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明 鞠蕓飛
【摘要】本文以某港口擴建工程建設項目為例,對其水環境、生態環境、大氣環境、聲環境、固體廢物、環境風險進行了評估分析,并提出了應對措施。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估;預防措施;工程項目
1 水環境
1.1主要環境影響
施工期。施工船舶產生的生活污水和油污水,按照有關規定,將其收集起來交由有資質單位接收處理,陸域施工污水收集后用槽車拉走,送污水處理廠處理,對施工江段水環境不會造成污染影響。碼頭樁基施工等會導致局部水域SS增加,由于工程量不大,施工時間較短,其產生的污染影響范圍較小,污染程度較輕,施工結束后影響將很快消除。對疏浚產生的SS預測結果表明,SS濃度大于10mg/L的懸浮物最大影響距離約為800m,濃度大于100mg/L的懸浮物最大影響距離約為200m,濃度大于150mg/L的懸浮物最大影響距離約為120m,由于逕流影響落潮期各級濃度影響距離略大一些,但漲落潮相差不眀顯。在漲潮期施工時,高濃度懸浮物不會對取水口產生直接影響;隨著疏浚工程完成,疏浚施工對水環境的影響也將結束。對吹填區溢流口排放的SS預測分析表明,濃度大于10mg心的懸浮物最大影響距離約為350m,并且影響區域僅限于14#泊位東側岸線與原有岸堤之間的掩護區域內,對水環境保護目標不會產生直接影響;隨著工程完成,溢流懸浮物對水環境的影響也將消失
營運期。工程營運期產生的機修等含油廢水,經廠區生產廢水處理站處理達到接管標準后,與生活污水一并送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排放由于處理量較小,水質簡單,不會影響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對長江水質影響很小。船舶艙底油污水及生活污水交有資質單位處理。
1.2采取的環保措施
施工期。施工時應合理安排施工進度,縮短工期,最大限度地控制水下施工作業對底泥的攪動范圍和強度,減少懸浮物的發生量;嚴格管理施工船舶和施工機械,碼頭水域不得排放船舶生產廢水及生活污水;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所簽訂的承包合同中應有環境保護方面的條款,并附有環保要求的具體內容。
營運期。禁止船舶壓倉含油污水在碼頭附近水域排放。船舶廢水交有資質的單位處理。港區機修、設備沖洗等少量含油廢水通過油水分離器處理達標排放。對停車場、維修場、加油站等的初期雨污水進行收集并進入港口污水處理站處理后輸送至污水處理廠處理。
2 生態環境
2.1生態環境影響
①陸域生態環境現狀。工程區城經歷了自然的植被演替過程,但現靠近沿岸仍有各約15m的裸沙地,調查區植物種類有20科、41余種,均為常見種,無珍責稀有物種及古樹名木等保護對象。
②水生生態環境。工程所在區域浮游植物(藻類)群主要有魚腥藻、硅藻、藍藻、小環藻等,魚類多樣性組成明顯,洄游性魚類、定居性魚類及河口性魚類都占有一定比例,且魚類組成比較穩定。
施工期。工程占地陸生植被將被清除,生物量將有一定損失,水上施工可能造成近岸局部水域SS濃度增加,但本工程施工面較小,施工活動對浮游生物及水生動物的影響總體較小。工程施工期船舶均委托有資質的單位接收處理,不會對水生生態環境產生影響。
營運期。工程營運期不直接向碼頭水域排放任何形式的廢水。船舶來往會對周圍水體產生擾動,但不會根本改變水生生物的棲息環境,也不會使生物種類、數量明顯減少。
2.2擬采取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施工期。加強珍稀水生生物的保護;優化施工管理和施工工藝;采用先進的施工技術;不在碼頭水域排放船舶廢水;避開洄游魚類的洄游期。
營運期。到港船舶不得在本碼頭水域內排放污水嚴格執行事故風險防范與應急措施,制定應急預案等,考慮到保持和恢復水生生態環境,工程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用于增殖放流進行生態補償,并委托有資質單位對項目影響范圍水域主要魚種進行跟蹤監控。
3 大氣環境
施工期。工程在施工期間對大氣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粉塵。主要通過圍擋和灑水進行抑塵。
營運期。工程船舶、汽車、裝卸機械等尾氣對評價區域大氣環境質量影響不大,對陸域場外的保護目標影響較小主要采取加強車輛管理、綠化及灑水控制道路揚塵等方式減輕對環境影響。
4 聲環境
施工期噪聲除打樁機外,對施工區域以外的環境不會產生明顯的影響因此在施工期應禁止夜間打樁作業。工程營運后的噪聲污染源主要來自各類設備噪聲,預測結果表明,工程場界可達到《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標準》(GB12348-90)的Ⅲ、Ⅳ類標準;由于廠界外100米范圍內無居民點故不會出現擾民現象。對于個別高噪聲設備采取消聲、隔聲措施;在平面布置時考慮將高噪聲設備盡量遠離廠界。
5 固體廢物
施工生活垃圾送城市垃圾處理場處理,施工建筑垃圾部分回填,不能回填的應由施工單位送垃圾填埋場處理。陸域生活垃圾和船舶固廢收集后交環衛部門處理,對于疫情港口垃圾應中由衛生檢疫部門處理。施工期和營運期產生的固體廢物通過采取以上措施處理處置后不會對周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固體廢物處理方式總體可行,施工期零星建材收集后可由廢品回收單位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應隨施工隊伍的生活垃圾起由環衛部門統一處理。
6 環境風險分析
主要環境影響及擬采取的主要風險防范措施:
預測事故溢油時,油膜主要是沿河岸往復漂移,在漲潮期發生溢油時,油膜最大漂移距離約為4.5km;在落潮期發生溢油時,油膜最大漂移距離約為1.38km,在逕流作用下油膜總體上是向下游漂移。一旦發生溢油事故,必須在最短的時間(1小時)內采取嚴格積極的措施。環保措施主要為一旦發生此類風險事故,應及時向海事部門報告,配合整體救援行動,并通知取水口停止取水。同時企業應配備一定的應急設備,制定應急預案。預案內容應包括以下幾方面:①污染程度分類與預警;②應急組織系統及職責;③應急響應程序;④應急保障;⑤善后處置;⑥預案的管理與更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