之高閣。但是,部分事業單位管理者在工作中沒有大局觀念,對預算績效管理活動交給財務部門操作,由于自身對預算績效的理解僅停留在基礎概念上,導致預算績效與事業單位年度工作計劃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在于預算績效編制工作早于年度工作計劃,使其不在同一編制時間內,使預算績效管理在之后的工作中難以順利開展。
1.2 預算績效管理指標體系不健全
事業單位的主要核心工作是建立預算績效指標體系,預算管理目標作為建立績效預算指標的依托,為后續的工作內容提供具有參照意義的數據,如:預算結果控制監督、績效考核等[1]。事業單位的具體情況是建立績效考核體系的基礎,只有做好數據分析,才能保證客觀、科學的體系建立。多數事業單位在建立預算績效管理體系時受到單一定性及定量指標的局限,績效指標體系如果不能以事業單位的實際情況作為依據,則無法保證其完善性與科學性,進而導致在指標體系中出現定量、定性及邏輯分析等問題。與此同時,事業單位在制度建設中,覆蓋范圍還不夠全面,且缺乏統一性與時效性,多數事業單位對其建立的指標體系,只包含單一部門,因此,事業單位的各個部門缺乏覆蓋完善的管理及部門考核指標體系。
1.3 缺少詳細的預算績效管理方法
預算管理制度作為事業單位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只有奠定堅實的基礎,才能使預算管理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就目前而言,我國多數事業單位在預算績效管理中缺乏完善、有效的制度,導致工作人員在工作中出現嚴重錯誤或相關問題后,無法通過完善的預算績效管理制度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理、處罰。有些事業單位中雖然存在相關的預算績效管理制度,但多為形式化,對工作人員沒有實質的約束功能。以上種種情況均體現出事業單位在預算績效管理制度方面有待提高。完善事業單位預算績效管理制度,才能保證之后的工作順利、有效的開展,督促在職工作人員兢兢業業,使得事業單位各個部門能夠充分協調,提高工作效率及質量,達到共贏的目的。
1.4 預算績效管理監督制度不完善
事業單位就現有的預算模式而言過于傳統且單一,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的社會發展。其在預算績效管理活動中已經無法對事業單位財務資產、所有者權益等內容做出細致且客觀的結論[2]。同時,預算績效管理和事業單位相關的會計信息的不完善,導致事業單位無法解釋審批資金流動方向,在對其用途進行調查時得不到明確答案,為事業單位的“蠹蟲”提供機會。國家在新預算法頒布后,通過不斷的改革優化,對以上問題提供了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案,進而被業內人士稱為“經濟憲法”。多數事業單位在建立預算績效管理監督制度時,并沒有以本單位實際情況為基礎,并且在制定中沒有合理、具體的計劃,沒有明確的方向。拋開事業單位預算編制不談,預算績效管理作為重要核心,它能夠以多元化的方式對預算管理進行評判,進而提高事業單位管理工作的效率,但仍有很多單位不重視預算績效管理指標的分配,導致在相關工作活動中降低其效率及可行性。
2? 強化事業單位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的措施
2.1 強化對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的認識
有效的方式方法離不開執行者,因此,事業單位在進行方式方法優化、完善時應當培養預算工作人員的預算管理意識,提高其對相關專業的能力。事業單位應當要求本單位工作人員通過不斷的學習,加強自身的專業知識,學習相關法律知識,將經濟收支等方法與制定的相關計劃進行結合,以積極認真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工作,使得預期收益在科學、合理、可靠的預算編制中得到實現。事業單位在開展預算績效管理相關工作時,應當以單位當前的工作內容相適應,在不斷的時間中完善、進步,進而滿足事業單位整體發展的要求。提高事業單位相關預算管理意識,還應表現在管理人員與工作人員多溝通、多交流上,通過與具體問題相結合,進一步完善事業單位預算績效管理活動。
2.2 健全預算績效管理指標體系
事業單位應當優化預算績效管理指標體系,從根本上加大事業單位對預算績效管理的重視力度,以保證預算控制、工作流程、績效考核、管理決策及評估流程的順利進行。事業單位預算執行完畢之前,應保證單位預算管理的科學性,隨后及時對事業單位可流轉資金開展績效評估,通過對資金的具體使用情況及流向的分析,進一步保證事業單位資源運用的合理性。預算績效管理對各個環節中的潛在風險及問題進行評估及解決,制定合理且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而降低在預算管理活動中的風險[3]。在預算管理的開展過程中,工作人員明確自身權責范圍與他人協調合作,加強事業單位對財務的管控,并優化項目報告制度,定期予以監督。
2.3 制定詳細的預算績效管理方法
事業單位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現金流的往來所涉及部分資產是屬于國家的,因此,事業單位不斷對預算方法進行改進與完善,其主要目的是在于保護國家資產。在國家法律中,通過多元化的方式能夠提高資源轉化率,使事業單位對各項資源的利用率得到優化基礎上,增加有效資源。事業單位在改進工作方法時應當注意對各級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將各級部門整體化,對所需的資源配置進行合理利用。事業單位在工作中制定詳細的預算績效管理方法,通過對預算問題的細致分析,找出與其相對應的策略,使其能夠在工作中得到貫徹與落實,具體問題依據事業單位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同時將調整原因及實施對策進行上報。
2.4 完善預算績效管理監督制度
事業單位作為預算績效管理監督制度的監督主體,其通過客觀、公正的方式牽制權利,其通過加強預算監督來提升事業單位工作中的客觀性,進而提高事業單位的工作效益,通過完善的制度及方法促進預算績效工作的合理開展。預算績效管理監督制度實施的同時還應當加大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核查力度,監督人員應當及時更新監督理念,對違紀違規的問題進行如實記錄。預算績效管理監督應由定期改為不定期檢查,加大突擊頻率及檢查質量。預算績效管理監督制度中應當對監督內容及范圍進行明確。預算績效管理監督制度執行應由專人負責,專人專項,對預算工作的績效進行嚴格審計。在工作中融入科學、合理的制度,促進事業單位控制及監督能夠有機結合。
3 總結
事業單位的每個部門、每項工作都離不開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它在提高事業單位各項收益的同時提高事業單位現有資源的利用率,使事業單位能夠時刻進行有序的工作。因此,事業單位在管理中只有強化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幫助其在實踐中發現、解決問題,走出當前困境,才能將預算績效管理的作用在事業單位工作中得到充分的發揮。
參考文獻:
[1]王平.強化事業單位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的措施探討[J].財會學習,2019(25):181-183.
[2]趙雅麗.強化事業單位預算管理及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的具體方法[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8(12):121.
[3]于水.事業單位預算管理及預算績效工作的強化措施探析[J].當代經濟,2015(0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