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中國上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的金融改革使中國在過去的四十年里實現了經濟的高速發展,GDP總額增加了244多倍(從1978年的3680億元到2018年的900309億元),上升到全球第二,中國金融體系成長壯大,目前中國的銀行體系規模全球第一,股票市場規模全球第二,債券市場規模全球第三,中國用數據說明金融體系的成長與穩定。自2016年我國金融改革發展取得了較大突破,尤其是在監管方面進行了新的嘗試,發揮出了較為理想的作用價值。
【關鍵詞】金融;改革;監管
中國失業率從2010年以前的4.3%下降到2019年6月份的3.67%,年平均工資從2010年的37147元人民幣上漲到2018年的82461元人民幣,漲幅2.21985倍,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重點提出了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工作,確保我國經濟發展能夠更為穩定有序,并且降低了2019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為6%~6.5%;同時報告還提出要對財稅的金融體制進行深入改革,將金融體制變成重點關注實體經濟發展,針對現有金融體系進行改革,進而逐步健全我國資本市場制度體系,確保資本市場能夠健康有序發展,尤其是需要重點圍繞著股權予以高度重視,避免在股權方面出現混亂局面,針對我國保險業發展同樣也需要予以改善,針對其中存在的風險進行重點規避,實現風險的詳細實時監管,綜合借助于多項舉措,確保金融行業的發展。
一、采用漸進式改革的必然性
中國政府采取了大量的金融政策,干預金融體系得以全面調配資源,補充市場配置失靈配置,全面綜合調配公共資源,根據服務性質、經濟地位、國家安全等因素對企業進行相應的補貼扶持。此種政策雖有降低部分市場效率、增加系統風險的負面效應,但亦有快速、穩定、實現市場信心的正面作用。隨著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生產資料公有制依然是重中之重,但是非公有制的發展同樣也占據著重要地位,在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就業以及提高勞動者收入方面,非公有制經濟的作用較為突出。我國目前按勞分配制度的踐行同樣也發揮出了理想的作用,可以較好規避越來越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問題,有助于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有序發展,當然,在按勞分配機制的應用之外,同樣還需要兼顧其它多種分配方式補充應用。所以我國一方面支持現有國有企業的持續運行,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同時鼓勵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漸進式改革取得了成功而與此相反,蘇聯和東歐地區的”休克療法”則使其陷入了經濟崩潰,人民失業,通貨膨脹。
“休克療法(shocktherapy)”在經濟領域中的應用最早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由杰弗里·薩克斯(JeffreySachs)提出。薩克斯指出休克療法主要涉及到了穩定化、私有化和自由化三個方面的內容。穩定化主要就是指借助于緊縮性財政政策,實現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調控,促使社會總需求能夠得到較好抑制,針對可能發生的嚴重通貨膨脹問題進行有效緩解。私有化主要就是指針對市場經濟主體進行有效塑造,確保市場經濟的發展更為穩定,針對產權制度改革應該予以高度重視,可以借助于歸還、出售、租賃、股份制改造等手段,促使我國市場經濟更為穩定協調發展。自由化主要是針對價格進行有效調控,促使其能夠表現出較強的自由化特點,尤其是在對外貿易中,更是可以借助于外匯管制的放松,促使外匯同樣也能夠形成較為理想的自由化發展,避免因為受到較為嚴重的管控形成不良影響。
分析比較后會發現,中國漸進式改革保留了現有的經濟實體,保持了經濟、社會穩定,實現增量改革,利用現有的主體來實現社會經濟的推動,并且適時推動政治改革。保證了國家經濟的長期高速發展,國內經濟穩定,社會安定,目前就業率實現完全就業。
二、完善金融體制,充分利用監管科技
