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新月
2019年10月12日,我國金融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2019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中講到考慮如何降低風險時提到:在“三農”方面的農產品期貨,作為期貨事先獲得銷售價格,同時又能夠對種植業氣候災害的保險、病蟲害的保險或養殖業的病疫保險都有的話,就能形成以有價格、有保障的農業訂單為基礎的、有保險的信貸機制。這說明農業保險的重要性。
近幾年,由于冰雹等自然災害的發生使得很多農業生產遭受損失,因此在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業的同時,更要注重風險的防控工作,使得農民沒有后顧之憂,并進一步可以推進創新型農業的發展。農業保險作為普惠金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對于特色農產品的保險更是重中之重。不光要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業,也需要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業保險,齊頭并進,助力普惠金融。
山東省是農業第一大省,在2008—2017年時農業總產值在全國居于首位。也由于地理和地形的位置,會容易受到旱澇、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的影響。
近些年來,山東省在這方面做過很多的措施,頒布實施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支持農業保險的發展。主要有《關于貫徹國發[2014]29號文件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意見》(2015)、《關于做好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工作的實施意見》、《山東省農業大災 保險試點工作方案》和《山東省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管理辦法》(2017),山東省目前出臺特色農產品保險以獎代補政策(2019),這說明更要進一步的發展有特色農產品的保險。上述文件擴大了山東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覆蓋面,增加了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規范了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調整了山東省東、中、西部地區政策性農業保險財政補貼資金,提高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資金使用效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全覆蓋了主要糧食作物和基本覆蓋地方特色農產品。
目前,遵循保成本、廣覆蓋、保特色、保價格、保大災的原則,進行各類適合農產品的試點。比如花生天氣指數保險,煙臺蘋果目標價格保險,小麥收入保險、高溫指數型海水養殖保險等等。山東省政策性農業保險財政補貼運行效率較高,農業保險總體規模增長迅速,政策性農業保險快速發展,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幅度大,提高了農業抗風險能力,更好的解決三農問題。
盡管有很多的進步和發展,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第一,農民風險意識和對保險的認識還需進一步提高,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保險的本質,存在一定的僥幸心理,并且太依賴于政府的補貼。各個區縣、鄉鎮的農業保險投保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第二,是保險公司承保理賠工作的精細化程度有待提高。首先由于保險公司在縣級以下的分支機構較少,信息收集也不全面,土地流轉也會造成保險標的的不明確,會導致承保工作仍存在不規范現象。也存在某些保險公司違規經營,并且騙取財政補貼等問題。其次是賠付標準很難進行準確的計量。由于農業保險發生時容易導致巨災風險,會引發一定的矛盾。第三,農業保險基層服務體系需加強制度支持和保障。在承包和理賠上較為繁瑣,要挨家挨戶的收取保費,檢查保險標的,幫助每戶登記申請表,加大宣傳等。沒有專門的農業保險基層管理制度,保險公司也很難全面地完成這些細碎的工作。因此要提高基層隊伍的積極性,依法合規的推進基層建設,就需要各個制度進行完善和加大支持力度。第四,農業保險在應對極端的災害風險保障能力需要加強。并且山東省是農業自然災害多發省份,發生大范圍嚴重災害的概率較大。而對于保險公司,如果在長期處于超賠狀態,可能影響其正常經營,也會出現延遲賠償和賠償不到位等問題,進而損害農民利益,影響農民恢復生產。
針對于以上問題,分以下三個主體提出以下的建議:
對于農戶,首先加大宣傳力度,實現政策宣傳覆蓋到村、到戶、到人,提高對農業保險的認識和理解。其次要有保費自繳的比例,不斷的提高農戶的保險意識。通過以上兩個方面,從而提高農戶的投保積極性,進一步提高投保率。
對于保險行業,第一就是進行創新發展,對于產品的多樣化、特色化進行創新;對于產品的保障層面進行創新,進行多層次的保障;對于農業保險和信貸的進行進一步的結合和拓展,推進普惠金融的發展。不斷的通過進行價格保險試點、指數保險試點以及收入保險試點等多個方面的嘗試來收集更多的數據從而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和互聯網相結合,農業保險的科技創新要格外的加以重視。對于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要加以重視和及時應用,比如天氣指數保險需要對各類風險區域進行劃分,從而更好的調整和厘定費率;再比如在農業保險的定損核賠中,將基于衛星影像的智能化識別系統引入進來,提高透明度,降低核保的不準確性和難度。第二就是與基層服務體系的合作,注重溝通和分工協作,在基層的服務體系指導下,在村干部的協助下全面并且合法合規地開展工作。第三就是需要加大分支機構的建設,進一步的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在厘定保險條款以及保費的過程中,需要合理合規;在承保以及理賠的階段更加需要行業規范,對于騙取補貼資金要杜絕。
在政府扶持方面,首先是農業保險政策的完善和補充,不但要做到因地制宜同時也要及時更新,這就需要創新和實際情況相結合。比如在種植大戶以及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發展的同時,對于這類保險做出一定的優惠政策,這種具有規模效應的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可以進一步提高農業保險的投保率。其次對于農戶太過于依賴政策補貼的問題,就需要逐步緩慢的減少和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資金,減輕財政壓力的同時培育農戶的保險意識。
參考文獻:
[1]王曉麗,陳盛偉.山東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評價——基于2008—2017年度數據[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2):26-33,157.
[2]山東省出臺特色農產品保險以獎代補政策[J].南方農業,2019,13(28):66.
[3]崔光尚.山東省濟寧市農業保險投保率的影響因素分析——以汶上縣為例[J].時代金融,2019(2):22-26.
[4]李亞力.農戶政策性農業保險需求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山東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