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丹寧
【摘要】在非洲,當地的技術落后,科研人員的匱乏,都直接造成了非洲手機制造技術的落伍。在傳音手機入駐非洲市場后,經過與其他手機品牌產生各種貿易摩擦,國際貿易的作用使非洲手機市場不斷擴大。市場擴大產生了兩種積極效應,也從貿易的利益中提高了整體社會福利——使得消費者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帶來更多的滿足。
【關鍵詞】傳音控股;非洲市場;國際貿易;需求;供給
前段時間,上交所公布的科創板獲受理企業名單中,一個不被大眾熟悉的公司“傳音控股”赫然在列,并在其中成為唯一一家收入超過100億元的公司。這個手機很有意思,他年銷量達到了124億臺,單論銷售量它已經超過了小米,是世界第四大手機廠商。奇怪的是,每一次手機的銷量排行中,都沒有傳音的位置,他們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中也難覓蹤跡,這是因為它們面向的市場是非洲、南亞、東南亞、中東和南美等區域,而它們一切的傳奇故事就要從“傳音控股”進入非洲開始說起。
第一個可能性:中國國內市場過剩供給
傳音進入非洲其實也并不完全是主動選擇,更多是被迫遁入非洲大陸。2006年,國內手機市場魚龍混雜,西門子、摩托羅拉、諾基亞等手機品牌牢牢死抓國內市場,“傳音控股”這樣正處于幼稚階段的國內手機廠商無法與這些國際大鱷相較量,為了逃脫國內市場“大熔爐”,傳音控股才將目標精準的轉向了開始嶄露頭角的擁有十億人口的世界第三大市場——非洲。
第二個可能性:非洲市場過剩需求和政策影響
普遍認為,固話服務普遍較差,費用昂貴,是導致移動通訊業務在非洲當地發展迅猛的主要原因。另外,一些國家對手機實行減稅政策也是促進手機用戶激增的原因。2009年,肯尼亞政府對銷售的手機減免16%的一般銷售稅,促使肯尼亞的手機交易量增加了200%。當時中國的手機普及率已經達到了60%~70%,但相比下同時期的非洲,連上南非和北非個別經濟發展較好的國家,手機普及率也僅僅勉強到達20%~30%左右,若單單是撒哈拉以南的國家,手機的普及率在10%以下。隨著這幾年科技的進步,通訊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非洲人民對手機的需求意識也日益增大。通過國際經濟學的學習,我們知道,在勞動是唯一生產要素和規模收益不變的情況下,兩國間生產技術差異就具體表現為兩國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在非洲,當地的技術落后,科研人員的匱乏,都直接造成了非洲手機制造技術的落伍。
發達國家對非洲市場的重視程度低,許多手機大品牌不但沒有給予足夠的關心,甚至還制定了不符合當地情況的天方夜譚的市場政策。這也相當于那些具有絕對資本優勢的發達國家放棄了這個香餑餑,將機會留給了接下來要到達非洲的中國企業。
第三個可能性:中國企業技術與資本的絕對優勢
在傳音手機入駐非洲市場后,經過與其他手機品牌產生各種貿易摩擦,國際貿易的作用使非洲手機市場不斷擴大。市場擴大則產生了兩種積極效應:一是通過廠商產量的提高實現規模經濟利益;二是增加產品的品種數量。從整個社會福利提高的來源看,貿易利益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生產成本的降低,使消費者可以以更低的價格購買消費品;二是產品品種的增加,使得消費者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帶來更多的滿足。(壟斷競爭市場的均衡P92)
中國現已成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而由于非洲有著各種不同的國家形式,而且他們的資本大多數用于國家的建設,所以導致非洲的勞動生產率對比起中國有著一定差距,(機會成本)而國際貿易完全是因為兩國勞動生產率的差異而產生的。起初到達非洲,傳音控股機就開始對本地居民情況進行調查,深入分析當地對功能機的需求,從痛點入手,用非洲沒有的先進的中國科技去解決痛點。
正因為對市場和目標的定位準確,13年來傳音控股竟然成為了全球占有率達到了7%,占非洲市場的48.71%,占印度市場的6.72%,2018年全年營收到達226.46億人名幣,旗下的功能機全球銷量第一。
“傳音控股”用中國對于非洲的絕對優勢,在非洲進行發展。同時逃避了中國的過剩供給,轉向非洲市場用其過剩需求刺激自身的銷售。“傳音控股”的準確定位使得它在國際中銷售量不斷增長,盈利不斷提高,甚至成為“非洲之王”。但是由于社會科技的迅速發展,人們需求的提升,其也開始面臨企業轉型的挑戰。
參考文獻:
[1]李坤望,張兵.國際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