2019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環境比較復雜,外部環境嚴峻,實現“六穩”即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則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們的金融制度,積極發展監管科技,堅持學習國際先進經驗并與中國國情相結合,鼓勵技術創新。加強金融科技創新產品管理,保護個人金融信息安全。全球迎來了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浪潮,這次科技革命如果沒有跟上步伐并且勝出,則其結果比較前幾次科技產業革命的落后被動局面將在國家層面將更加難以追趕。這對于中國經濟來說是一次歷史性的時刻,經濟社會各領域加速向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更高階段的領域發展的時候,只有正確認識新科技的重要作用,引導其應用于金融體系,才能高效推動整個金融體系的效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等技術變革,創造性的推動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消費方式,也推動改變了人類社會結構的倫理道德、推動了企業的商業模式和組織結構、生產方式的改變,同樣金融基礎技術、監管技術、風控技術也與以往不同,從準確性到道德再到效率,均與以往大大不同。
金融創新與風險監管是一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博弈歷史,不同于從機構角度定義的合規科技,監管科技從監管角度出發,以現代科技為技術手段,金融監管數據為樣本,優化監管流程,識別運營風險,識別安全隱患,實時監控、學習,實現金融體制的精進。金融三要素即信息、資本、透明度。本質上金融是一個信息產業,金融行業的絕大比例產值集中于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分配、信息使用,這與安全管理體系里的風險識別模型非常相似。透明度則是應避免因金融也較為專業比較容易躲開公眾監督,避免黑箱操作。監管科技在應用新科技后則不局限于單一的結構性信息,而是將大量的影像信息、社交信息進行錄入,并且能識別關聯,實現信息檢索和有效性讀入。目前信息算法已經突飛猛進,在信息共享方面,因為行業、部門的壟斷利益原因,信息共享可能難以馬上實現,所以要推動金融科技要共通建設、共同研究開發,最后共享。全球范圍內,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等智能技術正在深刻的改變著正各金融行業。
機器學習(MachineLearning,ML)涉及到了多門學科,作為交叉學科在當前發揮著重要作用。機器學習主要就是針對計算機的應用進行深入探討,研究其如何有效模擬人進行學習,如此也就可以通過學習新的知識,獲取新技能,最終也就可以發揮出理想的作用價值。他主要包括監督學習,非監督學習和強化學習。目前機器學習已經成為當前金融風控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正如李開復所言,中國的人工智能迅速崛起,金融行業因為其自身發展特點,在運營中往往涉及到了較多的數據資料,數字化程度相對比較高,如此也就更加需要借助于深度學習予以優化;其次,因為金融行業和資本存在密切聯系,如此也就可以在實際應用后發揮出更強的經濟效益;另外,隨著金融行業越來越受重視,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同樣也為機器學習提供了發展空間。
在金融行業發展中關注監管同樣也是必要環節,監管科技的應用價值較為突出,需要切實圍繞著金融運營各環節進行詳細監管控制,借助于大量數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確保金融行業的運行更為穩定可靠,相關風險也可以形成及時防控。在監管科技的應用中,其往往可以實現數據資料的自動化收集和分析,進而形成具備更強應用價值的報告文件,輔助人們進行金融監管,對于不端行為或者是風險問題進行控制和處理。隨著當前金融行業的發展,監管科技在銀行、證券、保險、互聯網金融等多個方面都發揮出了較強作用價值。
監管科技的英文為RegTech,由監管(Regulatory)和科技Technology)組成,是科技與金融監管全方位融合的產物,同時也是金融科技(FinTech)的一個分支。監管科技最早應用于英國政府機構,其可以在金融危機的應對中發揮積極作用,針對原有的金融監管體系進行改革創新,利用金融行為監管局(FinancialConductAuthority,FCA)。FCA在監管科技方面積極開展了系列探索,推動英國成為了全球監管科技創新的源頭。目前,雖然監管科技確實發揮出了較為理想的作用價值,但是卻并不是特別成熟,目前依然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在未來加大研究力度。相關監管科技的理論研究同樣也應該予以進一步豐富和深化,FCA認為,監管科技主要就是為了輔助金融機構參與金融管理,可以結合監管結果形成較為合理的解決方案,優化自身運營效果,提升經濟效益。國際金融協會(InstituteofInternationalFinance,IIF)則認為,監管科技是更加有效和高效地解決監管與合規要求而使用的新技術。我國同樣也于近年來成立了金融科技(FinTech)委員會,力求能夠在充分運用各類先進金融科技的基礎上,促進我國金融行業的有序發展。最后,全面釋放科技創新活力,通過科技技術創新推動金融組織結構優化,強化事中監管,使經濟多元化,多層次的而發展。
參考文獻:
[1]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
[2]評估中國金融改革:抑制性金融政策的動態效應,清華金融評論66期.
作者簡介:
張廷吉,男,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